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创新与坚守中探索文博报道

2022-05-30应腾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闻策划新媒体

应腾

摘要:让文物“活起来”,这不只是文化界人士正在攻坚的课题,也成为主流媒体报道的一大内容。新时代下,文博报道在创新与坚守中探索“新意表达”,用最适合大众传播的方式,把最有价值的故事和观点讲给更多人听,是新时代媒体人需要沉下心思考、大胆碰撞、努力创造的。

关键词:新媒体 文物新闻 新闻策划

新时代下,如何通过文博类报道增强大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需要我们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在媒体创新与坚守中探索“新意表达”,实现零门槛的文化普及,用最适合大众传播的方式,把最有价值的故事和观点讲给更多人听,是新时代媒体人需要沉下心思考、大胆碰撞、努力创造的。

一、强原创——吸引讀者

当严谨的学科遇到严肃的事业,故作高冷,这样的文章没人愿读;刻意迎合,亦不见佳。如何拿捏分寸感?新时代下,文化的表达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为代表的热播节目成为话题,传统文化正在和当下青年呈现出“越走越近,注入活力,风靡其中”的变化。

2020年8月,湖南女孩钟芳蓉以676分的高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系,将“考古”这一话题推向舆论焦点。“扫描、跟踪、紧贴热点”是新媒体适应新传播规律的基本。此事件发生后,多彩贵州网第一时间采访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考古专业太“冷门”?贵州省文物考古所:误会了,宝藏贵州等你来当“团宠”》为题进行报道,在报道刊发后不到12小时,原稿就获得近5万的点击量,获部分自媒体转载。除去热搜带来的传播效应,在对文博类报道的新媒体传播研究和预判中,我们发现,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超乎寻常的关注,喜爱和自豪。因此,如何在市场需求、大众口味之间寻求平衡,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发出贵州好声音,新时代下的文博报道,必须展现新思维和新作为。

基于此,记者在认真研读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的同时,还需要对文博领域进行广泛了解研究,加强对行业的观察,一定程度上做出概括和重新阐述,这样不仅有利于为行业建言献策、提供参考,也有利于提升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热点已来,找准定位,就能更准确地抓住受众目标。对此,多彩贵州网提前一个月开启《从远古走来——云端贵州考古》系列报道策划。其间,通过刊发《“典藏版”见字如面!8幅书画文物,带你结识8位清代贵州“学霸”》《来!看看贵州省博物馆的奇妙“光盘”世界》等报道,打破传统文博展讯消息,着眼于人民群众当下的生活,直击“高考”“光盘行动”“学霸”等热词、热门话题,将特定的专业术语进行翻译转变,扭转以往的新闻写作方式,将专业文博类报道改为平实化、生动化。在趣味性和学术性之间寻求平衡,注重与当下热点结合,进而引导受众关注。

在信息满天飞,碎片化阅读一路高涨,资讯过剩的时代下,人们对“见识”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作为文化记者,仅仅为读者提供资讯,已满足不了读者对媒体的诉求,读者还需了解“新闻的幕后”甚至是“幕后的见解”,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拓展新闻源,打破人们对以往文博报道认识的固化。

追求原发性、独特性,这是新闻的内在要求,而强化新闻的原创性,是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越是在新闻同质化泛滥的今天,新闻稿件的高质量原创性,越能吸引读者。

而这样的原创性,应该有这样的标准——

题材的独特。就是通常所说的“独家报道”。越是信息满天飞的时代,越要注重彰显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原创稿件要靠新闻事实来推动,而不是根据材料、文献资料总结;

报道角度的独特。面对同类题材,新闻同质化现象时,记者的视角应有别于其他媒体,同样的菜做出不一样的味道,摆出不一样的摆盘,从切入角度、展现方式、表达方式中玩出花样;

报道的题材应该是“服务全局”的。也就是选题不但有新闻性,还应具备舆论指导性,行业服务性。这就需要记者对行业长期的摸索、反复学习、大胆创新、分析新闻数据的这一过程。

二、强表达——感染读者

如果说增强高质量原创报道,是吸引、唤醒大众对地方文化的兴趣,那么强化新媒体表达方式,则是激活、感染大众,主动对文化产生兴趣。

无论新媒体的发展形式和呈现形式如何变化,“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发展的核心。以往,我们理解的“内容为王”是指信息源的独家,但如今的“独家”,则是角度、深度、观念、技术的独家。于是,文博记者不仅要视野变,思维变,融媒体时代下的表达方式也要发生改变。当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主流媒体加快了新媒体矩阵建设,在各家媒体制作新媒体产品技术水平平均的背景下,要想做“爆款”产品,归根结底,还得“内容为王,创意先行”。

对大众而言,“惊掉下巴”的考古纪录片固然好看,但在考古文献资料枯燥难懂,博物馆文物展示信息不多,文物背后的故事获悉途径有限,考古现场“闲人免进”等情况下,我们发现,新媒体自身的传播、技术优势,恰好能在新媒体语境下创造更多元的表达,利用这样的优势,担当起“文物翻译机”这一角色的同时,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

在多彩贵州网文博类报道中,不少作品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思考。既充分考量新闻事件的时效性、重要性、新奇性,又考虑采用切入视角的独创性、特殊性和唯一性。这让我们看到,透物见人,是一种技能,也是文博记者的境界。讲好文博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透物见人的过程。而给考古学、文物穿上漂亮衣服,则困难得多。记者只有在知识、趣味、价值观中进行改变,再采用“以今例古”这一叙述技巧,贴近受众,才能处理好枯燥学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

