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作培养”与“成就自然成长”间寻求平衡
2022-05-30郭明月
郭明月
做了多年小学班主任,经常有家长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我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报特长班呢?报班花钱不说,还要接送,家长所有空闲时间都围着孩子转。不报吧,其他孩子都在学,我们不学就落下了。”而我自己也是一个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经常被孩子课外学不学、学什么的问题困扰。
前两天,同事推荐我读一本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妮特·拉鲁写的《不平等的童年》,我读后很有启发,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这本书是基于安妮特·拉鲁教授的一项研究。研究者们选取了美国某州的十二个处在不同阶层(中产阶层、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家庭,在其子女处于9至10岁之间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为我们展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研究者总结认为,在人类历史的这一时刻,中产阶级家庭的家长善于主动评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主张和技能。除学校教育外,成年人互相配合为孩子精心安排了多种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的特长。他们很清楚,孩子目前所参与的活动将会在未来为孩子提供怎样的帮助。“足球、棒球和钢琴课,给予了孩子在学校教育中无法取得的东西,这些热衷体育运动的年轻人和崭露头角的音乐家,得到了很多能够帮助他们日后在公共机构中游刃有余的技巧和素质。”在课外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把自己看作是很特别的个體,有权利从大人那里得到某些服务。同时,他们学会了一套很宝贵的白领工作技能,包括如何按照轻重缓急安排日程,如何在团队中开展工作……从这些经历中,孩子逐渐生成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公共教育机构(如学校)的沟通上,中产阶级的家长们会主动参与学校活动,密切关注学校发展,代表孩子对教育机构提出批评并采取干预措施,甚至训练孩子也承担起批评和干预的角色。研究者把这种通过与社会公共教育机构协同培养儿童的方式称为“协作培养”。
相比之下,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父母则趋向于采取“成就自然成长”的文化逻辑。在“成就自然成长”逻辑中,孩子体验到长时间的闲暇时光、自发的嬉戏、与亲友之间的交往。孩子们通常会拥有更像“孩子”的生活,他们因为没有成年人的干预而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经常和同伴们一起创造性地开发一些新奇的游戏,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在没有什么组织结构的活动时间里,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是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在与公共教育机构的沟通上,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家长经常产生无权利感和挫败感,他们有时并不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而另外一些时候,他们还会认为学校的规定毫无道理并对其置之不理,甚至在孩子面前诋毁学校教育。家长不愿或者不会通过改变同他人的互动方式来谋取自己的利益。与此同时,孩子也在家长与学校的互动中,习得了在面对一个重要的公共机构时只能表现出无能为力和失意挫败。值得注意的是,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家中的行为习惯时常会和学校中的行为习惯产生冲突。例如,比利的父母为孩子在操场上殴打了另外一个男孩而感到骄傲,他们在孩子面前也表达了这种感觉,尽管比利因此被学校停学。孩子在家长与学校以及其他公共教育机构的冲突夹缝中生活,逐渐生成了一种局促感。研究者把这种儿童在家长划定的范围内自由发展的教养方式称之为“成就自然成长”。
研究者对这种阶级间儿童教养方式的差异产生的原因是这样解释的:“当今有些评论家谴责孩子生活中‘日程安排得太满;他们渴望让孩子得到像过去那种有很多闲散时间的生活,到处充满着不拘形式的游戏。但是这只是一种浪漫化了的对过去家庭生活的期盼。社会的变迁,使我们已然走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日常生活的日益标准化,其重点在于强调效率、可预测性、管控和可计算性。这样的转变也体现在儿童课余时间的制度化和强调对子女要‘无微不至地照管等方面。”
“协作培养”与“成就自然成长”两种教养方式无所谓好坏,它们各有优势。“协作培养”在培养了孩子个性、促进了孩子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占用了家庭过多的时间,家庭中的所有成员被迫为一个孩子改变自己的时间表。而工人阶级的孩子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中发展了创造力,密切了与亲友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将在其以后的发展中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孩子长大后难以跨越阶层、做出成就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这项研究的成果对于我们中国的家长有没有借鉴作用呢?我想是有的。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见过无数试图在“协作培养”与“成就自然成长”之间寻求平衡的家长。究竟怎样做,我们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快乐呢?
