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塘河
2022-05-30余盛强
余盛强
闲暇、心情低落的时候,总愿意到附近的河边或山上散步,看一看旁边的风景,看一看周围的行人,总会让人的心情慢慢明朗起来。
之前在芳庄工作时,吃过中饭后,总喜欢约上三五好友到离办公楼几十米外的溪边漫步。青葱的溪岸,平静的溪面,游弋的鸭群……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众人就这么沿着小溪而行,东扯西拉、谈天说地,压力骤然舒缓了许多。现今调到了老家汀田,仍不改这种习惯,好在离单位不远处就有一个好去处—温瑞塘河。其实,我素来喜欢漫步,几乎沉迷于漫步时脚步逸散、心情放空、思绪飘逸的惬意状态。
午饭后,沿着塘河边的绿道漫步向前。时令已是初冬,但迎面拂来的风还带有些微的暖意,并非想象中那般寒冷。河畔也不见一丝萧条,绿意仍在,俏枝摇曳,依然风韵犹存的模样。
抬眼望去,林子草丛葱葱郁郁的一片,有一种突然从热闹街区切换到静谧水乡的错视感。在微风的吹拂下,树木“哗啦啦”作响,欢快地舞动着叶子,仿佛为我举行欢迎仪式。在柔和的阳光照射下,柳树垂下万丝绦,兀自把斑驳的影子洒落在水面的粼粼波光中。
河对岸,民房、树木也是错落有致。某一棵树上,缀满了白色点点。忽然间,白色点点纷纷落下,即将落水的刹那又腾飞而起,白色的物体离我越来越近,定睛一看,原来是白鹭。
那白鹭红嘴尖长,颈儿高翘,时而栖落在岸边弓背缩颈缓行,时而像仙鹤般亭亭玉立,煞是惹人喜爱。那伫立在河埠头的两只白鹭,警惕地望着我,见我靠近,马上缩紧了身子,“扑啦啦”地一阵山响,展着翅膀腾空而起,消失在远处的河面上。
岸边,三三两两垂钓客或站或坐,向河中抛下鱼钩屏气凝神。不一会儿,鱼竿便微微颤动,提竿一瞧,一条肥鱼上钩,有收获了,尽情地享受着垂钓的乐趣。或许他们钓的不是鱼,而是对旁人无可言说的悠闲心境吧!
桥下的一艘货船刚刚装好满载的货品,妇人低声呢喃交代之后,男人跳上了船。不一会儿,船“噔噔噔”离岸而去。这一幕,一下子将我拉到了少时美好的回忆之中。记得儿时一放暑假,我们就会一直沿着塘河边的水泥路骑自行车到莘塍或塘下。有时在河里游泳,有时下河摸螺蛳、鱼蟹。在我们的心底,这就是我们的乐园。岸边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丛岸草,河边的每一朵浪花都是我们的好伙伴,当然还包括成天和我们“躲猫猫”的“乌叉赤”(中国斗鱼)。
我喜欢漫步,漫步不仅可以让人放松,还可以酝酿灵感。多年来,我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在散步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我的许多奇思妙想都是从散步中得来的,并由此创作出些许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作品。而时常有见诸报端的文字,又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和兴趣。
不知道是哪位名人说的一句话:“我大多数的妙计灵感都来源于我洗澡、散步、做饭和不工作的时候。”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家、音乐家常常在散步等各种平常或偶然的场合获得灵感,创作出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的传世作品。唐代诗人王维就每每在悠然散步中获得经典的诗,如《终南别业》中:“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在历经官场的沉浮后,于林间散步时,看透世事,悟出人生真谛,变得豁达、逍遥。还有苏轼所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苏轼与朋友相约出游,突遇风雨却泰然处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贝多芬是一位天才作曲家,他的灵感来自专注。一个初夏夜晚,贝多芬在伯恩郊外散步。旧屋里的钢琴声吸引了他驻足聆听,原来是一名盲女正在彈奏他的《F调奏鸣曲》。忽然夜风吹灭了烛火,月光如水,照在那体态窈窕的盲女身上,也照在贝多芬的心灵里。瞬间,贝多芬的灵感如泉水奔涌而出,当即弹奏一曲。弹完之后,贝多芬马上飞奔回家,迅速摊开纸笔,把刚才的乐谱记了下来,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不朽名曲《月光曲》。
我喜欢漫步,更喜欢漫步时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味道。只有在漫步中,我可以信马由缰、海阔天空地任意遐想,可以不必在意别人的感受,可以摆脱所有的拘束,一个人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仿佛眼前这片天地也成了自己的私人空间,任我随心所欲地享用这美妙的味道!
那么,无论是心情低落,还是灵感闭塞,当你工作不下去的时候,就出去散散步吧!多走走,抑或找个人闲聊一会儿,回来之后或许就会满血复活了。散散步,散散心,心灵与自然产生共鸣,不同的感悟也将会升起。感悟得多了,心灵会变得丰厚,视野会更开阔,能够看到诗与远方的田野。
走,散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