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旱改水”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意义探析
2022-05-30裴红芳
[ 作者简介 ]
裴红芳,女,安徽东至人,安徽省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工程师,大专,研究方向:土地管理相关实践与理论。
[ 摘要 ]
近年来,随着大量基础设施项目的密集建设,耕地占补平衡刚性要求与耕地储备资源逐渐枯竭的矛盾日益凸显。实现耕地与补偿的平衡,已成为制约各类建设项目实施的主要因素。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及安徽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要求,有序有度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东至县选取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村民土地整治意愿积极性较高的大渡口镇作为项目区申报“旱地改水田”项目,提高耕地质量,扩大水田规模,推进实施“以稻为主”。该项目区耕地面积224.9565公顷(折合3375亩),实现区域新增水田面积,加强区域内灌溉与排水的有效调配,保障区域农业向高效能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性。
[ 关键词 ]
土地整理;质量管理;东至县;耕地质量
中图分类号:DF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0.056
1 土地整理的背景和目的
1.1 土地整理的基本定义和背景
土地整理亦称“土地整治”“土地调整”或“土地重划”,即重组零散、不规则或受损土地的过程,是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工具。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城市建设区域布局、大型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和农用地改良。[1]。
此次项目将主要通过对高低不平田地进行平整,适当降低田块高度,并对土壤施以农家肥,提高土壤肥力;完善区内灌排设施,改善区内灌溉条件,增加区内有效灌溉面积;结合项目区原有路网,合理布置田间道、生产路,改善居民生产耕作环境,将项目区旱地或水浇地改为水田,所以确定为“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项目[2]。
1.2 土地整理的基本目的
本項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当前人地矛盾,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也为东至县今后整理项目、耕地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经验。促进《东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进一步实施,深化和细化农田保护措施,全面提高土地质量,维持土地利用效益的不断提高[3]。
2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1 施工条件
项目区气候条件良好,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有利于工程建设和施工,但在夏季多雨季节对施工有一定影响。
项目区水资源较丰富,可为施工提供水源,项目完成后可为项目区耕地提供灌溉水源。
项目区部分主干道为运输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提供了实用的运输条件;将高压线路拉近项目区,为项目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无线电通信覆盖率较高,有利于项目实施;各种技术建设所需的材料和燃料可以就近购买,节省运输成本。
2.2 施工布置和方法
2.2.1 施工总体布置
建设总体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与生产、生活、经营相适应。混凝土工作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占很大比例,因此材料堆放位置非常重要。混凝土搅拌系统的位置应在相对平坦的空地上集中堆放,以减少运输距离,避免额外材料的损失。
施工用水是通过将水抽到靠近水的竖井闸门来解决的,但在使用液压水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对水环境的保护。建筑和生活用电可以从项目沿线的电网供电。
2.2.2 施工技术供应
要想提高施工设备水平和完备性,确保整个工程按计划完成,必须按照技术要求和施工计划,及时完成技术供应和机械维修工作。
2.2.3 施工方法
2.2.3.1 渠道施工。施工前按设计要求做好土方开挖前的施工测量放样、施工排水工作,将渠底、渠坡、渠埂表面的腐殖物、杂草、草根等杂物清除干净,按照监理的指示运到指定的场地堆放。渠道工程施工须在渠系建筑物完工后进行。对断面较小的沟渠土方开挖、填筑工程量相对较小,采用人工开挖渠内土方,就近运输堆放平整,用人工结合机械夯实土方,人工修整渠底、边坡。
2.2.3.2 水工建筑物施工。水工建筑物工程多而不集中,每处工程量都较小。因此,采用人工开挖基础土石方,用蛙式打夯机结合人工对土方进行填筑夯实。人工配以木工机械制作木模板,人工安装模板。模板安装的允许误差应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施工计划包括混凝土搅拌机搅拌或人工搅拌,橡胶轮运输车运输,人工推入轴承,振动器振动轴承调平,等等,必须使用合格的水泥、沙子、碎石等原材料。用于混凝土搅拌硬化的水不能含有影响水泥正常浇筑和硬化的有害杂质。搅拌混凝土时,必须严格按照级配表的要求,对砂、砾石等骨料进行称量,并满足水量才能搅拌。运输混凝土时应使用不漏泥、不吸水的容器。必须以最少的转移次数将混合混凝土供应到铸造筒仓;如果由于任何原因停机时间太长,则应在混凝土首先硬化后将其作为废物处理。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分离、漏浆和过大的落差损失。如有离析现象,应进行二次拌合。混凝土自由落体高度不得超过2m;过多时,应采取下水道、纵梁或其他缓动措施。在浇筑混凝土前,应详细检查并记录支撑、模板、钢筋、预埋件、永久接头和浇筑准备工作。混凝土必须按一定的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浇筑面必须相当水平。混凝土应使用铸件平整,不得使用振动器平整轴承。
田间道包括土方填筑和路面硬化,宜采用机械挖运和机械碾压的施工方案。
施工时先用推土机清除原地面腐殖物,堆至监理指令地点,并做好施工测量和两侧排水工作。
3 血吸虫防治
建设项目开工前,设计单位应根据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意见,将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措施纳入建设项目设计要求。在项目提水工程中增加沉螺池,防止钉螺的扩散。
4 土壤改良
项目区水土流失量较小,满足土壤改良过程中的保土要求,不需要另外采取生物或化学工程对土壤进行改良。项目区可修建提水泵站及灌排渠道引水源水进行灌溉,并对项目区进行土地平整及土地翻耕。
针对一些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的施肥方法,特提出几点改善土壤肥力水平、培肥地力的有效方法。
4.1 将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组合。有机肥本身既含有无机养分,也含有有机养分,现有养分比较丰富,无机成分的利用率很高,尤其是钾。有机肥和化肥的配施可以活化土壤中的磷,提高磷肥的施用率。同时,有机肥中含有多种活性高的酶,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效养分,锻炼土壤肥力。
4.2 基肥深施。基肥深施可促进作物根系发育,防止早衰。各种作物年有机产量约60%来自基肥。基肥深施时,应根据土壤特性和产量特性确定氮、磷、钾的配比。
