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臂女博士“鸡娃”:当你撑起伞,我原谅了所有的雨

2022-05-30涂筠

知音·下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鸡娃女儿儿子

华表奖获奖电影《隐形的翅膀》主人公原型、“无臂天使”李智华,1984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一个贫寒之家。出生百天时,母亲精神失常离家出走,一盏煤油灯引发大火,夺走了她的双臂。爸爸没舍得抛弃她,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凭借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用脚代手同命运抗争,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用脚切菜做饭,穿针引线,书法和绘画更是双绝……李智华考取中科院心理学硕士后,与大专同学吕世成结婚并生下一子。本刊十年前报道过两人的爱情故事。鲜为人知的是,李智华的儿子却和同龄孩子不太一样……

2022年7月,已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的李智华向本刊记者涂筠独家披露了后续故事。

无臂妈“问题”儿:那艰难的相互搀扶

2008年6月,怀孕6个月的李智华在西安妇幼保健院做产检。B超室里,医生又叫来了几个医生,众人盯着屏幕眉头紧锁,轻声议论着,随即让李智华叫来丈夫吕世成。医生告诉他们:“胎儿脑内有个囊肿,再长大1毫米就可直接断定为脑瘫,建议终止妊娠。”

李智华蒙了,继而心如刀绞。她失去双臂后顽强自救,好不容易要开始品尝人生的幸福了,命运却再次布下荆棘。吕世成又带她去了好几家医院检查,结果如出一辙。几乎所有亲友都劝李智华引产,说他们还年轻,以后再生个健康的孩子。

李智华崩溃大哭。突然,腹中小生命又动了动,仿佛在求妈妈留下自己。李智华止住哭,抚摸着肚子对爱人说:“我不可能放弃宝宝,无论多难,我一定要做妈妈!”她向爱人说起自己3个月大时,大火把双臂烧没了,所有人都劝她父亲放弃,父亲却视她如珍宝,抚养她长大,给她插上隐形的翅膀……爱人擦干李智华的泪,柔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

那时,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李智华正在学习心理学,她相信母子连心。每天晨起后和临睡前,她都会跟腹中的宝宝呢喃:“宝宝,妈妈相信你一定是健康的,也是最棒的……”她甚至不敢吃饱,担心吃饱了会导致胎儿脑中的囊肿继续长大。

2008年9月29日,李智华入院待产,剧烈的产前阵痛几乎要了她半条命。她没有手,双脚也肿得厉害,根本无法输液镇痛或催产,也就不能剖宫产,只能自然分娩。钻心的剧痛疼到她怀疑人生。她从床上爬下来跪在地上,不慎流了些血水在地。保洁出言责怪,李智华虚弱地解释她无法借力,只能挨着地板缓解疼痛,等疼过这阵了一定弄干净。40小时的漫长剧痛后,李智华在国庆节这天顺产生下了儿子。

孩子一出生就被抱走,接受各种检查。李智华躺在床上忐忑不安,等待命运的判决。终于,医护人员把孩子抱进来说:“孩子是健康的。”那种从地狱到天堂无法言喻的感觉,让她号啕大哭。那是美丽生命馈赠带来的狂喜!

没有双臂的妈妈要照顾一个婴儿实在太难了,连一个拥抱都无法给予,多亏有爱人和婆婆帮忙。但爱人要上班,婆婆也需要休息,李智华尽量独立照顾孩子。哺乳时,她先在床上铺一块布,用脚把孩子挪到布上,再把布的两个角合拢,用牙叼着,把孩子叼到腿上,调整到孩子最舒适的位置,这才开始躬身哺乳。

然而,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儿子半岁时,李智华夫妇发现他的双腿软绵绵的,没有力气,更不会蹬,所有的行动能力都很弱。这是典型的脑瘫症状。儿子说话也特别迟,无论教他说什么,教多少遍,四岁前都只会说一个“妈”字;四岁后渐渐会说话了,仍无法像同龄孩子那样下台阶,蹦跳……

吕世成是个特别有力量的人,经常安慰她:“别急,咱们陪孩子慢慢来。”儿子不会走路,夫妻俩相携相扶而行;不会说话,就一遍遍教,不厌其烦。李智华明白,每个人都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自己身体残缺,但精神决不能残缺,必须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她希望孩子看到一位自强自立的妈妈。