家长如何与学校和教师相处
儿童一旦步入学校,他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父母是否善于和学校、教师沟通,是孩子能否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带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位同学很腼腆,她有些胖,平时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天,家长气愤地给我打电话,说因为胖,孩子在班级大绳队的选拔中落选,回家后哭得很伤心。她觉得孩子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希望老师将孩子破格录取。我对她说,学校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评比很多,她在这方面不占优势,可以在其他方面寻找机会啊。比如说,你可以让她多读书,练好字,提高学习成绩等。这位母亲是这样回答的:“我不在乎学习成绩,我只在乎孩子心理健康。”这句话听着熟悉吗?很多老师都听过家长说类似的话:“我不在乎他字写得好不好,只要他快乐。”“我不在乎他书读得怎么样,只要他快乐。”至少在我当小学老师的这些年里,在和某些家长谈话,讨论孩子在校表现的时候,他们都会表达这样一种看法:我不想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只要孩子自己活得开心就好。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快乐。自由和快乐都是有条件的。我们每一个社会人的快乐,都囿于各种枷锁之中,尤其是一个道德情感发展处在他律阶段的孩子,你让他脱离世俗中各种观念和价值,去寻找纯粹的快乐,这简直是痴人说梦。既然不能挣脱,那我们就只能在各种限定和约束中去寻找利益的最大化。
我也碰见过很多善于和学校及教师打交道的家长。我遇见过这样一位妈妈,她主动告诉我孩子从小的生长环境、性格特点还有他的喜好,最重要的是,她对我说:“孩子一被批评就会笑,如果您批评他时,他一边哭一边笑,您一定不要生气,其实那个时候他心里已经很不舒服了。”孩子的妈妈很懂得协作培养的重要性,她在孩子换老师的时候主动将孩子的特点告知了我,所以我和孩子相处的三年时间里,从未和孩子发生过摩擦,而且当我发现这个孩子被其他老师批评,边哭边笑时,也能够及时劝阻并解释。小学毕业时,孩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这样的结果,得益于这位母亲的睿智。
现实中,很多家长怕自己不了解老师的脾气,怕打扰老师的工作,怕自己的干预会让情况越来越糟,他们在观望和权衡中遗失了孩子成长的宝贵机会。而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想说,家长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可以缩短孩子与老师磨合的时间,推动孩子更好更快地融入学校生活。
家长如何规划孩子的课外活动
我曾经对一个家长说:“我很想表扬他,但是我不知道他和同学们相比有什么优势。”家长暗示我:“我觉得他最近进步挺大的。”我说:“这是和他自己比。这种通过和自己过去比较所获得的自信,远不如和同伴进行比较所获得的自信更有价值。他和同学们相比,有什么优势可以让他认为自己的确与众不同?”家长想了想:“确实没有。”我建议她:“我们能不能现在找一个点来专门培养一下?”家长激动地说:“老师,我最近想让他学游泳。”我笑了:“那他学好了,我还得给他挖个游泳池,让同学们和他比一比。”我想这位家长最终也没有明白,我想通过与同伴进行比较,帮助孩子树立优越感和自信心的初衷,以至于这个孩子小学六年的在校生活乏善可陈。
安妮特·拉鲁教授的调查显示,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家长不会主动让孩子参与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除非孩子强烈要求。也有一些家长愿意给孩子报一个或者两个兴趣班,但是他们报班的目的是不想让孩子总是看电视。而中产阶级在给孩子选择课外活动时总是很有目的性,他们明确地知道这样的活动将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好处,如参加足球俱乐部可以让孩子学会团队合作,更有责任感,明白有些事情是你必须要完成的。
作为家长,规划孩子的课外活动,“合理”和“积极”最重要。所谓“合理”,是指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课外活动时,既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同时还要结合孩子在校生活需要,明确报兴趣班不是盲目跟风,而是为了培养孩子个性发展,增强优越感和自信心。所谓“积极”,是指孩子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家长在引导孩子时,一定要积极乐观,不要将“学习本来就很苦”挂在嘴边。通过“降低要求、展示成果、获得认可”等办法,强化孩子学习兴趣。这就又回到了第一个建议,家长可以积极与学校老师联系,汇报孩子课外活动的学习成果,帮孩子争取更多在同伴中展示的机会。
家长積极主动参与孩子学校生活,同时合理规划孩子课外活动,家长和老师协作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高“协作培养”效率的同时,我们也能帮助孩子们减少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的时间,让孩子们有更多“成就自然成长”的时间、空间,这是不是在“协作培养”与“成就自然成长”之间寻求的一种平衡呢?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