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未成年人保护救助研究
2022-05-30陈嘉鹏
陈嘉鹏
“未保”,即未成年人保护救助。近年来,受到政府的密切关注,为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体系,笔者对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资源配置及救助措施进行研究。
一、未成年人保护救助机制和体系构建
以县域为单位,在县级层面上设立“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中心”,在镇街层面上设“未成年人保护救助站”,在村居层面上设“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之家”,三级联动,由村居“未成年人保护救助之家”对未成年人进行分类、分层,建档设卡,一般正常家庭儿童由各自家庭保护,并定期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孤儿报送县未保中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先在村居、乡镇匹配护养家庭,匹配成功后办理托养手续,匹配不到位的报送县未保中心;留守儿童由村儿童主任带领的团队负责护养,县乡负责救助。
二、县乡村三级未保机构资源配置
(一)县未保中心资源配置
县未保中心配有孤儿、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等生存生活环境及条件必备场所,教育学习、身心健康场所,关心保护与法律救助场所等,具体为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爱心小屋等,并配有相应的生活照料工作人员,教育健康指导保护人员等。
(二)镇街未保站
镇街未保站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儿童主任及其团队,儿童主任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对上将未保儿童信息汇总上报至县未保中心,并建档设卡,提供相应的信息,该信息为县、市、省三级共享;向下对接乡村和居委会,收集信息,并负责办理、转接事宜,并对未保儿童进行分层分类,以确定未保救助的等级,拨发未保经费,其具体服务内容为未保儿童的层次、类型、重点等级划分。
(三)村居未保之家
村居未保之家工作人员,对所辖村庄的未保儿童进行整体、全部的摸排汇总,在此基础上分层分类,按照层次、类型、重点等具体情况进行确认,边确认边上报,然后与镇街未保主任商定,最终确认等级与类型;同时结合村居的具体情况,匹配养护家庭,尽量使孩子在本地本村生活生存,接受教育,参与生活及各种活动,不离开自己的玩伴,在难以匹配的条件下,将困境儿童送至县未保中心。
三、未成年人救助措施
(一)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完善救助体系
由于家庭教育水平低、方法使用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受到了影响,既缺乏有意识的兴趣培养,又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可根据当地未成年人的现状,对其进行团队项目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其潜能,同时为其设定符合他们当前生存生活及学习的目标,使他们明确生活与学习的方向。另外在引导困境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尊老爱幼、团结同学、有礼有节等,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密切配合,丰富未保救助资源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法、民政、教育、团委、妇联、关工委等各部门形成合力,各级协调机制灵活,工作认真到位,才能破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九龙治水,各管一头”局面,即便这样,还有许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这些未解决的问题,由社会公益组织实施“微爱1+N成长计划”项目加以完成,“1”代表受助儿童,一个弱势群体,“N”代表爱心助学、“温暖小屋”“微爱妈妈”等多项公益服务。
(三)创建配套工程,提高救助标准
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工程,召集一批有现代经营管理新理念并真正热爱乡村的青年加盟,探索从“基础合伙人”到“成长合伙人”,再到“核心合伙人”的晋升方式。采用政府财政支持、民间集资、公益助力的形式促进发展。同时政府出台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实行政策、资金、资源综合支持,返乡创业人数剧增,项目增多,这些项目的落地、生产使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又提高了救助标准,实现了双向良性循环。
(四)未保救助政社企教家互助合作,实现未保新模式
政府引导,分别建立县未保中心、镇街未保站、村居未保之家实体平台,县、市建设智慧未保信息平台及相应协调服务机构;社会出资、出人解决未保实际问题;企业出资、出管理与经营理念、方法及策略,促进未保创新配套工程的良好运营及效益的提高;教育团体出学习方法、品质品德、成长发展、身心健康、关爱保护等诸方面的教育方法与关爱策略,同时开展理想信念引导、成长发展导航等具体内容的实施,并提供相应的教育场地。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原生态环境,本村孩子在邻居家成长,比在县未保中心成长更适宜,应以原生态家庭为基础,原生态家庭未能实现领养匹配的孩子转移到县未保中心,形成“政府引导+平台支撑+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教育核心+家庭基础”的综合集成新模式。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司法、网络六大领域。具体内容为生活生存、教育学习、身心健康、品德品质、成长发展、理想信念、关爱保护、尊重参与、幸福安全等诸要素。只靠政府很难较好地完成这些任务,单靠社会组织、企业也很难承担这一工程,必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教育团体、家庭多方面结合,并实现持续投入,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使未保工作持久、良性的運行下去,造福华夏子孙,使未成年人幸福、安全、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