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漫天,护佑长空出奇兵

2022-05-30李乔王国龙张菲菲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红旗研制导弹

李乔?王国龙?张菲菲

徐乃明(1929—2016),云南省弥渡县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伊始,徐乃明即在航天科研生产单位工作,历任二院副院长兼总工艺师、总工程师、多个国家重点型号和重点工程总指挥。主持完成包括新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新型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等多项航天型号的研制任务,主持建成具有國际先进水平的北京仿真中心,解决了仿真计算机应用研制中的诸多难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航天事业50年杰出贡献奖及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奖项与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坚定信念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

1929年7月22日,徐乃明出生于日本东京。徐乃明的父母都是留日学生,父亲徐绳祖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北平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前,徐乃明曾在《北平晨报》、北京大学等处任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昆明,任职于云南大学。

儿时的徐乃明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尽管家境优渥富裕,但小乃明毫无少爷习气,且受父亲影响,自小勤勉好学,对文化知识充满兴趣,展露出极强的学习能力。

在徐乃明的中学时期,特别是高中时期,昆明处于国民党统治区域的学生运动中心,而他所就读的中学——西南联大附中活跃着不少进步学生,这些进步学生的一言一行都给年少的徐乃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7年,从西南联大附中毕业的徐乃明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清华大学。他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从昆明来到北平,进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读书。初入清华园的徐乃明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每日刻苦用功,潜心研读,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此时的徐乃明正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向着自己科学救国的理想迈进。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爱国进步力量逐渐在校园凝聚。那个时期入学的学子们先后经历了“第二条战线”革命斗争、清华园解放、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为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听从党和国家召唤、满怀热情建设新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此时校园外的局势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校园内也必然受到这种变化的强烈冲击,如何面对这种变化,包括徐乃明在内的每一个清华学子,都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

受自身家庭和生活经历的影响,面对可能发生的变局,徐乃明一度感到彷徨甚至恐惧。毕竟他对共产党缺乏更多的了解,不知道一旦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最终,在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在进步组织和同学们的教育帮扶下,徐乃明对党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增多,他不再彷徨,开始向进步组织靠拢,思想上也由单纯的科学救国理想上升到了先改革社会再科学救国的理念。

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的徐乃明在校期间不仅学习努力,成绩优异,还开始积极参加进步学生团体和党领导的外围革命组织。

1948年秋,解放战争局势渐明,北平解放在即。此时的徐乃明已在清华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的光阴,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大有长进,思想上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年9月,徐乃明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开始为迎接解放做各项准备工作。

此时的徐乃明对于北平的解放,内心早已不再是恐惧,而是热切的期盼。

然而,远在昆明的父母却因为担忧新旧政权交替中的社会安全和教育质量,准备安排徐乃明离开北平,南下转去香港大学就读。

面对复杂的社会局势和斗争形势,徐乃明的心中早已默默坚定了革命救国的信念,他不但毅然拒绝了父母的安排,而且积极投身到各种进步活动中去。

1948年年底,在清华大学开展的集体保卫清华园的革命斗争中,徐乃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行远自迩重返航天信念坚

1954年学生联合会换届之际,按照组织上的安排,徐乃明有3个选择:调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某航校担任领导职务或进入国营211厂搞技术。可是清华毕业、工科出身的他,始终不忘自己当年科学救国的抱负和为国奉献的理想,此时又恰逢党中央为加强已经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而发出技术干部“归队”的号召,于是,他毅然提出“归队”申请,请求到北京国营211厂工作,从基层干起。

这次转行可谓是徐乃明人生道路上的另一个“三岔口”,而对于作出这个选择,徐乃明一直深感自豪。

211厂位于北京南苑地区,前身是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第一家飞机修造厂,20世纪50年代在老厂基础上由苏联援建,是国家专门从事航空航天研制生产并被国家列为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的军工企业,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发源地、中国航天的发祥地之一。

在211厂工作期间,年轻能干且思路敏捷的徐乃明,由于工作出色,得到了领导及有关人员的高度认可,相继担任生产长、车间主任、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厂长兼总工程师,参加过1059仿制及东风三号、东风四号、东风五号等几个型号的研制生产工作。作为我国从事尖端工作较早的一名型号研制指挥者,徐乃明带领广大科学技术人员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211厂也成为当时我国唯一一个具备小批量生产条件、工艺技术装备齐全、满足战略武器液体导弹性能要求的生产基地。

