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颇具“小黄人”特色的 梁伟铿/王昶

2022-05-30程勇民

羽毛球 2022年11期
关键词:对角连贯发力

程勇民

东京奥运周期后,国羽男子项目状况堪忧。尤其男双,走的走、拆的拆,整体实力几乎是断崖式下滑,目前最高世界排名是第17位,然后第37位、第45位等等,基本到了近30年来的新低。

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大家为国羽男双捏一把汗的时候,2022年9月4日,日本公开赛传来好消息,中国两名“00后”小将梁伟铿/王昶勇夺男双冠军,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许有人会质疑,年轻人偶尔拿一站公开赛冠军不算什么吧?昙花一现的多了去了。是,这话不假,如果是捡漏拿的冠军,应该不会被赏析栏目看中。事实上,这两位小将之所以引人关注,并不单单是他们夺金,而是他们展现出来的具有印尼男双风格的技术天赋,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可以说,梁伟铿/王昶能够战胜印尼炙手可热的两对重量级选手阿山/亨德拉和阿尔菲安/阿迪安托绝非偶然。他们敢于在前半场与对手硬碰硬,在短兵相接中与印尼选手对抗,且不落下风,其中王昶的封网技术极其锋利,酷似印尼双打天才“小黄人”,用中国传统男双风格来审视反而有点“离经叛道”。

现代男双的争夺焦点在前半场,谁能控制前半场,谁就赢得了比赛主动权,这已是公认事实。印尼男双之所以长期拥有集团优势,关键在于他们拥有前半场短平快的技术专利,动作小、发力大、连贯快、变化多、封网面积广,很多情况下无需底线强攻,在前半场就能结束战斗。不少攻守型选手在面对印尼男双时,往往空有一身力量却无法施展。而梁伟铿/王昶就属于那种拥有印尼专利技术的中国选手,虽然他们的打法类型还是后攻前封,但是前半场短平快技术相当了得,完全不亚于印尼男双,这就大大拓宽了他们的打法宽度,既可以后攻前封,也可以双快双抢,且两边不吃亏,这在当前男双阵营中是非常少见,也是被赏析栏目看中的主要原因。

一、王昶的半蹲式被动封网技术与“小黄人”如出一辙

“小黄人”的粉丝都知道,半蹲式头后被动封网是他的独门绝技,在很多危难情况下,他经常借此绝招力挽狂澜。

这种半蹲式被动封网的好处在于:一是击球点相对提高,原本在肩部以下的击球点,正常情况下是低点反手抽,半蹲以后变成头上正手抽,发力更凶,线路变化机动性更大;二是击球点在身后,正常情况反手处理只能挡直线,球速慢,基本没有威胁,而半蹲以后仍然可以完成头上被动正手抽,球速快、威胁显著提升;三是此技术的运用场景一般都在前半場,对抗双方近在咫尺,由于头上正手抽球速快、弧度平,往往使对手猝不及防,难以连续进攻,从而转守为攻,甚至直接得分。

如图1-1所示,王昶(红衣)在网前反手推直线,出球线路自下而上。对手(白衣)抢高点进攻,正手抽压直线,线路自上而下。此时,王昶的处境比较危险,低点防守是板上钉钉的事,可是他早有防备,在对手击球之前就已经摆好了半蹲封网之势(图1-3),明显是准备拼刺刀了。没想到对手的进攻线路压得很低而且紧贴边线,出手就是要置人于死地。然而艺高人胆大,王昶沉着应对,在半蹲基础上再次下沉重心,几乎是半坐在地板上完成了正手头后抽压。请注意图1-5中王昶的击球姿势,与“小黄人”的拿手好戏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因为王昶的回抽弧度低平,对手难以完成二次进攻,以正手拦吊中路过渡。梁伟铿上网反手推中路小对角,白衣球员反手拦吊对角(图1-13)。王昶上网反手推直线,白衣球员再次抢点进攻,正手抽压直线(图1-17)。王昶还是以半蹲抽压反击,图1-18显示,这次的击球点明显比上一次“坐地”抽压的击球点(图1-5)高了不少,主动性更强,半蹲头上抽压反击的威胁更大。这一次对手(白衣)已经没有时间发力,只能勉强拦挡,双方攻守态势发生转换。

在前半场的平快对抗中,王昶使用半蹲头上抽压技术的频率很高,几乎成为一种本能性技能。

如图2-1所示,对手(黑衣)在半场居高临下正手抽压直线。王昶仍然本能式地下蹲,然后采用头上抽压回击(图2-2)。从攻守关系上看,对手击球点在球网上方,我方击球点在球网下方,自然是敌攻我防。但从技术属性看,半蹲头上抽技术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换句话说:王昶的防守技术具有很强攻击性。如果不用半蹲头上抽技术,类似图2-2的场景只能反手挑高球,同样是防守技术,攻击性就会弱很多。图2-4显示,在王昶半蹲抽压反击以后,对手再次拿到的击球点明显比上一次低了很多(图2-1)。因为无法居高临下抽压,对手采用平抽对角(图2-6),梁伟铿反手抽直线回击。因为回击球的弧度同样低平(图2-8),对手难以下压进攻,所以采用了拦吊中路的过渡技术(图2-9)。如此良机,怎能轻易放过,只见王昶迅速上网,一个大胆的抢放网(图2-10),对手只能乖乖地挑起高球,攻守态势立马发生逆转。

