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的艺术特点

2022-05-30邱丹桦

东方收藏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彩塑造型壁画

摘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民族文化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每个时代独特的精神和审美,使得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呈现出纷繁多样的风格与样式,艺术家们在结合民族特色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循艺术脉络不断探索、传承和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深化,从而结出了丰硕的艺术之果。延续近2000年的敦煌文化,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其中,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就其造型和色彩特点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彩塑;壁画;造型;色彩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我国西北腹地、河西走廊,开凿于敦煌城东南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338—385),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与发展。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众多石窟中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

“瑞像九寻惊巨塑,飞天万态现秋毫”,敦煌莫高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艺术胜地之一,享有“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之美誉。据统计,敦煌莫高窟拥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可以说,敦煌莫高窟是历史馈赠给世人不可磨灭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更是伟大的奇迹。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赞叹它的精美和震撼。

笔者在此就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的造型艺术和色彩特点展开简要的论述,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敦煌莫高窟的造型艺术

(一)北魏前后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赋予了敦煌莫高窟早期艺术创作坚实的造型基础,富有装饰性、象征性和写意性。人物形象或站立,或端坐,神情恬静和悦、庄严安详。面部多数丰满而略长,脸型丰圆,高鼻长目,眼珠外鼓,上身很宽,肩宽胸平,服饰衣纹随身圆转,装饰线条密集流畅。至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倡导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鼓励穿汉服,并引入汉族礼教制度,儒家、道家思想与宗教观念相融合。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佛造像呈现出“秀骨清像”的特征,面容消瘦,眉清目秀,脖细长,身材扁平,衣着变化增加,外套对襟袈裟,内穿交领襦,胸前束带编结,大冠高履、褒衣博带,其表现手法逐渐多样。而壁画多采用“铁线描”定形后赋色,线条表现精确有力,之后更增加了流动变化,形成曲折飘逸、凌空飞舞之姿,遒劲而富有韵律感。

(二)隋朝时期

隋文帝结束了当时南北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又一次的大一统,顺应了多民族发展的大趋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发展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而隋文帝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奉佛之风远及敦煌,短短三十余年间,洞窟大大增加。隋朝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突破了早期壁画的创作形式,以大乘佛经为题材的各种经变画内容开始增多,故事情节的描绘趋于精细,画面宏伟,人物姿态呈现出更多变化且优美,性格表现更加鲜明。隋朝时期的塑像多为主体雕塑,身形健硕,面部丰腴,圆中见方,五官棱角分明,转折线条硬朗,开始运用块面的手法来表现骨骼的转折和肌肉的起伏。这一时期的人物形体虽有头大腿短的不协调存在,但艺术创作者开始注重表现人物形象宽肩细腰圆胯的曲线美,衣纹褶皱线条概括简洁,注重疏密变化。面部塑造上不再千篇一律地模式化,而产生了方脸、圆脸、长脸,神态则矜持、端庄、微笑、忧愁,既有饱经风霜之容,坚毅沉着;也有眉清目朗之态,身姿亭亭;还有气度不凡之质,绰约翩翩。人物动态变化丰富,有的屈膝,有的持瓶,有的捧花,有的拂柳,显示出更多变化,也更加优美。在性格表现上,菩萨的慈祥沉稳、天王的孔武肃穆等,在同类造型中出现了多样化的个性特征。当时在使用“铁线描”的同时,也开始出现“琴弦描”,使人物形象更富有质感。隋朝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官方施行的开放政策使各種思想和文化产生碰撞,石窟艺术因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术创作异彩纷呈。隋朝空前兴盛的开窟造像活动也为唐朝的佛教艺术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唐朝时期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历史的一个高峰期,声名远播,并与亚欧国家加强交流学习。文化、艺术呈现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雄伟、壮丽成为当时艺术家追求的时代风貌。唐代初期是敦煌莫高窟造窟最多的时代,展示了佛教艺术全盛期的面貌。初唐佛像已是圆塑,形式多以整窟的群像呈现,组合多样。各窟中佛像的面容、神态、动作各异但又互为呼应,从而形成有机统一体,塑像在艺术技巧上更趋向于写实主义,并提高到刻画人物内心的高度,加之石青、石绿、土红、金箔等多种材料的使用,使得整体面貌传递出雍容华贵、富丽绚烂的时代特征。进入盛唐以后,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之上流社会追求风雅之气,因而在艺术创作上产生了瑰丽豪华的景象。人物造型体态健美,气质秀丽典雅、端庄威严。面部丰腴高额,眉毛描长弧线,眼睛修长,鼻子方正,嘴匀称,腰肢婀娜,臂、胸、腹、大腿部柔美丰满,胸脯微挺,立体感的表现恰到好处。柔软的衣饰紧贴在莲座之上,透出一片片的莲花瓣,写实主义的表现达到了当时的顶点。

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展现的艺术气息更加丰富多彩,内容广泛,人物众多,在场景的布置与人物的构图上,主、次、疏、密、聚、散,分布清晰,整齐有序又灵活多变,给人以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之感。盛唐时期“兰叶描”盛行,使用上注重主线与辅线的主次关系,人物面部和形体轮廓线为主线,粗而实,头发衣饰等则是辅线,细而虚,虚实有无的配合、节奏韵律的调和,使人物形象稳固而具有立体感,作品极具生命力。

