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富可敌国家族的兴衰史

2022-05-30风马牛

商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马来西亚新加坡

风马牛

20世纪初,南洋的华人企业家中,有“四大天王”——陈嘉庚、胡文虎、黄仲涵、陆佑。稍微知道这段历史的,就知道他们在当时中国的影响力之巨,并不是如今李嘉诚马云等后辈能相比的。

说起陆家,就不得不提起陆佑。陆佑本姓黄,1846年出生于广东鹤山的一个贫苦家庭,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不幸因病去世,没过几年,母亲和姐姐又因贫病去世,家中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当时村里一热心乡亲可怜他,于是带他见了邻县新会桐井乡地主陆显。陆显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诚实伶俐的性格,就收留他做长工,从此他改姓陆。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广东人为了生计远走异国谋生。身体结实,外表和气的陆佑恰巧被“劳工贩子”看中,在1863年,17岁的陆佑以“契约劳工”的身份来到新加坡,在一家锡矿场当矿工。

当时的矿场环境十分艰苦,蚊蚋成群、蛇鳄横行……此外,工头专横暴戾,不少华人劳工死在那里。陆佑坚持了下来,并学到了一些挖矿技术。在矿山工作3年后,服务期满,陆佑恢复自由身。后来在一个老乡的介绍下,到了一家烟酒庄当伙计。

陆佑在烟酒庄工作3年,节衣缩食积攒了一些钱。在朋友的鼓励和指点下,他又离开了烟酒庄,自己开设“兴隆号”杂货店。在经营杂货店的过程中,陆佑听说马来西亚矿藏丰富,有发财的机会。1872年,他把杂货店委托给可靠的伙计代管,凑足资金跑到马来西亚与人合作开矿。不幸的是,他本就惨淡经营的矿场在1873年的一场帮会械斗中,被人摧毁。

但陆佑并没有因此倒下。其后,他又从事运粮生意,赚了一笔钱。1876年,陆佑又与人开办了一个新锡矿场,从此走上发达之路,成为马来西亚的“锡矿大王”。

陆佑头脑灵活,在经营锡矿方面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做法:一、为了提高矿区工作效率,他将一般矿工的工资从8~10元,提高到20~30元不等,这样就提高了矿工生产的积极性。二、注意改善矿工的福利、劳动安全和医疗卫生设施,使矿工生活待遇得到较好的改善。由此把一大批熟练矿工吸引过来,为己所用。三、他还雇聘了一批有学识和经验的洋人,专门负责产业经营。四、不断收购一些小矿,扩大业务,并斥巨资购买先进的机器采矿。

陆佑为人果敢坚毅,敢于闯关,不固步自封,不守株待兔,将锡矿做到马来西亚领头羊位置后,又开始多元化发展。

在种植业方面,陆佑大面积种植橡胶、咖啡、胡椒、椰子等农作物,成为马来西亚的“橡胶大王”。

在金融业方面,陆佑创办了马来半岛第一家华资银行“广益银行”。当时可自行印发银票给工人发薪水,与政府发行的钞票等值,并流通于南洋各地,直到1940年日军占领马来西亚才停止使用。

在工商业方面,陆佑创办了电力公司、船务公司、贸易公司、工程公司、汽车服务公司、水泥厂、钢铁厂、椰油厂等,商铺遍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此外,陆佑还承包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多地区的主要税捐,如赌税、烟税、酒税、当税,获得巨额利润。(承包税捐是指个体或商业组织向政府承包饷码,每年或一段时期内缴付一定金额,而取得对某种商品专利买卖权。税饷收入是早期殖民政府主要财路来源。)

在地产业方面,陆佑配合当时政府对土地的开放政策,大量购置土地。他大兴土木,建筑民宅商店,建设基础设施,铺路造桥,供应电力,发展农业,设立医院、学校,成为当时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最大的地主之一。在新加坡,为纪念陆佑的贡献,中华总商会对面的一条街,取名为陆佑街。在吉隆坡,陆佑被视为城市的奠基人之一。

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陆佑乐善好施,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对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慈善福利事业,无不慷慨捐助,以造福社会和人民。

例如1910年至1912年,他捐资百万元给香港大学,港大为投桃报李,建造一幢钟楼,命名为“陆佑堂”,并在建筑物前竖立起一座陆佑铜像。

此外还捐巨资建造吉隆坡中华大会堂,在新加坡、吉隆坡建造“广肇会馆”,凡广东同乡到南洋谋生,都招待食宿、介绍工作及资助旅费。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吉隆坡各处,许多衣服褴褛的人流落街头,当时陆佑救济了数以万计贫困同胞。

