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名师、教研员、青年教师共同体的学研模式
2022-05-30刘丽芳
刘丽芳
摘 要: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为载体,构建名师、教研员、青年教师的学研模式,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通过共建愿景,为共同体的成长提供精神支持;通过规范教研制度,为共同体的活动提供保障; 通过“1+1名师模式”,引领共同体成员升级教育理念;通过“我与名师同课异构”的现场教研,为共同体成员搭建思维碰撞的舞台。
关键词:学研模式 共同体活动 青年教师成长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专业化成长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很多青年教师在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因缺乏专业团队的指导和协助,专业能力发展缓慢,制约了教师个人发展的空间。基于这一事实,为了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南昌市西湖区在本地建立了学研共同体,遴选了23位青年教师,依托教研员负责制,构建了名师、教研员、青年教师共同体的学研模式,致力于加强本地教师队伍建设。
一、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层面
通过问卷调查,23位青年教师中,初中教师5人,小学教师18人;一级教师13人,二级教师10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22人。他们既有来自名校的,也有来自城乡结合地带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历,有着强烈的学习热情,但在个人发展道路上遇到了成长的瓶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
(二)教研层面
從教育大环境来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的力度加大,教研部门的职能不断丰富,但由于缺乏从行政管理到理论引领再到内部科学运行的系统规划,无法提供高效的运行机制。从常规教研来看,教研员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一定的帮助,但不固定的课例研讨跟进性不强,并不能取代有目的的、培养对象确定的、在一个阶段内持续进行的教师研修活动。以南昌市西湖区的学研模式为例,虽然负责管理共同体的教研员了解本区域学科教学的现状,但是如何突破传统的教研模式和方法,为学校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指导,仍是教研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引入名师的意义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名师、专家的引领与指导。名师通常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教学示范性强,专业发展成就高,教学经验丰富,对教育改革的敏锐性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持久,能在教学、师德建设、教研、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方案、指导和建议。引进名师与培养未来名师,能满足“引进方”对优质资源的渴求与高效利用。在相互尊重、相互协商、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组建发展共同体,整合区域内政策、智力、制度等资源优势,能协同推进教师教育的创新发展,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共同体的行动
(一)共建愿景,为共同体的成长提供精神支持
共同体的成长愿景是培养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有正气、有思想、善创造、会研究、能引领的学科领军教育人才。教学主张是卓越教师的内核和品牌,它来自有抱负、有情怀、有思想的教师对具体教学问题的系统、深刻、清晰的思考和苦心孤诣的实践探索,体现了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和教学境界的高度,是具有专业发展欲望的教师的不竭动力。
共同体的课程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研修活动,提炼教学主张,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科研、教学的融合。在共同体的研修活动中,青年教师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学习:第一,体悟构想教学主张。通过专家报告、学术交流、读书、读“人”、读“课”、开阔视野,找到方法,然后用SWOT工具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定位,设计实现自我突破的阶段性目标,优化整合成长环境,明确方向,并产生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第二,尝试提炼、摸索、实践教学主张。在课堂中重新认识自己,打破思维定式,把自己的新想法付诸课堂实践,并通过不断反思、修正、升华、重塑自己的教学思想。第三,逐步丰富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思路,并通过著文、公开课、学术报告等形式服务于学校和学生。
(二)规范教研制度,为共同体的活动提供保障
共同体活动有明确的教研目标、适宜的教研频次,以及分层次的教研内容。在课前,教研员提前一周将本月听评课的主题和活动安排发布在工作群里,授课教师将个人的教案设计和课件发给名师预览,名师和教研员在线上与授课教师交流,厘清思路,调整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在课中,引入“以学评教”的课堂观察评价表,每位观课教师确定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点,选择观察行为,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和反应详细记录在课堂观察评价表具体栏中。在课后,授课教师先说课,观课教师对照课堂观察评价表进行评课,授课教师根据评课意见进行再设计,其他教师提交听课反思,提升教师的思辨能力。
(三)“1+1名师模式”,引领成员升级教育理念
每月邀请一名国内知名的教学名师举行专题讲座,与青年教师零距离交流。青年教师面对面倾听名师对课程的见解和专业的观点,在与名师的对话中,接受最前沿的教学思想,及时更新、升级、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填补自己巨大的“专业信息差”,找寻自身在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成长点和突破口,进而逐渐从规范性教学走向创造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
(四)“我与名师同课异构”,搭建思维碰撞的舞台
常规的“同课异构”通常发生在一般教师之间,是教师展示自己对课程的不同理解的机会,但有时因教师个人的局限性,设计的课程缺乏高度和深度。为了帮助教师改变思维习惯,开阔视野,共同体每学期会开展一次“我与名师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参与授课的名师涵盖高中、初中和小学三个阶段。教师在由共同体组建备课组的群策群力下,通过多次“磨课”,形成了针对备课专题的授课共识。
这种“名师引领,集体磨课”的研课模式集“同课、异构、协同、共研”四位于一体,能引领青年教师在教学整体设计、导与学的有机融合、难点突破、细节处理、教育智慧等方面提高自我认知、教学认知水平和技能,从而突破自己专业成长的瓶颈。
总之,教师通过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助,能进行实时的教学反思,唤醒自身的专业自觉,激发专业发展的责任感、成就感和主体性,逐渐实现共同体的愿景。同时,学校能以共同体为轴心,不断影响及辐射他人,成为本地区教育的愿景制造者、文化建造者、变革促进者、自觉反思者,形成推动本地区教育改革的一股强劲动力。共同体的研修模式为地区教研注入了“活”水,教研员在组织共同体活动的过程中,其角色逐渐从 “被动支持者”的角色转变为 “积极干预者”,是一个从旁观到介入再到投入的渐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研员能厘清教研、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逐步坚定对研究的认同度和使命感,促使自身向新型研修员转换,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汪维富,毛美娟,闫寒冰.精准教研视域下的教师评课反馈分析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122-128.
[2]孙晓红,张琪.构建教研员、特级教师、青年教师共同体的联动——提高青年教师队伍成长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9(19):4-9.
[3]武斐婕,李丽,郭海霞,等.基于教学能力发展的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2):136-139.
[4]刘玥彤. 专业发展共同体视角下海南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运行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0.
[5]孙旭.用一线名师培养未来教师——商丘师范学院卓越师范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37(8):106-108.
[6]唐黎明.实践教研工作的OAI模式——教研员专业成长之路[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Z1):152-156.◆(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