唐代后期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创作已大不如前,佛像风格变得清新典雅,细腻考究而秀丽,绘画题材增多,却缺少意境,线描由前期气势磅礴的“兰叶描”,逐渐转向柔和优美,色彩也多温馨淡雅,唯在大型人物画上取得了新的成就。

(四)唐朝之后

唐朝之后,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发展进入了又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后长达四百余年,经历了五代、北宋、西夏、元四个朝代。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内开凿了不少大型中心佛坛式洞窟,构建精密,内容丰富,但构图较为呆板,在人物轮廓的线描上变得柔弱无力,笔墨衰退,形象日益流于公式化。

二、敦煌莫高窟的色彩应用

(一)色彩的对比与统一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创作在服务于宗教的基础上,其素材多来源于佛教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一开始就融入了鲜明的本土佛教艺术,同时吸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中庸之道,色彩绚丽,却艳而不俗,给人以一种佛家的肃穆感。其中,敦煌莫高窟壁画在对比色和调和色的搭配上,以温暖的土褐色为背景,与主体的石绿、石青产生强烈的冷暖对比,在土褐色的衬托下,能够凸显青绿颜料明亮的色泽,增加了画面的明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色相差,以黑、白、灰色的配合,形成了明快、质朴、厚重的暖色呈现,使壁画带给人一种沉着宁静的氛围。在石窟佛龛的冷色调烘托下,产生一种单纯和谐又富于变化的平衡美学。

在进行绘画创作时,面对色彩问题的处理,能够在对比中找到和谐统一无疑是关键。艺术家利用色彩相合规律,在色素和色调方面,运用不同调和色进行紧密配合,才能显示出色彩的协调性,并不是随意对比就能够表现出很好的色彩效果,如果缺乏对于色彩协调配合与衬托的把握,再丰富的对比色也很难表现出色彩的丰富感,反而会让绘画作品显得轻薄,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色彩的多样统一性。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土褐色和石綠色出现较多,形成了和谐的对比感。自古以来,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就有“用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色彩相合”“惟能淡逸而兼逸气,益淡妆浓抹间”的画论,敦煌莫高窟壁画创作继承了我国传统绘画色彩中对比统一和谐的美学理念,形成了多样统一的和谐之美,令人赞叹不已。

(二)色彩的浓厚和艳丽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创作,通过绚丽的色彩向后人展示了特殊、有内涵、有底蕴的传统文化。其中,壁画充分显示出了绘画的高度感染力和表现力,画家利用色彩色相、明度、纯度的不同,搭配深浅、疏密、空间层次的变化,结合明暗对比的色彩表现手法,呈现出令人炫目的艺术效果,带给人们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敦煌莫高窟壁画创作所使用的颜料,有别于传统的植物颜料,根据考古发现,其上色颜料多采用矿物质颜料,以便于长时间的保存。且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了多次的重复上色,这种独有的色彩效果,赋彩鲜丽,使观者悦情。从色彩结构上来看,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色彩效果和特点充分考虑到了环境因素,由于其属于石窟建筑的装饰内容,受到石窟阴暗光线的制约,以及石窟内空间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提升壁画的鲜明度,因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色彩表现更加厚重。

敦煌莫高窟壁画大胆的色彩运用,具有浓烈丰富的特色,富有活力。物体固有色是敦煌莫高窟壁画赋彩的着重表现,色彩渲染在壁画整体的塑造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画面上众多的人物和建筑的色彩效果都遵循着传统的色彩规律,主体采用红、黄、蓝、绿、褐、紫等颜色进行搭配。画家娴熟地运用渲染和叠晕的技法,依据主观直觉运用强有力的色彩对比,如红与绿、黄与蓝等,渲染出热烈、欢快、生机盎然的氛围,鲜明华丽之感更加成熟清晰,色彩之间的过渡关系也实现了和谐统一。例如以白色为主调的菩萨、石绿颜色的马匹,还有半红半绿的两面明王等。在色彩效果的运用上,绚丽的组合色、丰富的色彩构成,透过空间立体感,发挥出独特的魅力,贴合创作主题,传达出创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张力。此外,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色彩结构不同于一般绘画意义上的装饰意识,丰富的色彩与色调,创造了气势磅礴的艺术世界,将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的审美价值是不可取代和无可估量的。

三、结语

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而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艺术宝库,其举世无双的艺术成就让我们震撼和敬仰。历经千年的传承,融汇了中西方各民族文化,其所蕴含的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博大的艺术内涵,精湛的艺术技法和卓越的思想境界,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汲取、不断地发现和创新,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从而焕发出全新的艺术生命。

参考文献:

[1]夏鼐,常书鸿.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周大正.敦煌壁画与中国色彩[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邱丹桦(1971—),男,汉族,福建福州人。从事寿山石雕创作,先后就读于福州市工艺美术技术学校、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技术能手、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寿山石雕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福建省工艺美术实验厂有限公司总经理。

猜你喜欢

彩塑造型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壁画上的数学
泥彩塑:天地之美
汉源彩塑
北朝、隋唐壁画
帮壁画“治病”
紫砂壶造型设计的传统与创新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画龙点睛——紫砂壶壶钮的造型及变化
常人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