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规则过不去
2022-05-30
本刊特约评论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人熬不住牌瘾聚会,有人忘了报告行程。虽然有关方面三令五申、苦口婆心,却屡屡出现因违反相关政策受到处罚的事例。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规则意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大到国家治理、社会运转,小到职场竞争、家庭生活,规则存在于各行各业、时时处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是个人私德的底线,也是社会公德的基石。
在生活中,漠视规则、破坏规则的行为多种多样。往小了说,排队插队,遛狗不系绳,停车占步道,马路闯红灯,生活垃圾不分类等。往大了说,论文抄袭,厂家造假售假,网站造谣传谣,不法人员贪污受贿等。这些劣迹恶行都是不遵守规则的表现,其后果小则影响他人正常生活,败坏公序良俗,大则降低社会信任,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规则得不到有效遵守的原因很多。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旧规则面临调整更新。比如垃圾分类属于城市治理的新要求,一些人一时难以调整既有生活习惯,摆脱惯性、走出舒适区需要一个过程。而在一些新兴领域特别是互联网空间,由于规则形成和定型滞后于发展速度,出现了老规则不适用、新规则不普及的情况。这些问题都属于发展中的烦恼,应当也必然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从中观层面看,有的规则陈义甚高却不接地气,成了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空文。有的地方勤于制定规则,疏于宣传规则,导致规则无法落地,只能自我空转。有的部门在执行规则时不够公正、严格、一贯,制定规则朝令夕改,执行规则朝三暮四,违反规则代价不一,掌权者的面子、执法者的心情、违规者的态度,成了规则执行程度甚至执行与否的决定因素,破坏了规则的严肃性。
从微观层面看,有的人从小缺少规则教育,走上社会成了规则的“破坏王”,心里压根儿没有规则这根弦。有的人把规则当障碍,以为钻空子才显出本事;有的人把规则当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或者搞选择性遵守。有的人受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法治意识淡薄,道德品格低下,为了一己私欲,不惜践踏规则。
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然规则健全并得到广泛遵守。引导社会成员遵守规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应在社会大力弘扬规则意识。通过新闻报道、评论说理和文艺作品等多种方式,帮助社会成员认同“守法度者最快乐”的理念,让大家认识到规则既是约束更是保护。还应完善规则制定、严格规则执行,加强行业守则尤其是新兴、热门领域的从业规则建设和落实,对于公众人物更应加强社会监督,促使他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规则教育更应从娃娃抓起,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处理规则与自由、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遵规守纪的种子,培育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的未来接班人,才能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根本保障。
责任编辑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