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温度
2022-05-30木双
木双
一个夏日,午后炙热的阳光下只有浓浓的睡意,走进研究生的小班课教室,立刻就闻到了咖啡的味道。我告诉学生自己也刚喝完咖啡,大家都可以醒着上完课了。这时有个同学提议:我们去学校附近的公园,在树荫下上课,既凉快又好玩儿,谁都不会困。
那天,我要讲的内容是编剧课中的“人物弧光”,为了让大家对此能有更深透的理解,去公园的路上我从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讲起。一个小学同学打电话通知我,下周大家要一起去看望小学的班主任。说到这里,一个女生觉得很不可思议,毕业几十年了,居然还去看望小学老师?于是,我给他们讲起了我们“60后”当年的老师。
“有一件事,你们可能觉得更不可思议。回去看老师最频繁的是当年老师批评得最多最狠的同学,多数是男生。”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是因为那些男生感谢老师的教育,让他们长大成才了吧……我告诉他们,这几个男生多数没上大学,有的是出租车司机,有的是工人。
公园里很安静,树荫下既凉爽又安宁。我对同学们说起我小学时的班主任,当时她四十岁左右,是两个男孩儿的母亲,姓齐。齐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管教我们的方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她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批评淘气的同学,对那些格外淘气的男生,她爱说的口头禅是:“你再气我,我就叫你家长来!”但齐老师从没因此叫过任何同学的家长。这些男生是因此忘不了齐老师吗?
当我这么问自己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其他画面。放学的时候下暴雨,齐老师陪我们留在教室里等雨停。她没让我们写作业,也没给我们讲课,而是跟我们聊天儿。她听我们讲,偶尔也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的事情,像我们的朋友一样。后来我们才知道她自己的孩子因冒雨回家冻感冒了。班里有个同学,家里兄弟姐妹多,冬天的棉衣很旧,不保暖了。齐老师带给他一件棉衣,说是自己儿子穿着小,不嫌弃就收下。那个男生偷偷告诉我们,棉衣是新的。我记得大家听后既羡慕又有点嫉妒,但老师的温暖我们都感受到了。
那时候的小学条件很艰苦,教室里没有暖气,冬天要生炉子取暖。有一个冬天,班委会要做墙报,几个同学放学后留在教室一直忙到了天黑。我们快离开教室时,齐老师领着自己的小儿子来了。她担心我们灭不好炉子出问题,特意来检查。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事,在小学的五年里,我们都习惯了。春游时,齐老师满头大汗地从排头到排尾,像一个牧羊人那样照看我们。开运动会时,齐老师自己带一些好吃的,每个有项目的同学比赛回来,她都给点儿什么。她有时候也给家境不好的同学一些学习用品,给的时候总要斥责:“你看你那脏手,我告诉你,新本子你给我保持整洁,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你給我细心点,再把笔尖摔劈了,你就没钢笔了……”她是怕同学感谢她?
这时,我发现坐在对面的那个女生眼睛里含着泪水,她的泪水也引出了我的泪水。是啊,当那些当时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穿过几十年的光阴重新浮现在眼前时,我们才发现它们是那么不同寻常。
前不久,一位同事和我谈起“有温度的教育”,我就想到了齐老师以及其他一些老师,他们让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温暖,他们的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他们给予的温暖足够化解他们的严厉。有心理学家指出,最容易教育的孩子,是那些得到了陪伴的孩子。
那次树荫下的编剧课,我们都很愉快。有同学提议,以后每次编剧课都在树荫下上。我提议,大家在心里种一棵大树,可以在它的树荫下上一切课,做一切事。我们迎着夕阳走回校园时,我心里有种莫名的安慰。我仿佛看到,从小学到大学遇见的所有老师,他们面带微笑地向我走来,让我加入他们的队伍,然后我们一同前行。
(选自2021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本刊有删减)
—— 鉴赏空间 ——
本文通过回忆小学班主任齐老师的教育故事,刻画了一个工作认真、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怀念之情,更对教育展开了积极反思。同样是写老师,同样是表现崇高的师爱,本文与《藤野先生》有何异同呢?从写法上看,两篇文章首先都善于截取生活片段刻画人物形象;其次都重视描写,尤其是生动的细节描写。从构思上看,本文以编剧课为背景展开叙述;《藤野先生》则是以鲁迅先生在东京和仙台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进行叙事。
—— 读有所思 ——
著名作家李准先生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请你结合《老师的温度》和《藤野先生》,各举一例,分析两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