1966年5月,一场政治大风暴倏然而至,席卷全国。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徐乃明被关进“牛棚”,直至3年后才被“解放”,但随后立即被列入支边队伍,调离北京,离开了航天系统(七机部),去往山西太原重型机器厂担任副总工程师。

隔行如隔山。面对新的领域,徐乃明毫不畏惧,他边干边学,自学钻研了许多非航天领域的技术,并且很快适应了相应的技术领导工作。

1975年,恰逢邓小平同志复出,全国处于百废待兴之时。在了解到当时211厂不太令人满意的科研生产状况后,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同志亲自点将并督办,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便将徐乃明调回211厂,由此他重返航天技术队伍。

第二次归队后,徐乃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他组织领导了重建生产计划、质量管理工作,并着手改善生产秩序,以期尽快将因“文革”而损失的时间抢回来。

在211厂工作的二十多年间,徐乃明参加了我国第一代液体燃料弹道式地地导弹的弹头、发动机、弹体的试制生产,尖兵一号卫星运载工具的研制生产,参与并领导了我国多种液体战略导弹的研制生产,主持研发了航天领域的多项制造技术,奠定了他在中国航天领域中质量工艺首席专家的地位。

1979年,徐乃明被调往七机部230厂担任厂长兼总工程师。该厂在整个系统中地位十分重要,虽与211厂同属七机部,但是其生产的产品与211厂的完全不同,涉及的技术范畴对于徐乃明来说也是全新的。

在困难面前,徐乃明没有丝毫犹豫,他亲自担任该项任务的“厂所攻关领导小组组长”,承担了东风五号平台攻关任务,并第一时间组织开展了以设计和工艺技术攻关及加强工艺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创优”活动。

1981年,徐乃明任七机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主管质量工艺标准化等技术管理基础工作,是二院质量工艺领域、精密制造的先驱。

在红旗七号研制工作中,徐乃明创新开展工艺定型,成功开辟了二院首个导弹型号的工艺定型工作。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航天卫星发射任务接连失败,航天人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工艺落后是这些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振兴航天工艺、全面进行工艺问题治理与工艺水平提升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2001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成立了集团工艺专家组,集团公司总工艺师谈凤奎任组长,徐乃明任专家组顾问。

“在集团公司的工艺调研、工艺规范制定过程的讨论、审查、评审等一系列工作中,徐副院长深得上级领导的信任和同行的爱戴,是集团公司工艺专家组的‘定海神针。”同为专家组成员之一的283厂总工艺师陈英香如此评价徐乃明。

在陈英香眼中,徐乃明是一位精通多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对工艺工作内涵理解极深的老前辈、老专家。

砥砺奋进打造仿真明珠

仿真技术是在20世纪中期以控制论、相似原理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借助系统模型对真实或假想的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系统技术。仿真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日益表现出巨大的军事、技术及经济效益,成为任何复杂系统不可缺少的研制、运行、评价和训练手段。

我国仿真技术的研究应用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却一直比较缓慢。“六五”期间我国防空和战略武器系统、运载火箭研究迅猛发展,对仿真提出了迫切需求,航天领域建立高水平、全功能的大型仿真中心迫在眉睫。

仿真是系统总体设计的重要手段,在武器系统研制过程中,有了仿真手段就可以在室内实现武器系统打靶试验,部分代替实弹飞行打靶,节约40%~60%的实际打靶次数,缩短30%~40%的研制周期,从而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实弹飞行试验来确定其设计正确性及最终性能的单一做法。

不搞仿真就不可能搞出新一代的导弹武器。为了适应我国导弹武器研制和航天技术发展的需要,在武器系统总体部需求论证的基础上,原国防科工委和航天工业部在经过长时间酝酿和研究之后,于1982年下决心花大力气建设先进的仿真系统,并将其作为重大技术改造来建设。

1984年,经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批准,在二院东工业区一个废弃的球场上,北京仿真中心的奠基石被深埋于此。航天工业部领导按照大系统办法管理仿真工程建设,建立了行政指挥线和技术指挥线。徐乃明作为飞行器工艺专家,被任命为总指挥,方辉煜为总设计师,主持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北京仿真中心,解决了仿真计算机应用研制中的许多难题。

例如三轴飞行转台,从国外引进时因实验室尚未建成,只好先安放在一间临时房间。但到搬迁时,外方却索要300万到600万元的高额拆装费,等于又花了一台三轴转台的钱。

徐乃明在召集各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后,作出了一个重大的风险决策:由北京仿真中心工程技术人员和二院基建部的专家自行搬遷安装、调试。而这对于只掌握一般性能的中国技术人员来讲,难度极大,稍有疏忽就可能功亏一篑,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然而,在徐乃明的带领下,以李永鑫高级工程师为组长的攻关小组竟使望而生畏的转台搬家一举成功。