被动封网屡屡得手的王昶,在主动情况下的封网更是得心应手,所以跟“小黄人”一样,王昶在网前的封网面积显得异常广阔,一则能为同伴创造更多进攻机会,同时也减少了同伴的补位顾虑,可以一心一意扮演扣杀角色。

如图3-1所示,对手(黑衣)在半场正手平抽对角,发力充分、球速很快。王昶非常“从容”地后仰身体,尽管击球点已在身后,仍然成功完成封网任务,正手反抽压直线(图3-3)。对手也不示弱,针锋相对,以反手抽直线回击。王昶迅速向右侧跃起(图3-6),及时抢点封网,正手抽压直线。此时,对手的击球点已经在网口之下(图3-8),再出平球的风险很大。为了摆脱被动和降低风险,对手主动变线,反手抽对角(图3-9),尽管出球角度很大,但是仍然没能逃脱“如来佛掌心”。王昶早有准备,在球刚刚越过网口之时,迅速上网抢点扑杀(图3-10),球直奔对手身体而去。因为球速太快,对手完全没有招架之功,只能眼睁睁看着球落地。王昶连续三次封网,位置由图3-3的中间到图3-8的右半场再到图3-12的左半场,封网面积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二、梁偉铿/王昶的前场技术连贯快、变化多     

前半场短平快技术动作小、发力大、连贯快、变化快,是印尼男双的看家本领,当然也是他们制胜法宝。现在,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这对国羽“00后”男双小将也具备了这样的本领,而且从他们的实战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在使用这项本领时没有任何生疏、牵强和晦涩的感觉,简直就是与生俱来,这在中国风格的土壤上就显得格外的难能可贵。

如图4-1所示,对手在左半区发网前小球。梁伟铿接发球,正手推对角。对手中场拦截快速抽对角(图4-3),梁伟铿迅速回应正手反抽直线。从接发球开始的短短3拍处理(图4-2/3/4/5/6)看似风轻云淡,实则暗潮涌动、风险巨大。首先,梁伟铿的接发球推对角不是太好,已经被对手抓住一个半场突击机会。这种平快式抽压突击速度极快,极难防范,录像定格显示,从梁伟铿接发球出手到再次回抽反击,一共3拍处理,耗时不到1秒,每拍300毫秒的用时已经超越了人的本能反应,所以梁伟铿的第三拍回击是非常困难的,理论上是很难成功的。可是到梁伟铿手上,似乎变成了家常便饭,完成得非常轻松,这就说明梁伟铿已经具备了超常连贯速度的能力,且动作很小,发力很快。

如图4-6所示,黑衣球员半场抽压突击后,因为惯性,身体重心刚刚落地,尚未来得及回防,梁伟铿的回击球已经追身而来。黑衣球员已无发力空间(球已过人),只能勉强挡直线(图4-8)。梁伟铿果断地反手推直线边线,进一步确立了自身的主动态势。无可奈何之下,对手只能挑高球,乖乖交出了进攻权。概括起来一句话:梁伟铿如果不具备快速连贯的小技术能力,那么这个回合在接发球以后的第三拍可能就以对手得分而中止了。

传统中国男双组合基本上“一攻一封”,分工明确。司职封网之人,具备较好的前半场技术和较快的连贯速度,而另一半重在底线进攻,网前相对较弱。但是这对“00后”小将明显与众不同,两人的前半场技术都不错,因而具备了“双快双抢”条件,所以在前半场的平快对抗中足以跟印尼组合抗衡。

如图5-1所示,王昶在右半区发网前小球。对手接发球,反手推直线。说时迟那时快,王昶迅速侧身后仰,完成了一个漂亮的头顶被动封网(图5-6)。因为速度实在太快,对手完全反应不过来,最终因躲闪不及,身体触球而回合中止。通过录像定格分析,王昶从发球开始到第三拍封网成功,耗时也不过1秒钟,如此之快的连贯速度,千锤百炼是一方面,天赋的神经类型也是很重要的一面。