李智华迈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职路。儿子刚断奶,她就投出数百份简历,去了数十家公司应聘。然而几个月过去,遭遇的都是婉拒。爱人安慰她说:“你就在家带孩子吧,有我养家就够了。”

李智华不信邪,为了让自己具备求职的底气,她报考了中科院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经历二战后才考上。与此同时,她突然想起了一位请她做过演讲的做教育培训的老板朋友。此前,《隐形的翅膀》已上映,她曾被很多培训学校邀请去给学生们演讲,分享自己自强不息的故事。

很快,李智华找到了那位朋友,请他给自己一个机会,她不要工资。那是一家教育培训公司,一群年轻员工每天打电话邀约家长带孩子来听课。电销员屡屡被客户拒绝,李智华就教他们话术及被拒绝后调整心态的方法。在口才极佳的李智华影响下,电销员的业绩越来越好。两个月后,朋友不好意思再让她白干,开始每月给她1200元工资。薪水虽不多,但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被认可,李智华非常开心。

當时,身为装修设计师的吕世成已月入过万。为了鼓励妻子,他每天开车接送李智华上下班。李智华谢绝了,她不想养成这种安逸的习惯,坚持自己乘公交。

生命的意义:母子并肩的奋斗很美

李智华一回到家就陪伴儿子。她还买了很多儿童书籍放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自己经常捧着心理学书籍阅读,她想营造书香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李智华深信爱可以创造奇迹。儿子4岁了,因为运动能力差,好不容易才被一家幼儿园接收。一天,李智华带儿子参加小朋友的活动,一个奶奶问她:“你怎么没手啊?”就在她迟疑的片刻,儿子抬起头说:“奶奶,您怎么说我妈妈没有手呢?您看不见我妈妈的手长在我身上吗?”那个瞬间,李智华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眼泪立马流了出来。

渐渐地,李智华发现儿子有个独特的天赋——识字能力特别强,很多字只要教一遍就记住了。她买来拼音绘本教儿子认字,儿子认得飞快。

李智华的工作也有了新发展。一次公司开发布会,讲师临时有事来不了,李智华只好硬着头皮上场。最开始,她有些卡壳,而当讲到自身对课程的理解时,又变得流畅自如,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同事说:“李老师,你是个天生的演说家啊!”

那一刻,李智华充满自信,没有双臂,很多事她不能做,但她有头脑有想法,表达自如,不正是她的优势吗?儿子也一样,上天给运动力弱的儿子打开一扇窗,让他看到了属于他的精彩世界。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儿子能自主阅读大量书籍。母子俩齐头并进,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转眼间,儿子进入一所重点小学一年级就读,他的成绩跟不上,班主任有时会“提醒”李智华夫妇。李智华用请求的语气说:“老师,我们会努力的,您给孩子一年的时间,我们把他的成绩赶上来。”

那时,儿子很自卑。一天,他哭着问李智华:“妈妈,您说每个人都有缺点,但为什么我的缺点这么明显?上体育课,同学们笑我跑不快,也跳不好绳,我是最慢的。”他想罚自己不吃饭,专门练跳绳。

李智华眼眶里霎时蓄满了泪,但她强行不让泪水掉下来,她说:“妈妈的缺点比你明显得多,我们都得去接受它。你确实没有别人运动天赋好,比如跳绳,如果你愿意坚持练,也许练了很长时间也跳不到别人一半好,但是你也要接受自己。”儿子若有所思。

儿子放学后被放在托管班,别人晚上8点接回孩子,李智华要到晚上10点半才去接他,并且规定即使奶奶或爸爸去接,也要在这个点。李智华认为,孩子反正在家里也是这个点睡觉,在托管班写完作业后,可以利用大块时间看书预习。这看似不合理的规矩,让他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加上李智华的悉心辅导,他的成绩突飞猛进,二年级时就冲到年级第一。

