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链成势,壮大产业集群
2022-05-30许小燕
许小燕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终坚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紧跟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快速提升、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加速“驶入”寻常百姓家。
区域协同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各地区之间产业发展有很好的协调促进作用。2022年6月27日,成都印发《成都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规划》,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聚焦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和成都都市圈发展“主干”功能,以“干支联动”引领五大经济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共建“1轴1网7联”区域协同交通互联一张网。
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区域协同发展方式依赖度较高,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共育成渝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打造成德眉资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圈、聚焦四川省内绿电/锂矿资源最大化利用等为发展路径,进一步集优成势、串珠成链,扩大产业链“朋友圈”,共同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动成都新能源汽车加速“驶”向新台阶。
产业互补拉开合作大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让两地产业联系愈发紧密,川渝两地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的大幕已经拉开。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川渝两地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主任贾超超指出,这与川渝两地的产业互补性密不可分。重庆整车品牌众多,整车制造业基础实力雄厚,拥有包括发动机、变速器等在内的完整供应体系,不过在电池材料、电池包等新兴领域,重庆本土企业体量较小。而成都乃至四川恰好在新材料、动力电池、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领域优势突出,尤其在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平台、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有较大优势,同时具备高校科研院所等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
协作配套,共建“三走廊”
在进一步促进成渝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两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有丰富的合作基础和实践。成渝现有整车企业70余户,汽车零部件企业1800余户,是我国汽车市场的重要增长极。
2021年11月30日,“成渝氢走廊”启动暨氢燃料电池物流车首发仪式在重庆九龙坡、成都和内江三地同时举行。这条“氢走廊”规划了川渝两地一条城际线路和一条直达干线,其中城际线路围绕成都至重庆这条主干线,将辐射成德眉资、川南及渝西、川东北及渝东北城市群,形成相互融合、互联互通的氢能经济网络;直达干线则是沿成安渝高速,形成贯通成渝中部城市群的氢能快捷运输线。川渝两地集聚了氢气“制、储、运、加、用”上下游200多户企业及科研院所,已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布局,极大地提升了两地汽车产业集群位势。在“成渝电走廊”“成渝智行走廊”建设方面两地也已开展试点和发展布局。
协作配套方面,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重庆26个区县100余家零部件企业已参与成都整车配套,产品涵盖底盘、线索、空调、玻璃、差速器、模具、灯具等近百类产品;成都已有西菱动力、天兴仪表、华鼎国联、博世传感等零部件企业参与重庆整车配套。2021年,成都成功招引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入驻,联合成渝两地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标准互认相关工作,与重庆共建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四川试验基地。
人才建设领域,7月1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教融合联盟在重庆宣布成立,将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的汽车产业人才发展生态系统,培育一大批推动成渝地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
打造协同发展生态圈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同样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优成势、集链成圈提供良好契机。2021年10月21日,“2021成德眉资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施供需对接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中,成德眉資四地企业共签署5579辆新能源汽车采购协议,涉及金额达10.5亿元。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布局?打造成德眉资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圈是有效路径之一。以成都为核心,发挥德阳和眉山新能源电池产业优势,联动乐至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功能区,推动形成“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分工模式,加快成德眉资都市圈汽车产业同城化发展;充分促进成德眉资四市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和配置资源,加速推动企业成链集群发展。
在贾超超看来,还应以共同搭台、共谋扶持政策全面加快成德眉资新能源汽车推广。四地轮转开展成德眉资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施供需对接活动,着力提升“成德眉资造”新能源汽车品牌;探索施行公交、渣土、环卫、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等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实行异地上牌补贴以及充换电基础设施相关建设和运营补贴,全面扩大新能源汽车在成德眉资四地区的推广应用。
串珠成链,追寻“碳足迹”
新能源汽车面临“碳足迹”追踪,使用绿电乃大势所趋。在这方面,四川优势明显。四川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电装机容量突破9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已探矿物锂占全国的55%以上,遂宁拥有“锂业之都”称号。而成都依托技术创新,建成世界首条工业4.0高效电池生产线,为成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良好的资源禀赋,四川在关键核心零部件尤其是动力电池方面基本集齐了整个产业链的“头部玩家”,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和蜂巢能源都在四川落地建设电池工厂。
如何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更好推进四川省内各区域新能源产业“绿电”协同发展?贾超超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快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统筹新能源汽车充放电、电力调度、可再生能源消纳等需求,加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V2G)高效联动,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协同。
另一方面,需要科学调度电力、高效推进水电解氢。四川水资源丰富,夜间水力发电量大,可以采取直接电解水制氢或水电储能制氢,加快突破氢能在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大力支持在成都、攀枝花、自贡等地推广示范项目,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多场景应用,着力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物流、货运等细分领域推广,为进一步高质量推动成渝两地建设高能级氢燃料示范城市群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需要整合锂电资源完善动力电池产业链。加快在甘孜、阿坝锂矿资源集聚地设立国家级锂资源基地,整合甘孜和阿坝锂矿资源开采、遂宁锂电材料基础加工、眉山关键材料锻造以及成都、宜宾动力电池研发制造,充分利用各地锂电资源禀赋,聚集锂矿采选、基础锂盐、电池材料、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产业链,提升四川地区动力电池产能。
联手开展技术攻关,“三协同”建强产业链
贾超超指出,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区域协同主体应共同提升研发创新能力、联动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在加强健全创新合作机制方面,建立关键技术攻关工作专班,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制定产业关键技术攻關计划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政策,鼓励协作地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手攻关创新。
在加快搭建创新合作平台方面,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加快科技优势资源互补,着力推动在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关键零部件方面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在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加大“高精尖”技术成果转化支持力度,搭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科学建立成果转化共享机制,协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逐步提升产业创新能级。
在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指引下,应如何集优成势、集聚强链,共同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业内人士表示,首先需要错位协同、建强高质量区域产业体系。聚力共建“成渝氢走廊”,以成渝为两核,联动成渝地区汽车产业关联地市,构建长效沟通协作机制;携手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共同体,以成都为发展轴心,联动德阳等7个地市,着力开展产业配套、技术攻关、示范应用等领域合作;加快推动成德眉资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链集群,充分发挥成都研发和区域经济总部优势,与德阳、眉山、资阳协作分工,全面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供应、产品生产与推广。
其次,需要机制协同、多元合作高效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合作机制,围绕产业规划、技术创新、产业配套等领域,组织搭建合作平台;打造区域合作样板,以成都市龙泉驿区和重庆市永川区、两江新区汽车产业高地先行合作为试点,探索产业协作配套优惠政策,加快市场空间拓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互补互强。
最后,需要示范协同、抢抓机遇高能级打造区域产业细分领域应用场景。以成渝城际线路、直达干线为布局建设加氢站,拓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领域;以先导区建设为契机,借鉴重庆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模式和经验,加快推进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都高新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工作,助推成都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以试点为突破,支持德阳、眉山、资阳等地市围绕成都都市圈新能源汽车推广配套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助力成都创建全国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