男双前半场短兵相接中的连贯速度快,已经是一个很高要求的技术,然后在快的技术上再要有线路变化,那就是难上加难,但这似乎并没有难倒这对“00后”小将。

如图6-1所示,王昶在左半区发网前小球。对手接发球快拨对角边线(图6-4),威胁很大。梁伟铿迅速向左侧边线移动。鉴于我方的被动态势,对手的预判和准备是抓挑直线进攻(图6-5),然而梁伟铿的回击却是反抽大对角(图6-6),明显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因为出球过人很多(图6-7),对手无力强攻,只能勉强被动软压直线(图6-9)。见来球弧度高、速度慢,王昶果断出手,快速连接一个正手抽对角,立马撕开了对手的防线(图6-12)。对手只有招架之功已无还手之力,勉强反手挡直线(图6-13)。梁伟铿紧接一个反手拦吊中路,对手的防线已经漏洞百出、自顾不暇(图6-15)。由此可见,梁伟铿/王昶的出手之快、变化之准,几乎招招奔着对手的死穴而去,如此年轻便有如此双打意识,不得不让人佩服和点赞。

抽挡也是双打的重要基本功,是攻防转换的主要技术,决定着进攻机会的多与少。衡量这一技术的好坏,主要看三方面指标,即一是抽挡弹节奏变化;二是抽挡弹线路变化;三是抽挡弹的队形变化。梁伟铿/王昶在这些技术指标上也有不错表现。

三、梁伟铿/王昶的抽挡节奏和线路变化驾轻就熟

如图7-1所示,對手在网前的位置重叠,是出对角线的大好时机,王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战机,果断发力,反手抽大对角(图7-3)。对手反手挡对角,球速稍缓。王昶见此迅速改变节奏,变抽为挡(图7-6),同时大胆向前跟进逼压,梁伟铿则迅速后撤保护(图7-8),立刻形成了后攻前封的进攻队形。在这个回合中,王昶的抽挡节奏变化加跟进逼压是创造进攻的关键技术所在,也是两人配合默契的外在技术表现,两者缺一不可。因为连续发力抽压未必就是主动,反而容易被人借力反击,得不偿失;有抽挡节奏而无跟进逼压,同样也难以创造主动进攻。

图8是抽挡线路变化创造进攻的成功案例。图8-1显示,对手(白衣)在中后场头顶区发动点杀突击。处在防守位置的梁伟铿几乎是未加任何思索,非常自动化地正手抽对角(图8-3)。此时,中国组合仍未摆脱防守处境,对手继续发动进攻,正手跳杀直线(图8-7)。又是轮到梁伟铿防守,只见他手腕一抖,非常冷静地挡出了对角线球。这一抽一挡两拍技术,既有节奏变化也包含线路变化,无缝衔接、瞬间完成,动作小而流畅,变化之快确实超出了对手的正常反应,即完全不给对手预判时间,等对手反应过来,球已经落在网前的网口之下,只能乖乖地挑球到底线(图8-12)。

在实战中,梁伟铿还有一项技术非常实用,就是正手位反手抽压技术。顾名思义,在正手位本应采用正手抽球的技术而改用反手完成,这里涉及到一个小臂外旋发力的技术要领(图9-3)。正手位反手抽球相对于正手抽球,动作幅度小,发力更充分,抽球速度更快,给对手的威胁更大,是一项比较实用的防反技术。更值得点赞的是,梁伟铿的正手位反手抽压技术与王昶的跟进逼压意识几乎融为一体。一个抽压一个跟进,原本是两个人的合作,通过他俩的技术演绎如同一人。

图9-4显示,梁伟铿的正手位反手抽压刚出手,王昶就自动化地向网前跟进,在对手出球之时,已经封住了网口要道(图9-6)。对手反手挡中路,王昶轻而易举地就抢到了网前高点(图9-8)。正常情况下,王昶只要轻轻一搓,即可形成攻势。但对手的这个挡网球居然擦网,即便这样,王昶仍然没有放弃,耐心地等球滚落至球网之下仍大胆搓球,试图借此摆脱危机,技术动作同样飘逸潇洒(图9-12)。尽管王昶的努力没有成功,但是这种滚网球纯属“小概率”事件,而梁伟铿的抽压与王昶的跟进配合,却是创造进攻的大概率事件,有了这种娴熟配合,进攻机会不请自来。

综上所述,发接发连贯、抽挡弹变化、攻封配合、防守反击,是双打制胜的四大技术法宝,而梁伟铿/王昶在上述四项技术环节上均分布有技术特长和良好表现,如此年轻却具备了如此全面的双打基本功,实属难得,未来可期。当然,基本功和潜力仅仅是一方面,并不一定代表未来的绝对高度。目前这对“00后”小将的实力与印尼男双比较,还处在抗衡层面,要达到高出一筹的统治力,尚需在打法塑型尤其是攻封配合上雕琢出中国特色才行。无论如何,期待和祝愿这对男双小将可以一路坦途,登上竞技舞台最高峰。

猜你喜欢

对角连贯发力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拟对角扩张Cuntz半群的某些性质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非奇异块α1对角占优矩阵新的实用简捷判据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
折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