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物”,别样的“情”
2022-05-30雷江
雷江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难以割舍,总有一种感情让我们铭记一生……
时文评析
孙道荣为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之一,他有近千篇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等畅销期刊刊载。孙道荣喜欢通过生活故事来表现人生哲理,叙事干脆利落,描写细腻传神,风格自然清新。品读《与物生情》,我们能体会到孙道荣散文的这些特点。
一、寓理于事,事理动人
早在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经提出过“文以载道”的观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即文章是用来讲明道理的。文章怎样去讲道理,才易于被读者接受呢?作家孙道荣所采用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借鉴:避免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小故事来讲述社会和人生的大感悟、大道理。《与物生情》这篇文章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为“我”怀念自己的第一辆车:这辆车虽不是名牌,却是“我”的宝贝,被打理得干干净净,被保养得一丝不苟,它载着“我们”一家四处游玩。16年后,因为要给新车让出“指标和车牌”,只好把它卖掉了。“我”却依然牵挂着它的命运,心里“有点难过,舍不得”。第二个故事是奶奶钟爱一个竹篮子:这个竹篮子是作为嫁妆被奶奶带过来的,她用它去赶集、洗衣服和走亲戚,还用来挎儿女和孙子孙女,坏了就修,直到奶奶去世时,将它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又破又旧的竹篮子,被奶奶视为宝贝,还倾注了“我们”全家人很深的感情。两个故事,一个为自身体验,一个为他人经历,类而不同,却共同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我们之所以会对冷冰冰的“物”动情,是因为它们有着我们人生的印记。也就是说,与物生情,无关玩物丧志,只是迷恋人生。
二、描写细腻,不失灵动
孙道荣说过:“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念头,一个观点……皆可成文。这些来自生活的细节,需要我们去捕捉,去体会,去感悟。”《与物生情》就是作家捕捉生活细节成就美文佳篇的最好例证。从构思上来看,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对这样或那样的东西心存喜爱,甚至会倾注特别的感情。对如此细微的情感涟漪,许多人都不会多加注意,作家孙道荣却敏锐地捕捉到,并且写成了一篇美文。从描写角度来看,作家有粗笔勾勒,更重工笔细描,于细微处见精彩,如写“我”的那辆车“翻越5千多米的唐古拉山口时,只有1.6升排量的它,哼哧哼哧,愣是不输那些越野车”,一个拟声词,写出了那辆车努力的情景,实在是神来之笔。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描写要“细”,却不能琐碎,文中有很好的示例,如“有了自己的家后,她又是用这个篮子,艰难地拎起生活”,由奶奶用竹篮子拎起具体的东西,引出奶奶“艰难地拎起生活”,巧妙地表现了奶奶对家庭的责任,文笔灵动,直叩读者心灵。
三、语言率真,更重推敲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一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意思是那些诗句看似寻常实际却最为奇崛,想写出来看似容易却饱含艰辛。这句评语恰好也可用来概括《与物生情》的语言风格:粗略读来,觉得文章没有多少华丽辞藻,文风清新自然;细加品味,却又发现不少地方遣词造句匠心独具,表达十分精妙。如“那些‘物上,有我们的体香,有我们的生活,有我们的记忆”,“体香”“生活”“记忆”由实到虚,构成排比,揭示了“物”与“我”由外至内的联系,为点明主题蓄足了势、做好了铺垫。又如“拎手坏了,吃不上劲了,奶奶就找来一根铁丝,给它绑上,再一圈一圈地缠上旧布,竹篮子便又结实了”,连用“找”“绑”“缠”等动词,表现了奶奶的动作灵巧及对竹篮子的爱惜,语言质朴,清新流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这样的文章往往并非不讲推敲,只是手法高妙,没有留下雕琢的痕迹,看起来却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篇文章,就显示出了作家这样的功底。
