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广仁:永远的中国钢琴女神

2022-05-30龙飞

阅读(书香天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钢琴学生

龙飞

周广仁,中国20世纪的杰出女性之一,当今中国在国际乐坛上最具影响和权威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由于她在音乐领域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她的名字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纪妇女名人录。

从“小乌拉”到小老师

1928年,周广仁出生在德国城市汉诺威。当时她的父亲到那里留学攻读机械制造博士学位,母亲随行陪读。在他们租住的房子里有一架钢琴,母亲怀着周广仁时经常弹琴,这就让腹中的胎儿受到了良好的音乐胎教。女儿出生后,父母为她取了个德国名字“乌拉”。“广仁”这个正式名字是她的祖父给起的。“广仁”者,广施仁爱也,充满了中国儒家文化色彩。

德国向来是音乐之乡。小乌拉和她的德国小伙伴常在一起唱歌、听音乐,过得很快活。乌拉五岁时随父母回到上海。周家祖籍浙江宁波,后来定居上海。小乌拉只会说德文,不会中文,父母把她送入德国人办的学校上小学。这所学校很重视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会一种乐器。在这样的氛围中,乌拉喜欢上了钢琴。

十岁时,周广仁正式学钢琴。父亲为她租了架钢琴,请了老师,后又让她进入上海私立音乐学校,师从钱琪和丁善德学钢琴。周广仁是全校的高材生。十五岁时为纪念校庆,她在上海兰心大剧院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引起音乐界的轰动。

周广仁想让父亲给她买一台钢琴,父亲却说钢琴太贵了。父亲也喜好音乐,听女儿弹琴是他的一大享受,但他坚决不让女儿以钢琴为职业。父亲告诫她:“在中国,专业从事音乐是没饭吃的!你的外语这么优秀,你应该好好学外语,而将钢琴作为副修。如果你业余学音乐,我就供给你学费。如果你要专业学钢琴,我就不提供学费。”

周广仁口气坚决地回答父亲:“你不提供学费,我就自己挣钱!”

那时周广仁想要向著名意大利钢琴家、指挥家梅百器学琴。梅百器原名梅·帕契,梅百器是他的中文名字。他生于佛罗伦萨,曾随“钢琴之王”李斯特的关门弟子学钢琴,十七岁时获“李斯特钢琴比赛”大奖。1919年,这位李斯特再传弟子来到上海,被工部局(即市政委员会)聘为管弦乐队指挥。在他的带领下,这支乐队成为当时远东第一流的管弦乐队。1942年,梅百器开始从事钢琴教学。他继承了李斯特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他教过的中国学生有董光光、杨嘉仁、吴乐懿、朱工一、巫漪丽、傅聪等。梅百器为中国的早期钢琴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上海共27年,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了中国。

梅百器的学费非常昂贵,每个学生每月要收二十美元。当时周广仁要教20个学生才能赚到20美元。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求学。她既要在音专上课,又要随梅百器进修,还得当小老师教学生,日程排得满满的。可惜她随梅百器仅学了一年多,老先生便病逝了。

周广仁希望拥有一架钢琴的梦想终于在1945年得以实现。二战结束,德国作为战败国,散居世界各地的德国公民被限期遣返回国。在中国做生意的德国人都在变卖家具,处理财产,准备回国。周广仁的祖父有位德国好友在处理家具时,唯独对钢琴难以割舍。他正在为难,周广仁的祖父说:“我的小孙女喜爱钢琴,你就把钢琴放在她那里吧。”那对德国夫妇欣然同意。祖父给周广仁打电话,她马上骑车到了。女主人对她说:“弹几首曲子给我们听听吧!”周广仁弹了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和肖邦的《叙事曲》。听她弹完后,德国夫人称赞:“你弹得这么好,我们把钢琴送给你!”于是周广仁就得到了这台钢琴。这是一台布卢特纳牌钢琴,是德国的大名牌!1989年,周广仁赴柏林参加“北京周”活动时,专门去看望了那位德国老夫人,并弹了许多她爱听的钢琴曲。

1946年,上海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停办,大部分教师转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上海国立音专)。周广仁也考进国立音专,师从钢琴家李翠贞,是李翠贞教授的得意门生。课余,她曾两次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合作,第一次演奏了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后一次演奏了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成为乐坛新人。

周广仁与歌唱家蒋英是邻居。蒋英和钱学森于1947年阴历七月初七举行婚礼。事前,蒋英找到周广仁,请她在婚礼上演奏《婚礼进行曲》。《婚礼进行曲》有两个版本,全都出自德国,作曲家分别为瓦格纳和门德尔松。两个版本的《婚礼进行曲》在国外是齐名的。而在我国,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比门德尔松的流传更广。蒋英专门嘱咐周廣仁:“我要门德尔松的版本,不要瓦格纳的版本。”周广仁对比了一下两个版本,发现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曲调优美,速度徐缓,而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则庄严雄伟,气势昂扬。由此可以看出蒋英的性格。周广仁的演奏为这对新人的婚礼增添了欢乐色彩。