创业是艰苦的,但事业的成就却时时鼓舞着人心。尤其是中国的仿真技术得到国外同行的赞誉时,徐乃明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因为研制、建设北京仿真中心的科学家们硬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三轴转台高难度的安装、微波毫米波兼容“一室两用”实验室的创建,就是靠着众多科学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废寝忘食、通力合作才渡过了难关。

当时的毫米波技术被美国垄断,并对中国实施严密封锁,徐乃明带领着以二部陈训达为代表的技术研究人员,苦思冥想出一条奇特的思路。在长达一年半的系统调试过程中,科研人员历尽艰难,长期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创造了毫米波微波兼容的“一室两用”的世界先例——射频仿真实验室。

“一室两用”的实现,为国家节约了近3000万元。

仿制加创新红旗七号显身手

徐乃明一进入二院,就迅速参与到红旗七号的研制工作中来。在担任二院副院长之后不久,他又担任了地空导弹红旗七号的总指挥,领导该型号工艺及材料攻关等工作。

1978年9月,空军引进了一套国外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后被称为“91号武器”。

1979年3月,总参谋部召开低空防空导弹选型会议,总参谋部根据会议讨论意见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作了《关于低空防空导弹发展问题的建议》的报告,提出借鉴国外有关技术,研制一种机动性能好、反应时间快、机动过载大、抗干扰能力强的低空防空导弹,并要求列入国家重点发展项目。

同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示同意,并要求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分工负责,确保所提要求如期落实,同时将研制的低空防空导弹正式命名为“红旗七号”。

在担任红旗七号总指挥期间,徐乃明带领研制团队解决了数十项技术关键问题,填补了多项武器研制生产中的国内空白,研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红旗七号导弹武器系统研制管理成果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徐乃明为第一获奖人。

1986年是红旗七号研制工作争取实现在1987年设计定型的关键一年。这一年,红旗七号导弹武器系统鉴定性摸底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了三发三中,击落三架靶机、靶标的好成绩。

1992年11月,红旗七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由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直接受奖者包括红旗七号总设计师钟山、二院院长陈定昌以及红旗七号总指挥徐乃明等27名同志。

同年,徐乃明获评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护佑长空打造海上盾牌

20世纪80年代,海洋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中国与周边沿海国家在围绕海洋权益的斗争上也越发尖锐复杂。包括海洋资源开发、专属经济区的划界、大陆架的走向、部分岛屿的归属和开发,这些争端和分歧十分严峻,海洋经济、海上交通运输对海上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高层也做出决策,开始逐步调整海军部署,充实和加强我国海域保卫力量。

可是,十年陆军,百年海军。建设大海军,需要大工业的支撑。中国军方希望通过引进技术和购买装备,快速改变海军落后的面貌。

当时国内试图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购买装备来快速改变海军落后的面貌,可一番周折后却发现即将引进的装备无法较好地适应国内对装备的需求。海防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国家及军方领导人的极大关注。

1987年2月,刘华清主持制定的“近海防御”海军战略及《海军2000年前的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正式上报中央军委,并获得批准。按照“积极防御,近海防御”的战略思想,增强海军舰艇部队的防空自卫能力,着眼于20世纪90年代的作战环境,研制一种精良的舰载防空武器已迫在眉睫。

1987年4月,红旗七号导弹武器系统以四发四中的佳绩成功完成鉴定性飞行试验。各级领导纷纷赞扬这次试验的圆满成功,肯定红旗七号研制道路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成功之路。6月,中央军委下文指示海红旗七号研制与“海响尾蛇”导弹引进同时进行。

1989年10月14日,钟山任海红旗七号总设计师,徐乃明任海红旗七号行政总指挥。

1990年1月,海红旗七号进入武器系统全面研制阶段。

海红旗七号研制期间,发射转塔的加工工艺遇到了难题,在当时国内生产加工条件下,转塔的生产、加工十分困难,徐乃明与钟山将这一问题视为当时攻关的关键,几乎动用了国内各方最高的技术和能力。

徐乃明全程把控、多方联络,开展了大量的协同攻关工作,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解决了该零件的加工问题。与此同时,他开创了国内大型铝合金铸造、精密加工的先例。

