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2-05-30张嗣苗

南北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

[ 作者简介 ]

张嗣苗,女,安徽六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摘要 ]

乡村振兴的实施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补齐社会主义新现代化强国短板的重大战略。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而开展的旅游服务业,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都具有积极作用。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背景下,阐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总结实现乡村旅游的路径,提出从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共参与的角度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0.001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打响新时代实现农村改革的重要一枪,党中央全力统筹和规划乡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构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起点。

1    乡村旅游的内涵及历史概述

1.1  乡村旅游的内涵概述

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三农”发展的新的方式,在我国正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当前,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认识,但基本的认识不够深刻,处于狭窄的理解中,多数人认为的乡村旅游就是农业旅游和农业观光,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乡村旅游有约束作用,影响我们对乡村旅游内涵的深入判断。

所謂“乡村旅游”最早开始也叫做“农业旅游”,但是随着经济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不再局限于“农业旅游”这一单一的概念。农业资源是乡村旅游的基础性发展因素,乡村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基本点,乡村文化、民风民俗为价值内涵,以农民日常开展的一种新型的生态与人文相结合的旅游方式,游客能够在其中通过度假、疗养、修学、科普、美食、娱乐等各种方式愉悦身心。

1.2  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脉络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同农村空间紧密相连,与农民群众密切联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核支撑。乡村旅游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欧洲,当时欧洲的工业化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城市空气污染、污水污染,城市的居民羡慕农村宁静而美好的生活,乡村旅游作为满足人们田园生活的旅游方式应运而生。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环保意识觉醒,开始不断关注生态文明,“绿色运动”的发展也努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者的重要选择,形成旅游规模发展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一些组织将乡村旅游作为生态发展的重要措施大力推动,提出乡村旅游与人文、自然、环境相结合,在发展中国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旅游也逐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上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勃然兴起,采摘园、农家乐等方式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也带来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旅游成为大众观光旅行的重要选择之一,满足人们对于享受农家乐趣、追求自然宁静、调节身心的重要需要。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的逻辑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战略举措,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两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融合,推动乡村治理、乡村产业、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的目的是推动乡村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格局,推动乡村的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等上一个新的台阶。乡村旅游具有实现农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生态良好发展、民俗文化推陈出新的重要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2.1  实现农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农村的产业兴旺主要是依托农业,以农业为发展的圆心出发,以点到面的向外扩散。我国经过多年的乡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从最初的农家乐体验开拓发展为康养、度假、文创等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产业体系,丰富乡村旅游的产品内容和形态,打破农村以农业为核心的单一的发展方式,鼓励农民种植具有附加价值的农作物,为农民增加创收,逐渐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以云南普洱市为例,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条件和农产品的生产条件。近年来,政府确定发展的新思路,在原有茶叶采摘、自然风光旅游的基础上,推动农产品结构调整,培育独特的云南普洱咖啡豆,更好地提高农民的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实现增收。

2.2  推动生态良好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改善民生。拥有美丽的乡村面貌,良好的生产生存环境,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目标,二者在本质上是共生共荣、双向互动的和谐统一关系。”[1]建设美丽乡村,既能够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体验,也能够创造良好的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

2.3  促进民俗文化推陈出新,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乡村的民俗文化是一个乡村风土人情的重要价值体现,也是乡村旅游的吸引亮点之一。乡村居民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产业中,实现将文化资源向物质资源的转化,既能够实现民风民俗的传承,也能够丰富民俗文化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驱动民俗文化同乡村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例如四川绵竹年画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年画艺术作为发展新思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陕西延安红色文化基地也以红色文化教育为出发点,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赋予乡村民俗文化文明新的生命力。

3    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正处于乡村旅游的初步发展阶段,主要是以自然风景、农业生产、民俗文化作为依托和主要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多层次性。旅游者们对于乡村旅游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追求于视觉上的享受、实践上的体验、情感上的熏陶。因此,乡村旅游的形式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发展,从最初的农业观光发展成为品尝农家风味、体验农家生活、参与体验农作物生产、学习农村文化以及畜牧业经济、养殖经济。此外,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农家主体乐园,丰富了乡村旅游的特色。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当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也亟需解决。

