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已是今朝
2022-05-30蒋政儒
学长档案
蒋政儒,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16届毕业生,2020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四年间,活跃于校级计算机与互联网学生开发团队,曾任华科联创团队game组16届组长。毕业后就职于国内某著名互联网公司。曾以应届生身份获得所在工作室群“明日之星”“杰出贡献者”、公司级前沿科技开源项目优秀参与者等称号。
与所有科技领域的工作者共勉,与所有立志在科技领域深耕的青少年共勉。致敬科学家精神,致敬所有曾在学术界或工业界从科技出发,切实参与推进改变这个世界的人。
距离参加2015年“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已经7年。
猶记当年,活动的主要场地是北京市第35中,活动的时间是从10月21日到27日,历时一周。活动的规模很高: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委是两院院士;作主题报告的科学家是诺贝尔奖得主;……这次活动的参与者都是高二学生,名额是100名。当年实际参加活动的有98人,以北京、上海的学生为主。
我申报的项目是“对平面射击小游戏的创新改进”。在熊梅初老师的指导下,这个项目获第36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后来,我又报名参加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最终入围。据说,我的参评项目是近十年来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上报的唯一的计算机类项目。正是那次参与活动的经历,让我对科技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将我对科学、科技的热情推向新的高峰。
七年过去了,或许很遗憾,我没有在学术领域发展,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许一点也不遗憾,虽然没能成为科学家,但我至今仍保持着对科技的热情。
热爱,才能坚守初心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做某件事情、从事某项工作时,他对这件事情或这项工作具备强烈的信念感是很重要的,这会让他有使命和归属感,促使他主动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大学毕业后,我就职于国内某著名互联网公司,工作内容中有偏算法、技术方向的部分。在这一类的工作中,我一直有明确的目标:以工程师的身份在业界做出点什么,寻找可以投身于推动科技发展的契机。
在大学学习和工作中,我有幸认识、近距离接触过很多优秀的人——有在合作中提出优秀方案的同学、同事,有被誉为“华为天才少年”的同学以及各大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也有毕业一两年就能领导团队开展技术攻坚的人,更有已成为大公司技术总监并影响行业从业者的人。他们对工作极具热情,热衷于提升自身的能力,敢于提出别人未曾想到的问题。能发现、解决问题,传播科学精神,我认为这些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并不是说,一定要在高中阶段近距离接触过诺贝尔奖得主、院士才会对科学、科技产生极高的热情,也不是说有了热情就能一帆风顺。想要成功,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个人短板要补足、平衡科学与技术之外的现实问题,甚至科研与工程落地、科技与商业的关联问题,等等。在这些过程中,也有人产生了畏难情绪,放弃了曾经的梦想。然而,克服重重困难后,那些还坚守在科技领域、还能以科学家或工程师自称的人,一定会成为该行业、领域最需要的人。
奉献,才能推动行业发展
记得当时,活动组委会带领我们参观的企业是腾讯,高校学长分享的知识是大数据,实验室里展示的高科技是智能驾驶,……当时,我的项目也与计算机、互联网相关。虽然如今很多技术早已实现,但在当时,这些都是典型的前沿科技。
近几年,计算机、互联网行业比较火热,然而,很多人选择从事这些行业是因为高薪,是屈服于各种现实因素。对于普通人来说,无可厚非。但是,我始终认为,行业的发展不能只用高薪等现实因素来引导。
我认识这样一个从事科技行业的普通人,他先后在高校研究所、百度AI、腾讯、阿里达摩院、创业公司等就职。对于为什么投身这个行业,他说过这样一段让我很感动的话:“我喜欢从事高科技的工作,做一些能改变世界的东西。我选择写代码,不是因为它能为我带来丰厚的薪水,而是写代码创造的产品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如果做别的事情能让我实现这些目标,我也会做。即使我不会,我也会先学后做。”我想,这才应该才是选择职业的初心。
最初写下这篇文字是在2022年5月30日,正好也是自己差不多工作两年的时间。最近两年,我完整阅读过12本技术型书籍,600余篇各类技术文章,大量阅读和实践过自己领域内不同具体方向的源码,也在公司前沿性基础共建项目中活跃过。这些算是我对自己理想的实践吧。
我已不是当年的少年,当时的“明天”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已是今天。我希望今天的自己能在科技领域多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小到解决周围同事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大到为行业工程领域积累经验,以及为未来的一些基础工作作一点点的贡献。
我想,这也是“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以及其他青少年科技创新类赛事的初衷吧。
(栏目编辑 秦银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