尽管仗义疏财,但陆佑个人生活很俭朴,他外出时常在街边买蕃薯粥吃,总是穿着旧布鞋。

1917年,陆佑去橡胶园视察时不幸染上恶疾,最终因病去世,享年71岁。

陆佑去世后,留下巨额遗产,整个家族企业由儿子陆运涛执掌。

陆运涛出生于吉隆坡,曾在剑桥大学修读文学及历史,他文人气息较重,醉心于文艺、历史、电影和摄影,热爱骑马、高尔夫球和观鸟等活动,多次到沙漠探险,到森林拍摄雀鸟生态,他坦言观鸟和摄影远比经商有趣。

陆运涛接管家业时,拥有银行、橡胶园、锡矿、地产、酒店和娱乐等多类产业。不过,电影却成了他的主要投资方向。

1948年4月,陆运涛在新加坡成立国际戏院有限公司并设立多家戏院,为了稳定片源,于1951年在新加坡成立国际影片发行公司,1953年它的子公司登陆香港,简称“国际”,负责在香港购买影片于新加坡、马来西亚上映。

1955年是陆氏影业的转折点,当时陆运涛辖下的国际影片发行公司接管了上海商人李祖永建立的永华片厂。1956年,陆运涛把“永华”和“国际”合并,改组为国际电影懋业公司(简称电懋),以“巨片标志、荣誉之征”作为口号。

“电懋”的成立开创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陆运涛也因此被人们尊为一代“影王”。

在发展电影事业方面,陆运涛有两大秘诀。一是不惜重金,吸收编、导、演精英,将欧美的制作路线、管理模式帶进电懋。陆运涛尤其重视剧本,“电懋”的剧本编审委员会专门负责剧本编审,其成员都是知名的饱学之士。当时张爱玲在友人宋淇的帮助下,也曾加盟“电懋”写剧本。

二是深谙明星效应之道,善于发现明星,并利用明星来扩大影片的影响。“电懋”成立了演员训练班,培养新人,制造明星。陆运涛成功挖掘培养了葛兰、林黛、尤敏等一批优秀的演员。随着她们在亚洲走红,“电懋”也红遍了亚洲,赢取了多项亚洲电影大奖,在亚洲电影市场所向披靡。

在陆运涛主持“电懋”的全盛时期,出品影片在质量上远胜于它的竞争者如邵氏公司等。蒸蒸日上的“电懋”先后制作了250多部华语片,在港台和东南亚广泛发行,深受华人观众喜爱,业绩直追好莱坞。

然而就在这时候,意外发生了。

1964年6月20日,第11届亚洲影展在中国台湾举行,陆运涛和邵逸夫应邀出席影展之后的观光活动。邵逸夫有事未能成行,而陆运涛及新婚妻子、行政人员等共57人在回程的飞机上全部遇难。

陆运涛一生结婚两次,没有子嗣。空难发生后,引发了轰动,在当时的媒体报道中,把陆运涛的空难归咎于飞机机械故障原因。然而50年后,有台湾媒体披露,这次空难实际由于两名国民党军官意图劫机造成的。

不管真相究竟如何,事故都对华语电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陆运涛去世后,“电懋”遭受重创,一蹶不振,使得香港影业的格局转变成邵氏独占天下的局面。而陆家其他产业规模也急剧缩小。

陆氏家族企业由第三代陆容章执掌。陆容章是陆佑之孙,上世纪30年代初就读于岭南大学,后定居香港,独立经商。

面对家族走向衰落,陆容章无法力挽狂澜。但是,他也继承了祖父乐善好施的品质,在改革开放后,持续捐资支持家乡建设事业,在广东鹤山,陆容章也一直被视为是一位了不起的名人。

如今,陆家的产业早已不及当年,后代也愈发低调,但这个历经百年风雨的家族,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资料来源:1.《陆佑先生小传》,岭南文史,钟鹤;2.《华侨巨富 慈善楷模》——华侨实业家陆佑传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陆佑》,马来西亚华裔族谱中心;4.陆运涛空难改写香港电影史(组图),新京报;5.《陆氏家族为港片打出天下》,环球时报;6.鹤山人民政府网

猜你喜欢

马来西亚新加坡
看你一眼就会笑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魅力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感受马来西亚的高效急救
新加坡:将推出新食品安全认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