其间,多彩贵州网的文物报道从感官最强,也最容易传播的“文物表情包”入手,相继推出《撩人!这组明代陶俑“微表情”告诉你播州土司文化的另一面》《4万年前古人吃啥?考古学家发现了这份“人气菜单”》等报道,展现了媒体融合取得的新优势、新成效,让大众“洗眼睛,涨知识,看稀奇”,强化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在探索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列策划报道在得到主流媒体转载收录的同时,也得到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文物报》等文博业的转载和关注,实现贵州文博宣传的又一高峰和突破。由此,也打开贵州乃至全国公众考古、云上考古研学的新形式、新选择和新思路。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彩贵州网在文博报道中更注重深耕“青春+”,吸引年轻网友参与。在报道中,充分运用新方式、新手段、新技术大力提升品质,用大众接受和喜爱的表达方式,将不同的信息重新串接创作,相继出品《“云”考古!考古亲历者告诉你,播州土司遗存有多惊艳》《手绘|720°VR 带你“云入坑”贵州招果洞遗址》新媒体产品。同时,为吸引大众参与、转发,通过设置话题、制作海报,发起留言等多种形式,掀起一波“将考古玩出花”来的互动热潮,得到文博界专家学者的赞誉,成为多彩贵州网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生动缩影和优秀案例。

深入分析这些作品不难发现,“内容+技术”“内容+观点”的深度融合,实际上是集纳全媒体呈现的一场文博新闻“立体战”——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件的“前哨战”、文物吸睛视觉产品圈粉的“白刃战”、信息+主流媒体的“服务战”、与各级媒体联手传播的“阵法战”,做好新时代文物宣传工作,更好、更灵活地记录中国考古百年成果,共同唱响新时代“文物最强音”。

“故事化表达”是新闻报道近年来的一大亮点,究其原因,则是因“感染”二字。而文博类新媒体产品本身的创意,其实就是“文化自信”的另类表达。长期以来,文博类报道在新闻源的拓展上表现乏力,可能是因为人们对以往报道认识固化。因此,多彩贵州网在以专业性增强可读性,以可读性增强趣味性,强化新媒体表达方式,大胆抓、及时抓、深入抓、创造性地抓住大众的兴趣点,以此感染大众的尝试下,我们发现,通过融媒体产品的传播方式增强互动性,通过产品传达的信息与受众产生共鸣,目的则是主流媒体在为黏住读者打下基础。

三、强传播——黏住读者

即便“热词”、“热点”易冷,以原创新闻来赢取主流媒体的话语权,以融媒体技术手段创新表达方式,让今人对古人迅速产生“通感”与“共情”,最终以全媒体平台呈现,才是影响大众,黏住受众的关键。

作为贵州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和贵州最大的全媒体数字平台,多彩贵州网拥有强大的媒体矩阵,其中包含PC端、APP、微博微信、舆情监测系统。这意味着,我们在互联网思维下,不仅把现有平台当作延展报道影响力的渠道,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自身对社会资源再组织、能够实现价值叠加倍增的协同效应,参与到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让其辐射到更为活躍的社交媒体中。

如在策划报道《贵州美女考古学者将带700多年前“宝藏男孩”上央视》《新年“硬核”首秀!58分钟,贵州考古成果“靓”相央视》的分众化传播中,实现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之间的融合互通和同频共振,多终端新闻报道发布与多形式读者用户交互的互融互促。凭借“贵州考古”这样的标签化传播,上述报道在短时间内,仅多彩贵州网阅读量就突破40万,并在国内考古圈形成“疯狂转发”的趋势。这样的“圈子”效应,让信息在短时间内被“引爆”的同时,也扩散到圈子之外,与别的圈子产生连接。如:该报道推出后,人民日报、新华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纷纷加入贵州文化强推阵营,累计阅读量不到一天便突破200万,进而实现更立体的新闻产品二、三次传播。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说明,在注意力缺失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难有耐性去关注长篇深度内容,而当这样的内容被压缩之后,标签化的传播,将有助于解决大众“打开率”的问题,并激发出人们分享的欲望。如“贵州美女考古学者上央视”“贵州宝藏男孩出圈”这样的热点事件或流行语,让大众通过阅读几个词就大致判断一个事件,这样标签关键词式的传播,才更能黏住大众,避免新闻为了追求时效性而出现“速朽”。

如果说一两次的策划成为“爆点”是意外,那接二连三专业策划的累积相加,则成为连续报道的最好铺垫。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让“文物活起来”不只是一句口号,也是当下文化界正在攻坚的课题。在“线上疯狂传播,线下开启体验”的同时,多彩贵州网借力贵州考古成果,制造考古新闻点。联合策划如《贵州首个考古图书免费专区上线》《你想不到的“宝”这里能找到!贵州考古系列成果入藏贵州省图书馆》《考古能为乡村振兴做点啥?这本书“打了个样”》等报道,设置话题来引导舆论导向,解读贵州文化,讲好贵州故事,助推贵州考古“走出去”。

在对文博类报道的采访和观察中不难发现,撩拨大众情绪的敏感点,使他们既“怀旧”,又渴望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并有强烈的欲望去触摸文物背后的中国温度。我们在一步步的策划创作中也越来越确信,文博类报道从来不是沉闷的,如果大众觉得无趣,一定是我们做得不够好,没有找到与之匹配的一种表达方式。

因此,在互联网中,当大家把深度和长篇内容都压缩,更关注的则是“标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IP”。那么,强化传播方式,在内容中加入更具话题性和传播性的“发酵剂”,在研究、分析后,找到小切口,从不同视角对报道提出问题并引导大众参与,进而形成舆论引导,这些具有前瞻性,预判性,引导性的思想观点,在新闻+技术,新闻+创意的融合下,成为富有影响力的新闻产品,便是我们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作者单位: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新闻策划新媒体
企业新闻策划与企业新闻宣传人员的素质提升
县级台如何做好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让新闻报道深一度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报纸新闻策划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