4.3 钾肥和微肥的目标施用。钾肥应先施于喜钾作物中,如甜菜、马铃薯、棉花等,再施于缺钾土壤里,尤其是沙质土壤,可显著提高产量,有效提高作物抗逆性。土壤中微量营养素缺乏的范围应缩小并谨慎使用。施用微量元素时,严禁与磷肥混施,因为磷肥会阻碍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同时根据作物生长时间,在根外施少量肥料。
4.4 因地制宜施有机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变得沙质和压实。生物肥料如农大哥、肥土特等有机肥在土壤改良方面已经得到专家和农民的认可,在沙壤土和沙壤土上更有效。
本项目施加发酵烘干鸡粪,在土地平整完成后,均匀撒施后实施翻耕,将粪肥翻入耕作层。在作物耕种前几天,再施加生石灰和钙镁磷肥。共对项目区进行三年土壤培肥,每年150元/亩的标准。
5 后期管護
工程是基础,管理是关键。项目的实施应杜绝“重建轻管”的现象。为保证所建设的工程设施能长久、有效发挥效益,工程竣工后必须明确管护主体、制订管理措施,落实管理经费,加强工程后期管护。
5.1 管护主体
项目竣工后,应及时将所建工程设施移交给村、组集体,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由受益者管理、维护。管护主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为明确责任,单个村民小组受益的设施可直接移交给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理。
5.2 管护措施
5.2.1 加大宣传力度。 农民是项目的直接接受者和领导者。 要让当地农民认识到项目设施后续管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他们的管护意识和责任感。
5.2.2 及时移交,完善移交手续。工程竣工后,项目业主(法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将所竣工的设施及时移交给当地政府或村、村民小组集体组织,签订交接协议,将工程设施有关竣工技术资料、工程质量保证书等一并移交。
5.2.3 设立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项目移交后,协助和监督地方和村社区组织制定和实施管理安排。管理制度的设计会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征求当地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具体管理和保护措施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派专人对当地村、村组进行管理;第二,地方、村委会指导项目区农民成立农民水协会等自治和保护组织,自行维护农业设施或田间道路系统;第三,由当地政府或国土部门成立专门的对工程设施进行后期维护的机构或团体。
6 效益分析
6.1 社会效益分析
6.1.1 改善农业基本环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通过项目的实施,为项目区配备了较为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排灌系统;农业生产和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由62%提高到75%;灌溉用水量从 0.7 增加到 0.8;为引进和使用农业新技术、运用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建设新型现代农业提供基础条件和保障。
6.1.2 提高农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业道路和排灌工程将全面建成,耕地蓄水、施肥、抗灾能力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形势将明显改善。在发达项目区,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保障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增长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6.1.3 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
项目实施后,由于项目区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经济效益,大多数农民会觉得征地是事关土地、民生的事,是为民办实事,帮助农民了解和提高对土地和土地管理的认识,提高农民“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的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土地整理,促进土地整理事业更全面深入地发展。
6.1.4 项目区建设血吸虫病防治设施,减少疾病传播
由于项目区为血吸虫病防治区,所以项目开展了主要沟渠清淤、加固渠道和建设血吸虫病防治工程,减少了血吸虫病的繁殖,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体健康。
6.2 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区耕地面积224.9565公顷(折合3375亩), 目前植物种植的主要结构是小麦70%、油菜20%、棉花90%,综合产量指数为180%。 项目建设后,耕路、排灌沟渠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耕作土壤质量改善后种植的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 项目区耕地改造前年纯收入328.05万元,旱地改稻后项目区年纯收入638.89万元,年均增加310.84万元。
6.3 生态效益分析
在环境保护的背景下,该项目集节水、农业设施集约化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平整、田间建设于一体,结合水利工程排灌等工程系统,形成了高效的农地生态系统。项目实施以来,该地区的排水能力大大提高,土壤得到改善,环境得到美化,该地区生态环境进入良好循环并逐步改善。
6.4 耕地质量分析
根据2017年编制的《东至县耕地质量等级更新结果》来看,项目区耕地分为7等;排灌条件和土壤条件使项目区的土壤条件更加完善和优化。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确立等级因素综合打分;即项目区内耕地还为7等。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后不仅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从经济效益来考虑,项目投资回报率也较高。因此,项目实施后,能够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土地作为人类的共享资源,我们应当在保护土地的同时实现对其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合理的利用并不会对土地造成危害,耕地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来源,必须要保证2006年的18亿亩耕地红线的情况不再发生,我们需要在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扩展耕地的面积,在耕地的质量上也要做到十足的保证,以此来应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瘟疫甚至是饥荒。
参考文献
[1] 王金.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构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9):1.
[2] 张庆瑜.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构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2):89-90.
[3] 郭栋梁.万盛经开区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时空耦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