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花开月正圆—漫话中秋节
2022-05-30阿朗
阿朗
八月半,天月圆。人间月半,天上月圆。壬寅中秋又将至,花正艳,人即圆。
秋天分为三季:孟秋、仲秋和季秋。中秋节其实是仲秋节,即八月节,也是继春节、端午节后的第三大传统节日。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一书。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到宋朝时中秋节节日始盛,至明清时已与今时中秋节盛况无二。《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至现代,中秋时节,花儿好、蟹儿肥、月儿圆。晚宴毕,家人闲散坐庭院中,皓月朗照,好风如水,开红瓜、洗绿提、剥黄橙、品紫李……各种时令水果纷纷登场,各种口味的月饼置于盘中,分而食之,闲谈政治、经济、文化、市井、八卦……沉浸于“家人闲坐,月光可亲”的浓浓亲情氛围中。若都无语,默默赏月,则有如丰子恺的国画之境:细云轻飞,朗月映庭,凉风轻拂。月下桌一张、椅数把、人几个,地下散落着瓜子皮,桌上茶香袅袅,庭院花影摇曳,十足的人间烟火气息。画之外,体味的是那份宁静与幽深,静谧与雅致。仿佛你也在画中,正端茶赏月与古人对话。寂静中,似乎听见桂花悄然飘落,伴着沁人的香气,散落一地清辉……
中秋节的月,不同于他时之月,它寄托了华人太多的思想与内涵。月亮自古以来一直作为寄托思念,向往团圆的一个宇宙载体,承载了千年的月文明、月文化、月民俗,以致这一天吃的饼都叫月饼。“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长大了才知道,中秋节,不只是吃月饼那么简单,那轮圆圆的秋月上,有一段儿时的旧时光,有一次杨柳岸的伤别离,有一种醇厚的老滋味儿,有一種“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人生能有几中秋,人自多愁,月又何愁。老娥今夜为谁羞。云意悠悠,雨意悠悠。”“多情谁到星河晓。只道圆时少。”登高望月,夜风冷冷,却是“对影成三人”。高楼独上,试问今夜秋思落谁家?悄然自语:“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所以,有一种乡愁叫“月是故乡明”。
所以,有一种思念叫“天涯共此时”。
自南北朝谢庄作《月赋》后,历代诗人颂月佳作频出。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到白居易的《湓亭望月》,“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我想,个中意境,个中滋味,个中情怀,只有诗人自己明了。
把中秋月写到极致,达到意义巅峰的是北宋大家东坡居士。想必,我还没说大家就已经吟出来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南宋词评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如今,我们看词评中肯,并无夸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颂至今,老少皆知!东坡先生晚年还有一首中秋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同是一轮中秋月,人已非昨,壮志凌云已消磨,当年的英雄气概,终抵不过时间的沧桑与彻悟。正如南宋词人刘过中秋词云:“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故人心情,情怀难改,终不似少年英雄。寥寥数语,让人不胜唏嘘。岁月是把无形剑,岁月是把杀人刀!
这是有月之作,还有中秋无月之文。南宋辛弃疾《一剪梅》中:“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稼轩的中秋夜无月,体现了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惆怅,让我们感叹与遗憾!但他的旷达与悠远,也让我们沉思与慎独!
今天,我们都生活在幸福中:天上月、身边花、杯中酒。都是触手可及的。感受中秋之月,有时中秋可能无月,但我们心头应永远有一轮明月,照亮我们的内心,不迷失,不迷茫。纵使人在他乡,亦会看到中秋之月;虽千里之外,但银光普照,思念绵绵。
皎洁的月光下,让我们举杯同祝,祈愿所念之人,共长久,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