为培养儿子的语言能力,李智华给他报了外教电话英语课。每天,外教老师会给他打20分钟纯英语电话,锻炼口语。一开始,儿子很难接受,李智华说:“儿子,再坚持坚持,养成习惯就好了。”就这样,到小学毕业时,他不仅成绩保持年级前三,英语口语更是达到了口语最高阶——母语阶。

这时,李智华的事业出现了一个转折。一位在河南郑州从事学校励志教育的老板发现了李智华这块“璞玉”:“你的经历能够影响几代人,应该有更广阔的舞台。”建议她做真正的教育,去学校给孩子们做励志演讲。李智华却说,她并不想“贩卖苦难”。

一天晚上,李智华去托管班接儿子。见李智华穿着高跟鞋,儿子说:“妈妈,咱们走慢点,您能不穿高跟鞋吗?我好怕您摔跤呀!”李智华莞尔一笑。一会儿,他又走到她的前面说:“妈妈,我走在前面给您挡风。”李智华无比感动,问儿子是从哪里学会关心人的。儿子说:“从您身上学的呀,我不怕困难,都是跟您学的。您知道吗?您能够影响很多人。”李智华猛然一惊,想起了郑州那位老板的话。她俯身问儿子:“妈妈去外地演讲,去影响更多孩子,你觉得怎么样?”孩子激动地说:“好啊,我支持您!”看着儿子闪亮的眼睛,李智华暗暗发誓:一定要做出榜样给孩子看,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自己去拼搏。

第二天,李智华赶赴郑州。老板对她很有信心,直接给她安排了一场在郑州人民会堂的演讲。那是一场数千人参加的18岁成人礼。

当天,老板找了位女老师辅导李智华,辅导老师以李智华无法脱稿为由,认定她不合格。为此,李智华一直练习到凌晨3点才睡。

5个小时后,李智华登上讲台,面对几千名观众,突然就有了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她发挥得非常出色,台下时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讲完后,辅导老师向李智华道歉,收回前一晚说的话。李智华笑答:“没关系啊,我发现我是个现场型演讲者,面对观众,我就能发挥如常。”此后,李智华开始奔赴全国各地演讲,成为一名真正的励志讲师。

爱改变不完美:一家老小幸福向前

李智华在中科院读研期间,学业繁重,平时演讲的任务也很重,巨大的压力之下,难免会有情绪。这天一早,李智华急着出差,儿子却说他找不到要带到学校的防潮垫。李智华一边骂儿子乱放东西一边找,最后终于找到了,原来是她自己把防潮垫收起来了。她向儿子道歉:“我骂你,你怎么不解释一下呢?”兒子平静地说:“我看您那么着急,就想等您心情好的时候再慢慢跟您说。”李智华深受触动,儿子也在影响着她,让她学会如何稳定自己的情绪。

在李智华的家庭中,婆婆占据着重要位置。2012年8月,婆婆像是不经意地对她说:“妈在想啊,如果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男娃照顾你也不太方便,如果再生个女儿照顾你,妈就放心了。你再生个闺女吧,我再把闺女给你带大。”婆婆处处都在为她考虑,李智华感动不已,说:“妈,如果再生一个也是儿子咋办?”婆婆笑了:“妈跟你向老天爷都求好了,肯定是女儿。”如婆婆所愿,李智华很快怀孕,她请公司把她的讲课任务提前安排,一直讲课到怀孕6个月,不能乘飞机了,才停下来。

2013年6月,李智华顺产生下女儿,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中。然而,她却陷入了产后抑郁。当时,吕世成在女儿降生后就到外地做工程。一天,他回西安后在外面陪客户不能回家,李智华焦虑不已,不停地用手机发信息,用QQ发去“炸弹”“刀子”等表情包。吕世成一边陪客户,一边不停地回复“玫瑰”“吻”等表情符号。几个小时过去,客户不耐烦了,让他关机。他说:“如果我关机,我媳妇就受不了,这样陪着她,她心情会好一点。”爱人的宽容,让李智华感到满满的爱意,抑郁也消失了。

当时,吕世成从公司辞职,自己创业成立公司。李智华对他说:“你的事业,你自己随便折腾;家,就让我来把持,我保住稳固的大后方,无论什么大风大浪,咱们都不怕。”生下女儿几个月后,李智华又投入到全国巡回演讲中。

