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出生人口下降与退休潮的问题
2022-05-30郭施亮
郭施亮
出生率问题与退休问题,是两个牵涉到社会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出生人口数量下滑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趋于严峻,我们需要正视这两个问题的变化。
人口出生率,这是一个长期跟踪的指标。当今世界,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都离不开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多少又与人口出生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出生人口下降与人口老龄化加剧
从近期发布的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数据分析,安徽出生人口数量4年时间下降47.6%,出生人口降幅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不仅是安徽出现出生人口下降的问题,山东、河南、湖南等省份也同样出现了出生人口较前几年下降的问题。人口出生率走低、出生人口数量下降,这确实需要引起警惕,如何扭转出生人口下降局面,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出生人口降低,确实需要引起警惕。除了出生人口下降的因素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人口老龄化以及退休潮的问题。
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在于年轻人口减少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7%的比例。按照国际标准,假如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那么社会将会步入严重老龄化的阶段。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8%,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进一步加深。
未来10年,随着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员步入退休年龄,每年将会有2000万人加入退休大潮。
为什么未来10年会出现退休潮呢?实际上,根据数据统计,从1949年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婴儿潮”。其中,1962年至1975年这个阶段,属于三次“婴儿潮”最大的一次,这个波峰从1962年开始。
如果按照当前的法定退休年龄计算,1962年至1975年出生的人员,他们将会在2022年至2035年前后步入老年期,到时候将会迎来退休大潮的考验。
如何应对出生人口下降的问题
一方面是出生人口下降的压力,另一方面是退休大潮的来临,面对这两大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针对出生人口下降的问题,可能与几方面的原因有关。
首先,现代年轻人对结婚生育的意愿下降,甚至出现了晚婚晚育以及丁克现象。其次,在晚婚晚育现象出现的背后,现代人普遍学历明显提升,但考虑到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的因素,学历内卷化的问题持续升温,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晚婚晚育的问题。最后,高房价以及较高的生育教育成本,进一步降低了中青年人结婚生育的意愿。
归根到底,影响中青年人结婚生育的本质原因,还是与经济相关。在结婚生育之前,更多人会考虑到经济成本的问题。
解决结婚生育意愿下降、出生人口降低的问题,最终办法还是要减轻中青年人的经济负担压力,包括购房成本、教育成本、养育成本等方面。其中,大力推动保障房的建设、消除高彩礼陋习等措施,将会直接影响到中青年人的结婚生育意愿。
除此以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增加税负抵扣项目、提升个税起征点以及针对中低收入自由职业者的税收优惠,将会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中青年人的经济负担。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减负,才能够从本质上提升中青年人的结婚生育意愿。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退休潮压力
面对退休大潮的考验,目前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未来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未来退休金的上升空间、社保医保缴费增幅以及养老金收支缺口等问题。
在退休潮到来之际,大家最关心的,除了养老金再度分配合理性与公平性问题,还有针对每年缴纳的社保费用如何兼顾公平问题。
說起人口老龄化的应对,很多人会想到延迟退休。
从缓解养老金收支压力的角度出发,延迟退休或是一种选择。但是延迟退休并不适合“一刀切”,更需要做好多种配套方案,且应该遵循主动申请的原则,而不是强制实施。
此外,针对延迟退休的做法,应该设置一个特殊人群的豁免范畴。例如,针对失独人员、失能人员,可以纳入延迟退休的豁免范畴。另外,可以根据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的一定百分比设置一条收入红线,假如过去5年的家庭平均收入低于这一条红线水平,那么也可以纳入延迟退休的豁免范畴。通过灵活科学的办法缓解养老金收支压力问题,最重要还是兼顾公平,强化养老金再度分配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养老金收支缺口的问题,除了上述提及的问题之外,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加快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将有望成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将会为参保者带来更多元化的晚年收入来源。
解决养老金收支缺口,除了加快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之外,还需要加快提升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效率,增强资金利用率,这也是缓解养老金收支压力的应对措施之一。
从参保者的角度出发,随着养老理财渠道的逐渐完善与成熟,除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之外,还可以通过养老理财产品、个人养老金以及特定养老储蓄等形式丰富个人的养老投资方式,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虽然当前我们面临着人口出生下降以及退休潮到来的考验,但困难再多,解决的办法还是有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如何灵活科学地给出多套应对方案,以更好地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