三家演“义”
2022-05-30张理中
张理中
八年前,儿子大学毕业,在北京成了家,买了房子、车子,工作也满意。将儿子抚养大,看着他成家立业,我和老伴十分欣慰。接下来,我们只盼着早一天抱上孙子。心如所愿,2015年儿媳妇怀孕了,一检查,还是双胞胎,大家喜出望外。后经我们与亲家商量,大家齐心协力,又换了一套四室两厅的大房子。本来一切看起来都是幸福美满的,没想到一对小孙子出生后,这个家庭的诸多矛盾就接踵而至。
我们是北方人,儿媳妇一家是南方人。小两口情投意合,似乎南北差异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为了照顾孩子,双方父母也都来到了北京。儿子一家、我们老两口、亲家两口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活脱脱变成了三“家”演义,使这个家庭处于崩溃的边缘。
一
一天,我掌勺做晚饭,想着南方人爱吃大米,喜欢喝粥,所以熬了粥,炒了四个菜。本以为这样也算丰富,可到吃饭时,亲家两口一看,噘着个嘴,什么也没说就出门走了。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才回来。我张罗着开饭:“忙了一下午,大家吃饭吧。”人家爱理不理地说:“在街上吃过了。”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但还是忍着咽下了这口气,结果饭菜剩了大半。
后来我问儿媳妇:“这是咋回事?”她说:“没事,我妈就是那脾气,不要跟她一般见识。”经过再三了解我才知道,他们觉得这样的饭不合胃口。北方的粥是稀的,清汤一样的,喝粥又叫喝汤。而南方的粥是黏稠的,筷子扎进去都不会倒的那种。亲家两口基本上不吃馒头,炒菜要把肉和菜混着炒,喜欢加糖,口味轻淡,菜的色泽也要清亮,强调原汁原味。
第二次发生矛盾,是两个孙子在一起玩儿时,因为抢玩具打了起来,有一个的脸被抓破了皮。我认为两个男孩子打架、抢玩具很正常,他们之间的矛盾应该让他们自己处理,鸡毛蒜皮的事大人都管,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本来不是什么事儿,可亲家公跟儿媳妇添油加醋地描述,儿媳妇劈头盖脸地说我看孩子不用心,就知道炒股、看手机。我被气得说不出话来,心里很委屈。
更可怕的是,这些家庭琐事使儿子和儿媳的关系发生了危机,经常是“你们”“我们”“他们”地上演三家演“义”,或者是“你们家怎么样”“我们家怎么样”地上演“南北之争”,大有水火不容之势。我心想能忍则忍,能克制的坚决不发火,孩子会一天天长大,矛盾总会解决的。可是有一次,小两口为了孩子该不该吃盐的问题发生了争论,父母双方各自向着自己的孩子,闹得不可开交。儿媳妇最后大发雷霆,撂了句狠话:“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一家带一个孩子。”
二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先做儿子的工作,问他有什么好办法。他直截了当地说:“双方成长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理念有太多不同,没办法解决。”我心想,大家生活在一起,出现矛盾和分歧很正常。我自我安慰道,要克制,要坚持,但更需要有面对实际问题的勇气。该怎么办?我陷入了深思。
我不想他们这样闹下去,试着做儿媳妇的工作,试探性地跟她提出我的想法:“这样的日子过得太累了,我们拿钱给你们雇保姆吧。”儿媳妇经过一番思考和比较,不同意我的做法。她认为,孩子还不到一岁,对亲人的依恋感很重,这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情感意识、性格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亲人是无论如何不能缺失的。她说:“本来我生这两个男孩压力就挺大,我们俩工作又忙,经常出差,教育这些事儿全靠您帮忙。我爸是个粗人,说话不讲究方式,对教育孩子是个外行。如果让他们走,你们照顾这两个孩子太累,他们帮忙带孩子总比别人帮忙放心吧。爸爸,你看在两个孙子的面上,以后千万别提走的事。”儿媳妇说着流下了眼泪。我被儿媳一番动情的话感动了。
紧接着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这个家房子、车子、孩子样样不缺,但为什么不幸福呢?就是因为夫妻之间和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沟通和认同。我们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大家庭特别需要建立一个平台,既可以开展自我批评与他人批评,也可以进行理论学习,讲大道理,统一思想认识,还可以把矛盾放在平台上,大家当面说清楚,减少误会。学习便于提升和认同,座谈便于沟通和团结,所以我给这个平台起了一个很时尚的名字,叫“家庭学习座谈会”。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家庭问题的“解药”。儿媳妇表示赞同。
三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和筹备,第一次家庭学习座谈会开场了。儿媳妇主持了这次会议。她先总结了双方父母为这个家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语言朴实、诚恳真切,说得四个老人高高兴兴。然后,她总结了近一年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生活的设想和打算。然后是大家自由发言。
我首先检讨:“作为北方人,我对南方生活习惯了解得少,对自己的感受考虑得多,对别人的感受考虑得少,出问题时责怪别人多,自我批评做得少。有些话当面不敢说,背地里生闷气,既影响了团结又影响了心情……”这话匣子一打开,大家也纷纷开展自我批评。
第一次家庭学习座谈会虽然没有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但使大家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心里憋的气全放完了。于是,家人之间的笑脸多了,气氛也缓和了。但我意识到这只是个开头,为了解决南北生活的差异、教育理念的差异,达到思想认识的一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经过认真思考,将家庭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痛点列在清单上,优先选了五个主题:一是怎样做饭,大家更喜欢吃;二是怎么说话,大家更喜欢听;三是孩子摔倒了,是讓他自己起来还是大人扶他起来;四是一岁孩子的性格发育的特征是什么;五是一岁的孩子生活习性应该怎么养成。我拿着这五个主题跟儿媳妇商量。儿媳妇见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条一条的,很高兴。
于是,我结合这段时间以来大家的生活习惯,制定了一周生活食谱,对食物的烹饪方法进行了分类设计,包括米饭怎么蒸,粥怎么熬,每餐几个荤菜,几个素菜……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形成统一方案。儿媳妇做“法官”,大家互相监督。经过几周的磨合,饮食上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食谱,虽然大家不一定很满意,但求同存异,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至于学习问题,围绕着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到教育实践逐一地反思和总结,大家都在儿媳妇的“指导下”一致起来。经过两到三个月的实践摸索,全家人对家庭学习座谈会的管理模式逐渐适应了。通过讨论学习、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大家的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
到了两个小孙子四岁那年,我们也把他们纳入家庭学习座谈会。他俩经常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品头论足,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小孙子七岁生日那天,儿媳妇安排在北京一个饭店举行了生日宴会。在生日宴会上,她认真总结了家庭学习座谈会取得的成就,兴奋地说:“我们针对家庭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实践,七年磨一剑,摸索出了尚学、和睦的家风建设模式。现在我们的大家庭各成员,说话时彬彬有礼,学习时积极向上,争论时面红耳赤,提问题时坦诚相见,执行计划时一丝不苟,干家务活时争先恐后,做脏活累活时任劳任怨。我们的家庭是一个尚学的家庭,是一个和睦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儿媳妇的一番话让我颇为感动。是呀,我们作为这个时代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家庭变化除了物质的变化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尚学、和睦、和谐的家风建设。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