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1949年9月,上海音专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周广仁尚未毕业就被任命为钢琴教师。她担心自己水平不高误人子弟,想出国深造。这时恰有位法国大使馆的朋友愿意帮助她去巴黎留学。她找到院长贺绿汀:“我想去法国留学。”贺绿汀说:“你别走,我们这儿太缺老师!”她提出:“我只去两年,一定会回来!”“不行!我们现在需要教师,将来国家会培养你!”她只好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

1951年,周广仁奉文化部之命来到北京,成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团”成员,与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歌唱家喻宜萱、郭兰英等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出席“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周广仁既要为喻宜萱、郭兰英等歌唱家弹伴奏,又要作为钢琴家独奏。她演奏了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和马思聪的新作《鼓舞》,向国外传播中国钢琴音乐的成果。

从捷克回到北京,周广仁被选入“中国青年文工团”,这个文工团聚集着一批来自全国的青年文艺精英。在团长周巍峙带领下赴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周广仁临时被告知可参加一项钢琴比赛,她来不及准备,挑选了四首平时常练的曲目便匆匆上场。她演奏了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肖邦的《叙事曲》(第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瞬间》和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荣获三等奖,这是中国钢琴家在世界比赛中第一次获奖,在中国钢琴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周广仁自称那次比赛格外轻松:“可能是因为我根本没有在乎名次,只是全身心投入在音乐中。”正是良好的心态和扎实的基础,使她的演奏在比赛中获得成功。

回国后,周广仁调入中央乐团任独奏演奏员。1950年代,苏联派来多位专家到国内高校任教。1955年周广仁获得跟随苏联专家进修的机会,被分到中央音乐学院苏联专家塔图良的班上。当时中央音乐学院设在天津,而此时她已和中央乐团的同事陈子信結婚,并且有了孩子。为了进修,她把小家庭安顿了一下,在天津又过起了学生生活。塔图良班上集中了当时全国最优秀、最有前途的青年钢琴家群体,其中包括刘诗昆、殷承宗、李民强、顾圣婴、李瑞星等人,可谓高手如林。周广仁经过一年的进修收获很大,这时她才领悟了贺绿汀院长的话——“将来国家会培养你!”

1956年,周广仁被选派到德国参加第一届国际舒曼钢琴比赛,再次获奖。这奠定了她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的地位。1959年,她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中央音乐学院已于1958年迁到北京,使她免受两地分居之苦。

经受命运打击

1972年,“中央五七艺术学校”在北京成立,校址设在郊外的沙河朱辛庄。周广仁担任钢琴组组长,白天教课,晚上编教材。因为当时外国钢琴曲与练习曲一律不能弹,她只好自己编写中国曲目。周广仁和钢琴组的李其芳、泰尔合作编写教材,并邀请作曲专业的几位教师参加。他们编写了两册《钢琴初级教材》。这两本教材以各种形式再版多次,当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20世纪70年代后期,她在全国各地以及国外举办音乐会,事业达到一个新高峰。而命运向她发出了严酷的挑战。

那是1982年5月的一天。周广仁在学校大礼堂的舞台上,帮助工人师傅挪动一台大型三角琴时,琴腿突然脱落,沉重的钢琴瞬间倒塌,她的右手没有来得急抽出,结果手指被钢琴重重砸下。当她抽出手来,只见手指已变得血肉模糊。师傅急忙找到一块手绢:“快包上!”她用手绢裹住了血淋淋的右手,只觉得疼得钻心……院长办公室马上派人陪同她乘车去医院。周广仁在车上想:这下可完了,钢琴是弹不了了……

到了医院,医生看后都吃了一惊,周广仁右手无名指从指甲根处被砸断,中指和小拇指粉碎性骨折。医生说伤得太重没法治,只能将三个指头锯掉。陪同她来的同事说:她是周广仁,全国著名的钢琴家,请大夫尽量想想办法!听说是钢琴家,医生心想钢琴家没有指头怎么弹琴呢,尽量挽救一下吧。她把断了的手指一部分拼到中指上,另一部分拼到小拇指上。指甲底下有一层皮叫甲床,有这层皮才能长指甲。她把断指的那层皮一部分移到中指,一部分移到小拇指。手术做得很成功。中指、小拇指得以保全,而无名指经过修复只比原来短了一截。因为那天医院的人都外出参加活动了,医生做这手术时没经过医院批准,也没经过医院会诊。手术做得很大胆,幸亏给做了,若是会诊的话非锯掉不可。这位医生叫李延妮。

躺在病床上,周广仁忍受着疼痛的折磨,十指连心嘛!当伤指拆线确认没问题后,李医生拿铁钳敲击病人的几根手指。周广仁顿时发出一声惨叫……李医生解释道:“你不要觉得我狠,这几根手指,如果你不锻炼,以后碰一张纸都会钻心地疼,就不用说弹琴了。”

李医生说,如果想要弹琴,必须每天忍痛让手指锻炼。手指残端的机能训练必须尽早开始,还必须挺过钻心的疼痛。如果错过了最佳的锻炼时机,功能就难以恢复。

出院第三天,周广仁就忍痛开始练琴,恢复手指功能。此后,她每天忍着像电击般的疼痛坚持弹琴,就像从头学起一样。她暗自背诵苏东坡的名言鼓励自已:“古人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仅仅过了一年,周广仁便完成了残指的康复训练。虽然手指还疼,但她已经能照常弹琴。1983年5月,她奇迹般重登舞台,在北京大学开音乐会,演奏了肖邦的《摇篮曲》。这令北大学子感动不已。

谈及这场遭遇,周广仁说:“想起来都会出身冷汗!”

