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装备制造业,科创与开放是关键
2022-05-30徐榅
徐榅
发展涉及门类广、产业链条长的装备制造业可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已经充分市场化并和国际市场深度接轨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实则并没有多少容错空间,作为工业追赶型国家,装备制造业需要在产业升级、自主可控、创新研发等方面继续发力,以在新一轮的产业攻防战里占据先机。
抓住“强制造”与“强科创”的命门
自“装备制造业”被正式提出并明确着力发展以来,其成果丰硕。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保持中高速增长。截至去年年末,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0.51万家,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8.83万亿元、26.47万亿元和1.57万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近3万亿元,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2%,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提升2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9%。可以说,装备制造业的兴盛,特别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地位高的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屡有突破,挺起了我国工业的脊梁,提高了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当前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以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以东北、珠三角地区为两翼,以中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紧扣“强制造”+“强科创”,受益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技术迭代升级、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等新趋势,在广阔蓝海中锚定了重要位置,并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持续拓进。
但我国装备制造业仍面临发展重点与发达国家的布局领域高度重合且对方有一定先发优势的问题,事关未来产业制高点竞争,业界人士建议加强重大装备国产化政策的力度,在装备制造整机、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等方面,“重申并完善政府项目设备采购政策,在技术效果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应优先采购国产产品;完善保险补偿机制,落实国产自研重大技术装备的首台套订购政策、建立示范应用基地,在和进口设备运行的比较中不断发现问题、完善提高。”在此过程中,装备制造业拓深创新力,有助于在夯实自身基础研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带来更多互惠互利的价值。
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实现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化的有力保障。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副会长、智能制造万里行理事长张彦国指出,“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主攻方向,新一代智能制造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将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最为根本的核心驱动力。”我国也正利用信息科技领域的部分优势,加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从而构建以数字化为驱动力的、全新的生产制造和工业服务体系,以形成并巩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双循環、双化、双碳”带来的机遇
一直以来,相关扶持政策为装备制造业的大踏步发展起到了铺石奠基的作用,而今政策红利之外,市场和资本的力量正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已然焕新的装备制造业赛道上。装备制造业正聚焦“双循环”“双化”“双碳”带来的新机遇,通过因地制宜找准定位、聚焦重点做优做强、倾力“专精特新”实现突破而迈向高质量发展。
期间,有“制造业皇冠顶端明珠”美誉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备受关注,业界公认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机器人在抓好本体技术、共性技术、接口技术、软性技术和集成技术方面颇有建树。为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基础能力,《“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从三个方面作出相关部署,“补齐产业发展短板;重点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等,提高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全国机器人标准化组织,发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机器人)的技术标准创新作用,持续推进机器人标准化工作;健全机器人标准体系,加快急需标准研究制定,加强标准应用推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检测认证能力;鼓励企业加强试验验证能力建设,强化产品检测,提高质量与可靠性;增强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检测能力,满足企业检测认证服务需求;推进中国机器人认证体系建设。”
随着高端装备产品的复杂度、制造工艺的难度和高定制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相关企业承压明显,加强区域协同或是良策。基于此,对于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域业界也报以更高的期望,建议相关地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细分领域,结合本地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品及配套关键零部件,打造“专精特新”特色产业集群,与各区域协同发展,形成高端装备产业链主体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向智能化和精细化的深度转变可实现其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率,并较好地解决“多品种、小批量、高复杂”的制造业新特征与“高质量、短周期、低成本”的制造业老问题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引发新一轮产业优化与价值重构。另有观点提出,将工业互联网技术与管理模式创新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实现技术能力升级、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模式改进,通过在定制化交付速度、生产效率、质量一致性、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化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是当前高端制造业内涵式发展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