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2022-05-30陈义海
到了北欧便想“顺道”到南欧去看看在巴塞罗那学习的女儿;这“顺道”顺得有点远:两个多小时的飞行航程,但做父亲似乎总不嫌路远。
自从上次她回家转眼已经3个月,自她去年负笈西游则快一年了。女儿学习的城市究竟怎么样?她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住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的?做父母的自然很关切。
下了飞机,我一下子被巴塞罗那炫目的阳光包围,但有女儿来接机,在心理上是不会眩晕的。取了行李出来,女儿便远远地跑了过来:虽然身材小小的,但从她的眼神看,似乎成熟了很多。我说口渴,她麻利地从兜里抓出一把硬币,从自动售货机上买了一瓶水,一瓶最便宜的水,并且说,能解渴就行。这说明孩子开始懂得节俭。
喝着这瓶女儿在异国他乡给我买的第一瓶水,我们一起去地铁站。
一路上她滔滔不绝地给我介绍巴塞罗那的地铁网,介绍各个站台不同的设计风格,介绍这几天地铁工人罢工,我们应该怎样错开罢工时段以免影响出行,介绍加泰罗尼亚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西班牙文化的不同……一直讲到她几天前给我订好的旅馆。这么多年了,都是我带着她,都是她跟着我,都是我把一切张罗好了;今天,则是她带着我,我跟着她,一切全由她来安排。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它似乎是一种标志,一种象征:孩子在长大,你必然会老去;你希望得到孩子的照顾时,说明你已经不年轻。
求学的生活是孤独的,有时可能是寂寞的。这从她平时的信息中,从她此刻的眼神中,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感觉到。当她带着我到加泰罗尼亚广场去看鸽子时,我给她拍下一张笑得和这个城市下午6点钟的阳光一样灿烂的照片,并准备发给她妈妈,告诉她女儿很好。从她的笑容中,我深切感受到,父亲来看她,她非常开心。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学业有成,当然更希望孩子身心健康。
离开加泰罗尼亚广场,我们坐地铁去吃中国餐。一盆酸菜鱼,两瓶啤酒,女儿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满足感、陶醉感。做父亲的,如果没有儿子,常常会把女儿当男孩子养。在她很小的时候,我会带着她去打篮球,做各种冒险的事情。所以,父女俩一起对酒叙谈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当然,不管承认不承认,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和父母分道扬镳的过程,只是这种“分离”有如三角形的一个夹角,在有些家庭里这夹角的角度小一些。虽然女儿对未来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始终相信,我们之间的夹角的角度是小的。在我们把杯中的啤酒一饮而尽时,我尤其坚信这一点。
那天晚上,从女儿的住处出来时,她交给我一个购物袋,说是给我准备的第二天的早餐。回去一看,是面包片和我爱吃的西班牙火腿。再想想白天她在住处用甜美的车厘子为我“接风”,心头便掠过一片暖意。
女儿在巴塞罗那虽然才生活了一年不到的时间,但她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已经比较深刻,特别是在艺术层面上,而我乐得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听她一一讲解。在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馆,她如数家珍地把艺术史老师教给她的一切统统“贩卖”给我;走在街头,她会告诉我巴塞罗那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是很具匠心的,甚至将脚下街头地砖的独特之处娓娓道来;作为高迪迷,她对巴塞罗那城里的高迪设计似乎了如指掌,每当我们走过一处高迪设计的建筑,她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在圣家族大教堂,她更是展示了她对建筑艺术的综合理解,大到建筑结构,小到门上的符号所包含的密码,她似乎都颇有心得。孩子是不是长大了,要看是谁说给谁听;当孩子能把父母说得直点头时,说明孩子在成熟。
三天时间匆匆地过去了。我回到北欧后,她也“顺便”来看我。说来也奇怪,从南欧到北欧相聚也有几千里,但就因为都是在欧洲便在心理上觉得挨得很近。总之,我这个做父亲的到欧洲后终于去看了女儿,女儿也飞过来看了我。在这飞来飞去之间,我看到女儿已渐渐长大,彼此也有了更多的交流。
那天上午,哥本哈根在连续阴雨之后阳光灿烂。我送女儿去机场回巴塞罗那。她走在我的前面,我在后面跟着。我没有替她拿任何东西,不但如此,还把我行李箱里多余的重量交给了她,让她暑期从巴塞罗那带回家。到时,她要带着一只23公斤重的大行李箱,一只小的登机行李箱,一个双肩包,一个挎包到机场去——真是把她当男孩使。而现在,只见她在我的前方默默地走着,左手拖着一个行李箱,右手压在挎在身前的随身小包上,昂着头朝前方走着,背影在我的前方晃动;在她的左侧的街道上,她还有行李箱的影子从上了青苔的古老街道滑过。在高大的丹麦人当中,她的身材显得格外娇小,小得让人可怜:她时而被人群淹没,时而又从人群中浮现出来。就在她的背影从人群再次露出来时,我连忙给她拍了一张背影照。看着她的背影,不知怎的,我忽然心生不忍,觉得这小小的女儿远赴重洋,在异国他乡求学也真是不容易。
看着她的背影,我忽然想起朱自清写父亲的那篇《背影》。朱自清写的是父亲送他去北平时的情景,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从站台上爬下去,横穿铁路到对面去买橘子,父亲拖着肥胖的身体往站台上爬的那一幕,令朱先生不断拭泪。而今我也写《背影》,写一篇父亲送给女儿的《背影》。
陈义海:教授,比較文学博士(博士后),双语诗人,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客座教授等。主要从事跨文化研究、文学翻译和诗歌创作。出版各类著(译)近三十种。曾翻译出版《傲慢与偏见》《鲁滨逊漂流记》《苔丝》、“格鲁儿童文学系列”等。其第一部英文诗集《西茉纳之歌和七首忧伤的歌》2005年在英国出版。曾两度获得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散文奖)等。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