随着励志演讲越做越好,李智华很想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她争分夺秒地学习,2017年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科院心理学在职博士研究生。

伴随着女儿的长大,教育问题又摆上家庭日程。与哥哥不同,妹妹古灵精怪,活泼伶俐,学习却没那么专注,进入小学后,成绩始终处于中游。李智华很焦虑,女儿却说:“我们班还有60多分的呢,前面有100分的,我正好在中间,我就把这个位置保持住。”李智华哭笑不得,严厉地批评女儿“不求上进”。

儿子看在眼里,对妈妈说:“妈妈,您不爱妹妹吗?”李智华一愣,说:“当然爱,不用怀疑。”儿子说:“我觉得您表现出来的,让人有相反的感受。”儿子的话,让李智华开始反思。女儿是个乐天派,她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儿子爱看书,女儿只喜欢听故事;儿子稳重,女儿张扬。李智华马上改变了态度,对女儿也温柔起来。她深信,不是因为孩子优秀,父母才会爱他们,而是因为爱孩子,他们才会越来越好。

2021年9月,儿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初中。这个学校高手如云,他的成绩暂时处于中等,变得不那么自信。一天,他苦恼地说:“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很多人都在我前面。”李智华告诉儿子:“以后你还会遇到更多优秀的人,是不是总觉得自愧不如呢?其实,包括爸爸妈妈,我们每个人都不必跟别人比,而要跟自己比。这样,你才会完善自己,一天天进步。”

李智华让儿子看她的博士课程表:“我攻读博士不是要比别人强,而是我喜欢这种进步的感觉,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强大,明天的我比现在的我更有力量!”儿子的眼里闪闪发光,明显又恢复了自信。

一个有爱的家庭,足以滋养所有家庭成员。一天,李智华带婆婆和6岁的女儿在外吃饭,用双脚吃饭的她引来多人注意。女儿有些敏感,说:“妈妈,我喂你吧,我怕他们都看着你。”李智华一时语塞。婆婆说:“有啥怕人看的?妈妈用脚吃饭挺好的,他们想这样用还不会呢!”女儿点点头说:“对,别人都不会。”当晚,李智华在日记中写道:“你可能会失去一些东西,但生活一定会还给你。”

吕世成也做得很好,他常要求妻子和他一起参加宴会。李智华最初很是抵触,他给妻子打气道:“我感觉我老婆谁也比不了。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能接纳,我们还能做什么呢?”爱人的信任让李智华有了勇气,她去了才发现,大家不仅没有任何歧视,还让她感受到满满的真诚和包容。

李智华觉得,她的人生,从遇到爱人开始,就遇到了一个另外的剧本,开始了另一种人生走向,感受到生活全都是阳光。

在李智华家里,拥抱是每天都要举行的“儀式”,夫妇俩无论谁出差归来,一家人都要互相拥抱,家人都习惯了这种表达爱的方式,也给彼此带来力量。

如今,家庭幸福的李智华事业有成。通过讲课,她受邀去了美国、柬埔寨等国,还去过中国台湾等地,早已成为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她信奉“一事精致足以动人”,12年里,她主讲的课程《生命·力量》已达千余场,以校园励志居多。这种大型演讲活动,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几乎都是室外活动。

她曾在春寒料峭的冰雹中为孩子们讲课,曾在大雨滂沱的夜晚为孩子们呐喊,曾在一分钟需要转三道弯、一走就是四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到达云南边境线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送课……她说,孩子们可塑性强,听完更易受影响,从而做出改变。她不能保证自己的一场演讲可以改变什么,但做总比不做好,哪怕只有几个孩子、几十个孩子听完后有所触动,懂得珍惜自己所有,进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力量,这件事就是值得的。

李智华感慨地告诉本刊记者,自己曾是断翅的孤雁,是家人的爱托举她自由飞翔。未来,她将以奔跑之姿,陪伴着一家老小幸福向前冲。

编辑/涂筠

猜你喜欢

鸡娃女儿儿子
网络流行语“鸡娃”探析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打儿子
大三的女儿
制造鸡娃
海的女儿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