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石之间

2022-05-30雷坛坛

安邸AD 2022年11期
关键词:金山岭山石屋顶

雷坛坛

意大利建筑师维多里欧·格雷高蒂(Vittorio Gregotti)曾写到,建筑始于人们将一块石头置于大地上之时。尽管格雷高蒂的话首要地揭示出建造行为的标示意义,即通过人之筑造而令一片场地从连续的、无边的空间中分离开来,令其意义得以显现,“石头”却暗示出这种古老的建造材料之于建造行为的重要性。

在距离北京市区东北方向约130公里的金山岭,石头既构成了峰峦叠嶂的陡峭山势,又局部地裸露于茂密植被与砂土之下,甚至因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仿如人伫立在山头。蜿蜒横亘于群山之间的古长城似乎更呼应着格雷高蒂关于建造行为之标示意义的观点。陡然上升抑或曲折延展的古长城如同画笔一般,勾勒出山体的势态,亦显露出人类活动的轨迹。人们在此用石头堆叠起这一线性的人工构筑物,从而永久地改变了这片群山的意义,令它成为“疆域”概念的一部分,进而在今天成为一个游览体验的对象。

面朝山谷与古长城,大舍建筑新近完成的金山岭上院构成了对这片场地的一次“重写”。这座被建筑师柳亦春描述为由源自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院”“台”“殿”之空间序列组成的建筑,斜嵌于半山腰的两处山石之间。当“院”与“台”似乎层层跌落而成为山体地形的一部分时,作为“殿”的云起堂落在地势较低处的一处平台上,以其富于表现力的曲面屋顶构成了群山之间的一个特殊存在。

当金山岭上院似乎可被视为山石的一部分时,作为材料的石头亦是其之建造得以发生的基础。一方面,采自河北曲阳的石材通过精心的选材与拼接,形成了竖向的墙体表面和水平的铺地与台阶;另一方面,混凝土作为一种当代意义上的“石头”,构成了禅院大部分的主体结构。它既围合出位于地势最高处的空院之近乎凝固的空间,又构成了层层回转下行的“台”之内部如洞穴般的体验。日本造园大师枡野俊明的造园,赋予观看意味的自然之石成为几处院落内部独立的审美物件。在空院中,石头三两成堆,与院墙以及低垂的屋檐所营造的空寂氛围遥相呼应。在穿插于“台”的几座小院中,石头与植物创造了更富生趣的空间。建筑与山石的互相咬合之势也令金山岭的山岩本身成为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在从“院”至“台”的转折处,山岩侵入至混凝土屋面的遮蔽之下,并在平台处微微凸起,与屋面下垂的混凝土梁共同将人的目光引至远处的苍翠山林。在设计之初,建筑师便对场地进行了详尽的勘测,确定了需要保留并与建筑相结合的石头,对于一些因施工而不得不挪動的石头,最终请枡野俊明再次布置。最终,立于最低处的禅堂所在的平台,回看“院”与“台”,石头的不同形态——自然形成的山岩、人工浇筑的混凝土墙体,以及精心缀堆的石材外墙,以不同的高度——陡壁、台地、建筑或是台阶,共同完成了对这片场地的重新塑造。

然而,在金山岭上院,石头并非仅仅是物质性的建造材料,更构成了空间的隐喻。在“台”的部分,行进于层层叠落的空间之中,半层高差的设置与错动令这一混凝土空间充满了洞穴般的复杂性和趣味性。低垂于头顶的混凝土体块,或是规定着行进路线的墙体,以及混凝土表面粗粝的模板肌理创造出如石头般的厚重之感。有意打开的缝隙以及庭院的置入令这一空间尽管被包裹,却不显封闭。不同朝向的开口不仅引入了光与影的变化,也有意识地将外部的景观带入内部——如人般的山石、郁郁葱葱的山林以及被严格裁切的一丝天空景象。而庭院以及围合庭院的黑色金属表皮进一步通过造景,模糊“洞穴”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界线。如果说关于石头的印象往往是厚重的、坚固的,那么这些开口以及随之而来的光线却意外地赋予了“石头”一丝轻盈。行走于“台”之中,光线从混凝土体块之间的缝隙投射至室内,带来光与影的变换。更进一步地,光线的漫射与反射令悬于半空的混凝土立方体,陷入了富有体积感的沉重与被照亮表面的轻盈的相悖之中。柳亦春说:“上院的光必然是特别的。首先它夹在山谷之中,整座建筑面西逐渐叠落而布局,这就意味着上午的光会被山峰挡住,但是上部的建筑地势略开敞,有意让主入口向南而设,所以当朝阳越过远山时,光首先进入上院,然后慢慢进入下部的空间。”

金山岭上院另一层意义上的轻盈来源于作为“殿”与“院”对屋顶的塑造以及对钢结构的运用。在空院中,四列细柱依附于混凝土院墙之上,承托起一圈凌空于墙体和混凝土屋面而朝向内院倾斜的黑色金属屋面。至最低处的阿兰若云起堂,两圈形如金厢斗底槽的细柱支撑起如帽般的黑色曲面屋顶。事实上,为了尽可能地减轻这一特殊造型屋顶的自重,并对整体结构进行优化,建筑师、结构师与大界机器人智能建造团队研究出一个基于碳纤维技术的解决方案,即通过将屋顶分解为许多不同的六边形曲面,借助六边形之间的力学挤压作用,形成一个更加稳固的整体,以抵抗山谷的极端气候条件。屋顶的建造采取了预制化手段,聚氨酯高强度泡沫与内外表面包裹的碳纤维形成一个类似于三明治的结构单元体,最终的屋顶结构厚度仅为3.5厘米。

从“院”的内收,到“台”的跌落,再到“殿”的开阔,行进中的视野与体验被建筑不断地限定和指引,最终获得面向山谷与古长城的全然景致。从“收”到“放”,正是“石头”之包裹与光线之烘托的铺垫,形成了阿兰若云起堂檐下突然打开所带来的体验之张力的基础。或许禅堂正如传统寺庙之中的大殿一般,构成了整段空间序列的华彩,但亦正是“石头”与光线的衬托令这最终的一瞬得以迸发,更使得这一轻盈而纤细的形象牢牢地扎根于这片场地之上,与古长城和群山产生着新的对话。

猜你喜欢

金山岭山石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金山岭长城再现历史风貌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屋顶屋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全山石
屋顶的雪(外四首)
摄 影
论金山岭长城的文物保护价值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