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蟳埔女添新颜的人
2022-05-30杨发胜
杨发胜
一夜豪雨,把蟳埔渔村沐浴一新,纤尘不染。端午节的上午,我循着弯弯曲曲的小巷,闻着家家户户溢出的粽香,七拐八弯,如约来到了蟳埔村蟳埔路,慕名采访了女主人公—蔡爱莲。
门口迎接我的是她的儿子王永实,王总是我认识的新朋友。朋友再次见面,握手寒暄,招呼落座,递烟上茶,热情周到,尽显主人之殷勤。少许,几杯热茶落肚,口舌生津,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休息片刻,采访开始。今天是端午节,作为民俗文化村的蟳埔村民,格外忙碌。蔡爱莲一边忙家务,一边忙着烧香祭祀。采访工作在断断续续中进行!好在王总全程陪同,介绍情况,提供资料。王总拿出一张母亲五十多年前泛黄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是女主人公十五岁时,和全村女民兵全副武装的合影。照片上风华正茂的姑娘,看上去英姿飒爽。一张旧照片,尘封了历史,沉淀了往事。往事如烟,俱往矣,弹指间大半个世纪。昔日的小姑娘,黑发变白发。现年七十二岁的蔡爱莲,身体健康,走路脚底生风,从体貌上根本看不出她的实际年龄,勤劳是她一贯不改的品质,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忙家务,忙完家务去村里开海蚝。家人、亲戚劝她多休息,她总是淡淡一笑,一笑了之。
心灵手巧,心地善良,村里人尊称蔡爱莲为“阿莲姨”。她十五岁加入村女民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当过蟳埔村的幼儿园教师,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作为蟳埔村的女人,她和其他蟳埔女一样。从小开始传承祖制文化,從奶奶的奶奶,母亲的母亲,手把手教,专心致地学,学以致用。如今,簪花围,是她的拿手“绝活”。她开办多年的“蟳埔民俗文化体验点,蟳埔女簪花围盘头发工作室”,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好评如潮。盘头发加上提供服饰、自拍小道具,每人才收五十元。价格实惠,服务优质,游客回头率高,她家几本厚厚的影集,珍藏着海内外游客来体验点和她的合影。有许多游客,都在日后成了她的好朋友。
我对蟳埔村民俗文化知之甚少,我问阿莲姨:“簪花围插的都是哪些花?”她笑而迅答:“戴的花,因季节不同而改变。以菊花、茉莉、含笑、素馨、玉兰花等为主。”询问蟳埔村民俗文化相关问题,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滴水不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017年6月,泉州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兹命名蔡爱莲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蟳埔村的非遗传承人,她没有躺在荣誉上沾沾自喜。使命感、责任感,使她寝食难安。发扬光大,发挥余热,她老当益壮,还义务担任村小学(课外辅导员),教小学生盘头发技艺、民俗文化,从娃娃抓起,十几年如一日,一星期两节课,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付出了汗水,就会有收获。2019年,她在丰泽区非遗与旅游融合体验游盘发大赛中,摘取冠军。其先后参加了“奋进新时代,争当好少年”“暨第十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古港文化进校园”等比赛活动。摘金夺银,再获殊荣,令人刮目相看。有人说,蔡爱莲是“为蟳埔女添新颜的人”。每逢村里有红白喜事和盛大活动,都有她盘头发忙碌的身影。
今天来蟳埔村采访,算是故地重游。早年我采写过一篇文章《蟳埔女,我拿什么赞美你》,先后在期刊、网络上发表,后来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的丛书并出版。这块土地,既陌生又熟悉。陌生,因为自己是外乡人。熟悉,因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离这只一步之遥,蟳埔村是泉州市著名的渔村和历文化名村,蟳埔女服饰、蟳埔女习俗、蚝壳厝,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老元素,是亮点,是名片,更是“王炸”。簪花围,鬓插牙筷,粗布宽袖大襟衫,宽脚裤,是蟳埔女的特色。福建省“三大渔女”—惠安女、湄州女、蟳埔女,作为著名的民俗奇观,闻名海外!有人说,蟳埔女发饰有宋代杨八姐服饰之遗风。也有人说,簪花围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格。有民俗专家指出《桃花搭渡》的歌词中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唱段,表现了蟳埔女发式、服饰无与伦比的美,为之叹服、折服。
蟳埔的民风民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丰泽区东海蟳埔村示范区。“蟳埔女”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商标注册证书。这是丰泽区建立以来第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文化品牌标志商标。蟳埔女,是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瑰宝。
“上阵还需母子兵”,榜样的力量,王总利用业余时间,为推介村民俗文化和母亲一起并肩作战。2019年6月,泉州市丰泽区文化和体育旅游局授予王永实“蟳埔女蟳埔民俗文化推广使者”的荣誉称号。蟳埔村民俗文化推广、传承的“排头兵”“母子兵”,必须为这样一对好母子点赞!有了他们的大力支持,蟳埔村民文化能大放异彩,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