小试牛刀军贸出奇兵

在红旗七号即将完成定型之际,国内国际形势出现了变化。当时,国内军方正处在技术储备、战略调整的“忍耐”阶段,订货不多。航天工业部门也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科研经费处于压缩短缺的境地,航天人才流失严重。二院把目光转向富裕的海湾国家,派出队伍出国进行调研,寻求军贸出口机会。

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已掌握的先进技术,1987年,二院提出了在红旗七号基础上开发军贸型号的设想。在进出口公司的协助下,徐乃明等二院技术人员走访了十几个国家,其中有三个国家表示了购买意向。

大家统一意见,达成共识,决心去开辟另一片天空,开始着手军贸出口型号的研制工作。

既然是“特别订制”的军贸型号,那么与红旗七号相比,新型号在性能指标、系统组成上就有所不同,钟山和徐乃明集思广益,给它起了一个很独特的名字——“飞獴”。

关于“飞獴”,还有一个小故事。

看过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人,會对獴有所认识。电影主角派在岛上看到了无数只可爱的细尾獴。这种看起来“又呆又萌”的小动物,竟是蛇的天敌。通常情况下,只要蛇在其眼前有动静,它就会一口咬住蛇的心脏,然后用锋利的爪子抓烂蛇的身体,最后将其吃掉。在蛇獴大战中,如果蛇反击,獴总会聪明地避开;最终,它会咬住蛇的脖子,将其置于死地。据说,一只半米长的獴可以制服一条体长几乎是它两倍的眼镜蛇。

獴是蛇的天敌,大家希望新型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红旗七号仿制的“响尾蛇”导弹,即中国的“獴”比法国的“蛇”还厉害。加一个“飞”字,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飞獴”的汉语拼音和它的英文(flying mongoose)首字母都是“FM”,很有意思。

各国都对这个名字印象深刻,西方国家更是深表关注。美国的《防务新闻》在报道中国的“飞獴”导弹武器系统时,曾意味深长地说,这种“獴”看起来很小,但要是被它咬一口会很疼。

此后,“飞獴”导弹武器系统为国家创收了源源不断的外汇。

1993年12月6日,飞獴-80导弹武器系统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面对失利勇担研制重任

1989年9月9日,国防科工委决定王文超任东风二十一号甲第一总设计师,徐乃明任东风二十一号甲第一总指挥。

然而,东风二十一号甲研制过程中两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这两次失利给徐乃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打击。东风二十一号甲型号研制遇到了空前困难。

1992年4月29日,东风二十一号甲准备进行第一次发射,试验现场井然有序,完成点火后,众人注视并期待着这一次的成功。突然,意外发生了,遥1弹点火升空没多久就爆炸了,现场一片混乱,唯一幸运的是没有出现重大人员伤亡。

在查找导弹内部结构及线路细节时,徐乃明发现,导弹上钛合金管路不知何时发生了泄露,并引起自毁,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一向温和的徐乃明忽然严厉起来:“事故到底从何而来?一定要严究细查!”大家都跟着紧张起来。

经过追查,线索指向工艺加工环节,原来是在对钛合金管路焊接手工进行工艺加工时,出现了差错。

是材料不行,还是工艺不行?为弄清缘由,徐乃明带队专程前往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向有关专家咨询了钛合金的特性问题,得知钛合金虽然具有轻便、结实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轻脆的特性。

这是技术跟不上!

为寻找专业的解决办法,徐乃明又带领专家小组专程前往俄罗斯取经,当时主要参观SS-20型号及其生产线,尤其是钛合金管路焊接生产线。

徐乃明发现,俄罗斯在钛合金加工上仅应用了一台小型设备,就实现了钛合金管路的自动化焊接,即钛合金管保持不动,焊头围绕接口旋转一圈自动环型焊。

这与我国当时的人工焊接,即焊头不动,钛合金旋转的工艺加工方式正好相反。一次参观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中国航天钛合金管路自动化焊接的技术问题。

1992年11月11日,在解决了钛合金管路泄露的问题后,研制团队准备进行东风二十一号甲的第二次发射。然而,出乎现场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一次导弹甚至还未升空,就在试验现场爆炸了。

遥2弹再一次发射失败。现场所有人的内心都是崩溃的,接连两次的发射失败给大家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对于总指挥徐乃明来说,更是犹如当头一棒,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一次又一次对导弹残骸的检查中,徐乃明发现,这一次的失败原因是一个抛盖的压力传感器失灵。由于导弹在发射场地面爆炸,地面设备全毁。