原文选读
与物生情
孙道荣
开了16年的车,卖了。
它还能开,年审都是一次性通过。之所以卖掉它,是因为要换一辆新车,它的指标和车牌,都要让给新车。
它已经卖不出价钱了,只卖了几千元,相当于卖一堆废铜烂铁。买它的人是个刚拿驾照的新手,买去练手的,说是练熟了,再买新车。一辆老车遇到一个新手,它的命运可想而知,未来的日子里,刮刮蹭蹭,磕磕碰碰,估计是难免的了。就算蹭破了漆,刮了壳,新车主怕也是不会为它补漆了,一辆不值钱的老车,谁会在乎它的脸皮呢。这样一想,我有点难过,舍不得。
它是我的第一辆车,不是什么名牌,但我一直拿它当宝贝。这么多年,我几乎都是亲手洗它的,每次,连车轮毂的缝隙,都擦洗得干干净净,就像给调皮的孩子,将脚丫子也擦干净。16年了,我坚持在4S店给它做保养,宁愿多花点钱,也不愿到路边的小修理铺去保养维护。我不愿委屈了它。它对我,也是尽职尽责,每天陪我上下班,接送孩子,遇到节假日,载着我们一家四处游玩。最远的一次,它甚至陪着我跑到西藏,翻越5千多米的唐古拉山口时,只有1.6升排量的它,哼哧哼哧,愣是不输那些越野车。
一辆车,有发动机,像人的心脏;车灯,就是它的眼睛,四个轮子是它的脚;油箱是它的胃,排气管是它的肠。像人一样,它什么都有,唯一没有的,就是脑袋瓜子。没有脑袋,它便不能思想,没有感情。但我们之间,却是有很深的情感的。
有人说,感情是双方的,互动的。其实不完全是。对没有感情的东西,我们会对它动感情。一旦我们对某个物动了感情,它便也有了情感。就像我与自己的这辆车。日久生情,说的是人,物也如此。
从我记事起,奶奶就用一个竹篮子。去镇上赶集,用它;去池塘洗衣服,也是用它;走亲戚,还是挎着它。听说,我的父辈还有我们兄妹几个出生后,也都“坐”过这个竹篮子,那是我们共同的摇篮。竹篮子的底儿坏了,奶奶就让爷爷剖一根竹子,重新给它编织一个底兒。拎手坏了,吃不上劲了,奶奶就找来一根铁丝,给它绑上,再一圈一圈地缠上旧布,竹篮子便又结实了。这个竹篮子,陪了奶奶一辈子。家里有其他的篮子,后来还有了好看的、更结实的包,奶奶不喜欢用,她独钟爱这只竹篮子。后来我才知道,这只竹篮子,是奶奶出嫁时,太爷爷亲手编的,是送给她的嫁妆。那时候家里太穷,没有其他可以陪嫁的东西了。奶奶就是挎着这个竹篮子,将她的青春,将她对娘家的思念,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拎到了同样贫穷且遥远的爷爷家。有了自己的家后,她又是用这个篮子,艰难地拎起生活。奶奶去世后,这个竹篮子,在奶奶出殡那天烧了,它去另一个世界陪奶奶了。不光奶奶视这个又破又旧的竹篮子为宝贝,我们全家人都对它倾注了很深的感情。
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很多东西,没有感情,但我们人是有感情的,我们人是讲感情的,我们会将我们淳朴的情感,倾注在陪伴我们的物品上。很多时候,我们对冷冰冰的“物”动情,不是痴迷物,也不是为物所累,而仅仅是那些“物”上,有我们的体香,有我们的生活,有我们的记忆。我们对它动情,实则是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有了深深的情感和迷恋。(选自《老年博览·上半月》2021年第8期,有删改)
学以致用
1.文章用了几件事情来表现主题?请简要概括这些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家先说“没有脑袋,它便不能思想,没有感情”,接着却说“一旦我们对某个物动了感情,它便也有了情感”,两句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归纳文章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两件事情。“我”怀念自己的第一辆车,奶奶钟爱作为嫁妆的竹篮子。
2.不矛盾,前者说的是实际情况,后者说的是主观感受,因为人们移情于物,也就觉得某个物有了情感。
3.对冷冰冰的“物”动情,实则是对人生有深深的情感和迷恋。(以上各题大意相近即可)
写作导航
在记忆深处,总有一些东西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是儿时朋友送的一个玩具,也许是父母送的一份礼物,也许是老师送的一本书籍……这些东西,承载着一段记忆,寄托着一份情意。请以《那段记忆那段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虽说“体裁不限”,但最好还是选择写记叙文,以“一个玩具”“一份礼物”或“一本书籍”等为线索,串连起自己与某一个人交往的点点滴滴,表现一种人间真情(可以是友情、亲情、师生情等)。在叙事过程中,可以适当插入议论和抒情,增加作文的感染力。此外,如果你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也可以选择写一篇抒情散文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