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错金银嵌金玉铜带钩看龙纹纹饰
2022-05-30刘音
刘音
带钩是古代具有实用性的装饰性工具,其造型精美独特,制作工艺考究精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制作工艺的发展,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带钩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得到极大发展,带钩在此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带钩作为系束衣物的工具,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衣物的穿戴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条件,是我国服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带钩的主要材质有三种:玉石材质、贵金属材质和混合材质。青铜作为战国时期使用广泛的金属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青铜材质硬度大,熔点低,制作方便。同时,青铜制作工艺在战国时期发展迅速,青铜器制作精美,价值没有金、银、玉器高昂,符合贵族阶层显示地位的需求及炫耀心理,使得青铜成为带钩制作的主要材质,被广泛使用。现今留存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带钩,数量较多,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多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这件错金银嵌金玉铜带钩(图1)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市胡庄战国墓地。带钩长20.3厘米,宽3.3厘米。该带钩整体为青铜铸造,呈长牌形态,从侧面看呈“S”形,线条流畅。该带钩使用了多种制作工艺,其造型优美,制作精巧。钩首呈蛇状条形龙首形态,造型古朴。钩身镶嵌有两块玉饰,上有线刻。钩身上有五块金饰,为浮雕,造型立体。靠近钩首部位金饰为三角形,其他四个金饰偏向方形及梯形。四个金饰大小不同,纹饰相似。玉饰及金饰周边使用错金银工艺,金银呈带状交替形态。
战国时期是带钩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各项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件带钩钩首为龙首形态,使用错金银工艺,龙首两侧有两个规则圆形,为眼部,龙角变化,呈耳状,形态灵动威严(图2、图3)。钩身使用错银工艺,镶嵌玉饰金饰周边使用错金银工艺,其上装饰勾云纹,精致华美。错金银工艺的制作步骤有三步:第一步在成型的材料上雕刻所需的凹槽,在凹槽内进行细节加工,在带钩上绘出所需的精致纹样,根据纹样细节錾刻浅槽;第二步将需要镶嵌的金银等物加工成金银丝压入沟槽;第三步用错石在压入物及带钩表面进行磨错,将表面磨平。从战国中期到西汉时期,是错金银工艺发展的巅峰时期,在各种青铜制造器物上均能发现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图案造型精巧的错金银装饰。错金银嵌金玉铜带钩整体造型华美,错金银工艺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这件带钩上嵌有两块玉饰,带钩正面呈残损状态,残缺处应该与其他两块玉饰相同,推测带钩正面应为金玉间隔排列。带钩玉饰上使用线刻工艺,雕有谷纹。谷纹形象简洁,体现出谷物发芽的状态,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显示出古代人民朴实美好的愿望。谷纹主要用于玉饰,玉器在古代的社会功能远超一般的装饰品,古人重农桑,带钩上使用谷纹,体现出了古人对于五谷丰登天下富饶的美好愿望(图4)。
青铜镶嵌工艺历史悠久,到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个时期的器物从宗庙祭器转向日常生活用品,带钩、铜镜等器物大量出现,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厚重沉凝转向轻灵精巧。铁器的使用,为制造业提供了趁手的工具,为镶嵌工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谓青铜镶嵌工艺,即在青铜器物上镶嵌各种不同的物件作为装饰纹样,如嵌松石、玉石、赤铜、金、银、水晶、宝石等等。 战国时期的许多带钩都使用了镶嵌的工艺,有的不仅使用了镶嵌工艺,还使用了包金鎏金等工艺。错金银嵌金玉铜带钩上五块金饰为锤揲包金镶嵌工艺,其上雕有龙纹,显示出主人尊贵的身份。每个金饰上都有两条龙,靠近钩首部位的三角形金饰上为两条相背的游龙(图5),其他四个金饰纹饰相似,是两条交错的盘龙。两个龙首朝上,两个龙首朝下,形成相对的形态(图6、图7、图8、图9)。
