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网络空间内容传播治理研究

2022-05-30高健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12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

【摘要】网络空间治理是通过原则、规则和方案对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进行规范。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目前,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虚拟性和自由性等特征在为网民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使互联网空间内容乱象滋生,虚假信息大行其道,内容同质化严重,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必须提上议程。

【关键词】网络空间  内容传播  网络空间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112.016

我国正逐步形成“万物皆媒”的互联网舆论场,基于大数据方法和智能化技术范式的互联网推动着信息内容传播走向碎片化、实时化、自主化,网络内容传播失范现象日益凸显,互联网治理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治理领域的新兴命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网络空间的内容传播失范分析

1948年,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的“5W模式”。内容传播是5W模式中重要的一环,即说什么(what)。内容是传播的本质,要想达到沟通和理解的传播效果,必须专注于输出优质内容。然而,目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海量信息充斥于互联网平台,内容传播乱象滋生。

内容传播格局的改变,导致虚假信息频出,把关难度提高。媒体融合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过程中主体与受众的固定关系,内容生产者、传播媒介、受众身份产生了变化。内容的传播方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网络的运用使受众不再完全依托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用户通过更多类型的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同时,受众與传播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专业的媒体机构不再是传播内容的唯一生产者,自媒体成为优质内容的重要来源,传统媒体机构从自媒体中寻求新闻素材的趋势愈发明显,形成了互为媒体和受众的关系,很多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是由路人拍摄后上传到社交平台的。从上述三点变化来看,在媒体逐步实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全新的内容传播格局已然形成。

在此过程中,部分媒体从业者专业道德素质缺失,谣言、假新闻使网络信息环境鱼龙混杂。另外,互联网打开了人们生产与传播信息的大门,越来越多的“草根群体”加入新媒体舆论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1.6%。疫情期间,各种自媒体乱象屡禁不绝,负面内容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迅速传播,网络舆论生态被扰乱。

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身份较为单一,多数为经过专业培训的编辑。新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编辑不再是内容把关的唯一主体,移动网络用户、网络平台供应商都可以对内容进行把关筛选,而其中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新闻工作者分析和评估各类信息的专业素养,“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网络生态“清道夫”职责有待完善。

内容传播空间的拓展,导致碎片化传播泛滥,影响价值判断。新媒体自身并没有突破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而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突破,例如新媒体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助力下,已能够满足受众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获取即时信息的强烈需求。互联网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世界真正成为麦克卢汉笔下的“地球村”,通过互联网,网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信息,然而,阅读习惯从系统性阅读转向碎片化浏览,容易使网民陷入“一叶障目”的认知风险中。

新媒体平台及账号的商业收益主要来源于其高额广告收费,此类费用往往与平台的受众规模挂钩。受逐利性的驱使,新媒体平台或账号将不断以提升用户规模为导向,忽视社会主流价值观而一味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同时,不法分子试图用各种碎片化内容或迷惑性观点扰乱网民的价值判断,导致网民被某些断章取义式的片段或碎片的解读所误导,形成思维惰性,难以养成系统性思考的习惯和辩证思维品质。

内容传播模式的转变,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加剧“信息茧房”。传统媒体中的内容传播模式以“一对多”为主,较为单一的信息来源面对广泛受众进行内容传播。而新媒体环境下低成本的信息传播更加趋向于“多对一”或“多对多”的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因为内容同质化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新媒体平台已成为新的舆论聚集地和流量池,用户的注意力是新媒体产生效益的关键,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成为主导。算法推荐应用的目的是根据用户点击和浏览内容的类别,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自动向用户精准推送相类似的内容,进行内容传播的“私人订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但目前算法推荐导致同质化信息不断叠加,用户被相似信息淹没,难以接触到自身认知范围之外的新信息,受困于“信息茧房”之中。

网络空间内容传播规范治理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机制。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治理工作不是孤立的,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决定了其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去治理,还需要媒介、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作为网络空间治理的领头力量,除了做好立法保障外,更应监督每项措施的具体实施,确保治理效果;优化治理理念,改进治理手段,借助技术的力量统筹网络空间治理的全局。新闻媒体要坚决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坚守新闻职业操守,把握新闻话语权,合理进行舆论引导;各大新媒体组织机构,要严守行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管理和行业自律,用温暖人心的作品反映党和国家的工作,赢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作为最广泛参与者的网民,需以网络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来约束自己,同时积极举报失范行为,发挥网络空间治理的中坚作用。

坚持提升守正创新的媒介素养。媒介的道德素养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在网络中的延伸,“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于大众而言,提升媒介素养首先是要全面准确地认识媒体,增强媒介技术应用水平,培养正确媒介观,具备辩证思维、判断能力,客观理智看待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其次,用户在网络空间中要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社会道德底线,不做越界逾矩的不道德行为,尊重他人隐私和生活,不随意发表评论甚至抨击他人,不跟风不信谣不传谣,清朗网络空间。

探索优质内容输出的管理模式。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是传统媒体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新闻永远要做到真实准确,确保每条新闻均有据可循,来源于真实事件。全媒体队伍要精通采编播剪,这是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优质内容输出的要求。同时,各媒体机构应了解当下内容输出的困境并优化内容输出管理模式。首先,堅定新闻的政治立场,遵守党性原则,一切以爱国爱党爱人民为出发点,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其次,要确保制度健全,明确责任,坚持导向正确、内容安全。要及时学习新规章新要求,规范政治用语;在媒体工作环境中,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加强媒体账号管理。再次,稿件来源严格把关,确保新闻来源的真实性,不要转载营销号文章和发布未经核实信息,转发国家部委官网内容时,也要进行核实确认,因为各地情况不同,口径也会不一。最后,要认真落实审核制度,加强信息发布审核。

健全网络内容治理的法律体系。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但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治理体系,政府短期监管“治标不治本”,行业自律不足等问题频现。不断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势必要形成以法律为核心、政府为主导、行业为辅助,多方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共同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切实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网络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全过程各环节,发挥法律法规对维护良好网络秩序、树立文明网络风尚的保障作用。在网络强国战略的指引下,深化法治体系建设,坚持法治思维,不断推动完善科学立法,同时,出台更多如《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切实可行的政策,上下联动,让政策发力,推进网络空间的治理。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青少年网络使用及社会交往风险防范实证研究”、江苏省高教学会“十四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精神塑造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22SJZD079、YB010)

参考文献

那朝英、薛力,2021,《网络空间协同治理:多元主体及其路径选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翟姗姗、胡畔、吴璇、孙雪莹,2021,《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信息茧房现象及其破茧策略研究——以非遗短视频传播为例》,《情报科学》,第10期。

高健、郑光耀、徐伟悦,2018,《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略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10期。

高健,2018,《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评〈新媒体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第2期。

李琳、葛光和,2020,《Vlog在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创新运用及思考——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例》,《电视研究》,第7期。

陈钢,2019,《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误区及思考》,《传媒》,第21期。

责 编∕张 晓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教唆自杀行为的法教义学分析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多元化多层次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以科学的网络安全观加快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立法之名与实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