恢复艺术生命后的周广仁又活跃在乐坛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她经常担任国际比赛评委。

但昭义

——最出色的学生

一次,有个学生没来上课,周广仁认为这个非常好学的年轻人不应该缺课啊。她就凭着模糊的印象,到出租屋挨个去寻找,结果发现学生卧病在床。她找人将其送到医院,医生说是煤气中毒,晚一会儿送来,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培养出陈萨、张昊辰等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但昭义在周广仁先生八十八岁生日音乐会上讲了这件惊心动魄的往事:“周先生救了我一命!”许多人听到这里都泪眼朦胧。

周广仁为我国培育了无数钢琴人才,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但昭义。但昭义1940年出生于重庆一个医生家庭。父亲很喜欢音乐,家里有一架钢琴,但昭义偶尔也弹弹。1955年,他初中毕业,得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招生,他自称是抱着“考着玩”的心态去报名的,居然被录取了。但昭义在附中非常努力,是班里的尖子生。从附中毕业,他顺利考入四川音乐学院。

1961年,但昭义读大二时,被选送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师从钢琴泰斗周广仁。他初次去周先生家时有些忐忑不安,而周先生却和霭可亲。当周先生让他弹琴时,他弹了两首中国曲目《水草舞》《珊瑚舞》。在钢琴大师面前演奏,由于紧张而发挥失常。他想自己肯定是没希望了,而周先生却说:“那你就每星期日来我家上课吧。”但昭义激动不已,事后回忆道:“那是我有生以来最高兴的一天,也成了我一生事业的转折点。”

周广仁也看出来这个学生底子并不好,天赋也不突出,可是他有强烈的求学愿望。她也因为下决心要为四川做一点事、培养一个好老师而收下他。

初到北京,但昭义曾看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两个学生的演奏。事后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本科生,还远远不如这两个中学生。因此他有些沮丧。事情被周广仁知道后,说:“你要相信自己。四川音乐学院把你送出来培养,你就一定能在四川发挥作用。”

“我算是周先生的‘业余学生,可她坚决不收我的学费。那正是困难时期,吃饭都要用粮票,每次上完课先生都留我在她家吃饭……”但昭义如是说。

结束了三年半的进修,但昭義回到四川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师:“周先生让我开阔了视野,懂得了理解和处理音乐的基本原理,让我获得一生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为了实现为四川做一点事的心愿,周广仁1977年到成都,向全四川的钢琴教师授课。

1994年,第一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在北京举行。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但昭义的两名学生——陈萨、吴驰分别获得少年组第一名和第三名。当评委们翻开资料才发现,冠军和季军居然来自同一所地方院校,并且出自同一位指导老师,这样的大新闻轰动了音乐界,但昭义——这个“冠军教练”一举成名!他没有辜负周广仁的厚望:“周先生教了许多很关键、很基本的教学方法,才让我在教学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我能有今天,周先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年,但昭义移居深圳,担任深圳艺术学校钢琴专业教授。在他南下深圳期间,周广仁一直关心着他的事业发展。2006年,但昭义创办了“深圳市但昭义钢琴艺术中心”。到2010年为止,但昭义门下有21名学生在国际钢琴赛事中获得58项大奖。但昭义成为了钢琴教育史上“教父”级别的人物。

2018年,周广仁给78岁但昭义的信中写道:“我今年90岁了,由于身体原因,刚刚停止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但是小但你还年轻,应该还可以继续教很多年。”

待学生像慈母

周广仁一贯热爱学生。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杨韵琳讲述自己随周广仁学琴时的情景:“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我还是军乐团的演奏员。我是周老师那时惟一的校外学生,随周老师学了九年,她不收学费。当时我住在广播电台的宿舍楼,正好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马路对面,可以看到周老师的家。所以学校有什么大师班、讲座或者音乐会,她都会想到我。”

“我每天只要拿着望远镜看到周老师家的阳台上有拖把,就知道学校有免票的活动。如果学校的活动要票,她就会在清早来到我们的宿舍楼,把票从我家的门缝塞进来。有时候,我还会同时收到学校的音乐会票和她亲手做的鸡汤或红烧牛肉。”

学生们在周广仁家“蹭饭”是常有的事。她会把家里最可口的东西拿给留在家里吃饭的学生。在儿子陈达的印象里,母亲家中总有学生。

周广仁的学生在纪念恩师90周年华诞时,这样形容他们的老师:她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通过钢琴,广施仁爱。她在任何风浪中都坚守住纯善的心,通过钢琴来诉说对人生的热爱,影响和教育一代又一代的钢琴学子。

(摘自《各界》)

猜你喜欢

钢琴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纸钢琴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最牛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