3.1 乡村旅游开发未形成体系化

当前,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还处于分散、零碎的阶段,乡村旅游的经营规模大都比较小,多数是村民分散经营。很多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脏乱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完善的乡村旅游体系。有些乡村旅游景点靠虚假的噱头吸引人,但是对于交通、住宿、生态环境等问题不重视,甚至出现了一些混乱的局面。人为创造的设施也不够全面,整体的景区建设较为杂乱,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够。乡村旅游在整体规划上还缺乏文化气息,过于追求利益化。

3.2  乡村旅游的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国当前的乡村旅游产品有的形式还是趋向于单一,主要是以观光旅游、农家采摘,以农业为基础的其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与规划中,农作物种植、农家的生活等富有参与感的活动成为主推的产品,但是在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深度和广度都不太够,创新的动力不足,旅游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重复率太高。比如富有参与感的种植、采摘、垂钓等形式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展,直到今日还没有创新性,产品的迭代更新太慢,各个乡村旅游的景区内容重复太多,项目基本都是可复制性的,游客满意度相对较低。

3.3  乡村旅游的卫生环境有待改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的差距逐渐缩小,基础设施条件逐渐趋于一体化,但是城乡的差别依然存在。在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人们的卫生意识也比较薄弱,很多乡村旅游有景点垃圾遍地、厕所臭气熏天等问题,导致很多乡村旅游的游客有不好的印象和体验。这样既不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有些发展比较完善的景区也出现卫生状况不佳的问题,比如景区内的车辆、营业摊位摆放杂乱,建筑与建筑之间不协调,违章建筑随地而起等问题,很多游客在游玩中的体验感不够好,影响旅游地区口碑形象的传播。

3.4  乡村旅游利益分配不均扩大收入差距

当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档口,但存在明显的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有些旅游景区经济实力强、投资力度大,基础设施完善,人流量比较多,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是相比较而言,有些景区想要借助乡村旅游实现劳动力再就业、创收,却因为设施、资金等问题发展缓慢,导致居民们的收入差距较大,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另外,由于市场具有滞后性,人们的信息不够及时、准确和对称,导致乡村旅游的建设出现盲目投资、盲目发展的局面,一些留在当地的居民不仅没有增加收入,而且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4    实现乡村旅游优化发展的路径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于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将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乡村振兴举措落实到乡村的经济建设中,立足于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形式,科学地统筹与设计乡村旅游,正确地处理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围绕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展乡村农业发展、增加居民的创收、改善乡村的卫生环境、健全乡村发展的政策体系以及完善乡村旅游的设施建设。

4.1  坚持党委领导,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顶层设计

乡村振兴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导向。想要把乡村旅游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认识当前乡村旅游的特点、掌握乡村旅游的规律、实施科学地乡村旅游战略规划至关重要。党的领导是根本的、权威的,是推进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根本保证。首先,坚持整体性发展。党的顶层设计要从全局出发,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好“三农”重点领域工作,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次,坚持系统性发展。党中央在把握乡村旅游的整体方向时,要推动规划设计的系统性。在制定战略计划时候,要注意因地制宜,对于不同地域的乡村旅游要给予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同时,对于顶层设计的落实要精细化。最后,坚持重点性发展。在解决“三农”工作时,要注意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在协调整体性发展的时候,要抓住关键因素,推动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充分激发乡村旅游发展的活力。

4.2  坚持政府主导,推动乡村地区产业优化发展

“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模式关键是要有效发挥政府在政策法规上的规范和指导作用”[2]。为了快速实现“增进民生福祉”“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政府应在政策法规的指导和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旅游要有政策支持,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变,完善基础设置,改进乡村环境,从而解决发展困难等问题。当前,乡村旅游在产业体系的形成中还处于薄弱的阶段,主要是以服务业为核心,对于农产品深加工、文创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政策保证等,推动乡村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品生产,将乡村旅游融入到一二三产业中,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活动同质化等顽固问题,吸引更多地新鲜血液注入到乡村旅游。

4.3  坚持公众参与,发挥乡村居民的主體作用

农民是农村经济文化的创造者,是乡村振兴的起点和落脚点。党和政府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全力支持和帮助,但农村居民是农村经济最根本的建设者和利益相关者,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失去乡村居民这一根本的核心。因此,在乡村旅游建设中要充分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乡村旅游建设发展阶段要从乡村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重视群众的诉求,增强当地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参与感。

5    结语

新时代以来,我们深刻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实施乡村旅游重要举措,加快完善“三农”工作,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弥补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以期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许黎,曹诗图,柳德才.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06):21.

[2]徐艳晴.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再审视: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3(12):39-43.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
我们一起“云旅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