古代青铜器纹饰与所处不同时期的人民思想观念、科技发展、宗教礼仪制度有关,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纹样的内容各有不同,丰富多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动物的各种形态与其他原始的图腾崇拜纹样进行了融合,结合远古人民的无限想象与崇拜心理,形成原始的龙的形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龙纹的历史悠久,在许多器物、建筑的装饰、物品上都有所呈现。商周时期,人们的文化意识、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龙纹也随之发展变化,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并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龙纹在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中占有重要地位,形式多样,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绞龙纹、两头龙纹、双体龙纹等。龙纹是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作为一种普遍的纹样,体现出一种文化现象,并显示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龙纹从出现到发展,再到形态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随着时代的变迁,龙纹的造型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龙的形象起源非常早,早在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就出现了蚌壳塑龙图。作为青铜器装饰纹样的龙纹,最早出现于商代二里岗时期,其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都有龙纹出现,其形式不同,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商代时期的龙纹多为屈曲的形态,西周时期的龙纹则多为几条龍相互盘绕,或龙头在中间,分出两尾。龙纹得到广泛应用,一方面是其具有的象征意义,古时人们对龙的形象寄予祈望,龙形被人们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广泛深沉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龙的形态变化多端,具有高度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有很强的装饰性,适用于多种不同形态的装饰,方圆曲直都可使用,适用性强。
龙是一种虚构的想象中的动物,是幻想出来的,但早期文字中的龙字依旧可以看作是象形字。甲骨文龙字有六种基本形状,头部觝角的特征有五种明确的类型,第六种是没有角的。这表明在商朝人的心中,龙的觝角是不尽相同的。青铜器上的龙纹,有一部分与甲骨文的龙字类似,但纹样的种类与形态远比文字中的龙要丰富。各种龙躯体类似,但角形不同,体现出龙的种类繁多,这与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的种类繁多相吻合。错金银嵌金玉铜带钩上的龙纹龙角呈卷曲状,眼部突出,呈圆形,鼻端前突,肘部粗壮,指爪健壮有力,龙身刻画精细,饰以多个金珠,用以区分腹背。同时,利用雕刻深度呈现龙身缠绕状态,雕刻精美,构思巧妙。钩首部位的三角形金饰上为两条对称兽形龙,两龙首朝外,吻部上翘,呈昂首状态,龙身蜷曲,龙爪前伸,强壮有力。相比于早期龙的厚重形态,带钩上龙的形态更加轻灵多变,精美繁复。
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的战国错金嵌玉铁带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样式与错金银嵌金玉铜带钩相似,整体形态相近,正面镶嵌四块金三块玉,钩首形态近似,金玉雕刻图案及钩身错金银镶嵌工艺图案也与错金银嵌金玉铜带钩相近。除材质及形制方面有一定出入外,钩身形态与纹样大体相同(图10)。
从新郑市胡庄战国墓地到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相距200多公里,却发现了两件形态如此类似的带钩。在相近的历史时期,很多器具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春秋末期及战国时期,运输行业有了极大的发展,陆路和水路运输发达,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贸易的长足发展,区域间的交流加强,各地物产流通方便,列国之间的沟通交流繁盛,不同特色的特产及物品交流也成为必然。一种物品在某一区域流传之后,通过商业贸易,传播到其他区域,在其他区域也流通起来,经过一定程度的变迁,纹样和器物类型也许会有所变化,形成某种流行趋势。相类似的物品形态及装饰风格出现在不同的区域中,体现了区域间的交流沟通,区域间应该有相同的审美价值观,具有相似的美的追求。由于拥有共同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信仰,才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局面,这是大一统形成的文化基础。
错金银嵌金玉铜带钩体现了我国战国时期高超的制作工艺,其上雕刻的精美龙纹,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龙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两件类似带钩的出现,也是当时文化交流沟通情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