面对两次发射失败的现状,徐乃明调整状态,着手准备开展第三次试验。他绞尽脑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协调第三枚导弹的齐套事宜。

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为表示万分的感谢,徐乃明向提供贮存试验用的主发动机的內蒙古指挥部副总师邵爱民(主管发动机)深深地鞠了一躬。

基于前两次的失败和改进,第三次发射任务终于取得圆满成功。但此后徐乃明便请辞了总指挥一职,由王尚虎接任。

徐乃明曾和他的秘书崔志伟吐露心事:“我们干武器型号研制工作,就要吃得苦中苦,尽管遇到的困难多,但收获也大,要扛得住压力。你们青年同志日后搞装备研制、科技研发更要敢于挑重担,勇于担重责。”

在宣布发射成功的指挥大厅里,黄纬禄、徐乃明、栾恩杰、王文超、王尚虎等专家抱在一起放声大哭,这既是对于第三次发射成功的喜悦,更是对前两次失败带来的压力和情绪的释放。

从那以后,徐乃明的办公桌前一直放着一块小小的导弹残骸,这是东风二十一号甲第二次试验失败后他从试验现场捡回来的。

“我要永远记得这两次失败,时刻警醒自己,在未来的工作生涯中不怕失败,更不能再失败!”徐乃明对他的秘书崔志伟说道。后来,东风二十一号甲系列家族走出了“航母杀手”等系列武器系统。

严于律己,笑对人生

走上航天战线以后,徐乃明出差、出国的频率大幅增加。

20世纪70年代后期,年近半百的徐乃明曾在工作之余跟着广播讲座自学法语。那段时间,徐乃明的家中总能听到他朗读、背诵法语单词的声音。

经过不断的学习,徐乃明硬是在零基础上,将法语自学到能够进行一般阅读、笔译直至简单对话的水平。

1982年到1995年这十几年间,已经离休的徐乃明作为二院技术引进的主管领导,走遍了英、美、德、法、日、加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掌握武器制造先进技术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他以流利的英语进行技术交流,洽谈技术引进。

由于英语基础很好,徐乃明在用英语交流的谈判中完全没有障碍,但鉴于外事要求,作为中方领导须通过翻译进行交流。一位在外事谈判中为他做过翻译的同志曾颇为感叹地回忆,当年在谈判中遇到专业术语一时翻译不出时,徐乃明都会不动声色地巧妙为其提词,既照顾了翻译的面子,又确保了译出内容的准确性。

在生活中,徐乃明是位开朗乐观、宽严相济的人。

年轻时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没有时间陪伴两个女儿,在女儿幼年时期,他给她们留下的是一位严父的形象。对于两个女儿的学习,他没有过多关注,也没有为她们设定任何目标,但却一直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着她们的成长。

小女儿徐红回忆道:“父亲这一生忙于工作,对我进行的管束不多,记忆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要求当时正在农村插队的我必须参加高考,一定要上大学,并亲自为因‘文革耽误了不少课业的我补习功课。”另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徐红作为访问学者被公派赴美国留学,结束学业时想留在那里继续读研,却遭到了徐乃明的严厉斥责:“国家花钱送你出去,你就必须按时回来!”在关键问题上,徐乃明一向坚持原则。

离休后,因一次意外摔跤,徐乃明的髋关节受损,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后,医生叮嘱徐乃明,髋关节置换的那条腿的承重不能超过20斤,否则会有危险。为了尽快恢复腿部行走能力,徐乃明忍着剧痛,积极复健,并精准控制承重,很快成功康复。医生忍不住称赞道:“在这么多高龄病人中,徐乃明是唯一能够完全康复的,这需要超出常人的毅力与坚韧。”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质,身为技术型管理干部的徐乃明,撰写的所有技术论文和文章只能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工作调动打断了徐乃明业绩的持续性,使他错失了本应获得的某些荣誉与奖项,许多人为此替他感到不公,但他只是淡淡一笑。他和老一辈的那些献身国防事业的科研人员一样,不计名利,无私奉献。

在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徐乃明曾这样说道:“几十年间,我和大家共享过我国第一枚弹道式导弹试射成功的喜悦和振奋,也一起经历过新型弹道式导弹失败的悲痛和反思;投身航天事业几十年,我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特殊成就,但自认为在我国航天事业达到今日之成就的努力中,有我微小的一份。”

猜你喜欢

红旗研制导弹
红旗E-HS9
红旗H9
红旗E-HS9
导弹燃料知多少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拦截那枚导弹
导弹转运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