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22-05-30田梨

商场现代化 2022年13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技术创新

田梨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对真实值的偏离程度测算研究》(批准号:HB18YJ030)

摘 要:近年来,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2010年-2020年间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重点分析了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应加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鼓励区域技术专业化分工。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再符合当前新的社会发展要求。转变现阶段的发展模式,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目前政府工作的中心。技术创新是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党和国家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首要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尽管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广泛共识,但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程度有多大?技术创新对我国不同地区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是否有较大不同?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文献综述

自新古典增长理论以来,学者们普遍意识到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沿着以下三条脉络深入研究。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理论研究中,各国经济学家基于熊彼特提出的技术创新理念,从不同研究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Solow(1956)认为新思想的本源和未来的发展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其关于技术创新的定义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Romer(1986)认为知识及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理解创新性质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增长理论,其突破了技术外生的假定。在实证研究中,Hasan&Tucci(2010)发现创新仍对经济增长有明显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拥有高质量专利企业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白俊红和王林东(2016)提供了创新驱动影響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经验证据,且在不同地区,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刘帅和滕腾(2021)实证检验了地区创新水平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并试图探究其影响机制,发现创新水平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增长质量。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郭克莎(1996)通过全要素生产率估算经济的增长效率,发现技术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朱勇(2005)分析了不同区域技术创新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技术创新水平是推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而落后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从而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均能明显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平稳增长,但该问题在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王小鲁,2009)。唐未兵(2014)基于各省1996—2011年间的经济行业数据,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引进技术带来的溢出效应能够显著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技术创新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Krugman(1987)认为区域间的技术溢出是导致经济增长收敛的关键因素之一,即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杨朝峰等(2015)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以及创新能力对经济收敛的影响,发现中国区域经济收敛趋势较以前更加明显,且在引入区域创新能力之后,经济落后地区追赶经济发达地区的速度将提高。刘清春和张莹莹(2017)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总体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创新会拉大部门内差距而缩小部门间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均具有显著扩大作用。孙兆刚和葛方艺(2019)发现创新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效率及空间效应的提升有助于缩小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1.计量模型

本文总结分析前人的研究结果,为了检验技术创新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设定如下基本模型。

其中,下标i代表31个省市区,t代表时间,Gapit代表t年省份i的区域经济差距,lntechit表示省份i在t时期的技术创新水平,Zit代表控制变量组,包括四个有关控制变量,εit表示残差项。

2.变量选取

参考陈启斐和巫强(2018)的做法,构建如下指标来衡量区域协调发展:Gapit=lnrgdpit /lnrgdpjt。其中,lnrgdpit代表t年省份i的人均GDP对数,lnrgdpjt表示t年所有省份人均GDP对数的最小值;选取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用lntech表示;控制变量以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lnindus),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政府干预程度的代理变量(gov),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来衡量地区基础设施水平(infrastr),城镇人口比重来衡量区域城镇化率(urban)。

3.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专利授权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其他变量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相应年份统计年鉴。为使不同数据具有可比性,以2010年为基期对名义值进行调整。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

本文利用Stata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基于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使用动态GMM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选取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值作为工具变量。此外,作为对比,本文还汇报了普通最小二乘(OLS)和固定效应(FE)的回归结果。

1.基本回归结果

表2汇报了模型的主要回归结果,其中第1列为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结果,第2列为固定效应模型(FE)的结果,第3列为动态差分GMM的结果。

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变量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技术创新趋于缩小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原因可能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引进技术创新,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考察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程度的提升会扩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这可能是因为现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宏观政策无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镇化率的提高同样会显著扩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这说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产生了虹吸效应。基础设施水平的估计系数也为正,但系数较小,这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薄弱。

2.稳健性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差距施加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为了检验模型主要结论是否具有稳健性,采取以下两种检验方法。第一,替换被解释变量,选择人均GDP的离差作为区域经济差距的代理变量进行估计;第二,将全部样本分为东、中和西部地区进行估计分析。

(1) 替换被解释变量

为了检验技术创新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负相关关系是否依赖于因变量的选取,本文考虑更换主要被解释变量,参考倪鹏飞等(2014)的做法,采用人均GDP的离差进行实证检验,仍然采用动态GMM模型对此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技术创新的估计系数仍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也保持不变,但除基础设施水平指标外均不显著。由此可见,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得到初步验证。

(2) 分组样本回归

我国不同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探究这种地区差异下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效果,本文依照常规做法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为东、中和西部地区,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重新估计。

无论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但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来看,东部地区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更强,上述结论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不同,使得各地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10年-2020年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检验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样本期内技术创新具有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作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技术创新能够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其提供不竭的动力。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关联程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实现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动,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欠发达地区加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利用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经验,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各地区在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本地区技术创新建设。即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选择特定技术领域,集中资源投入,以确保引进的技术与当地的优势能够充分融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最终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区域技术分工格局。

参考文献:

[1]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2]Romer  Paul  M.Increase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

[3]Hasan  L,Tucci  C  L.The innovation-economic growth nexus:Global evidence,Research Policy,2010,39(10):1264-1276.

[4]白俊红,王林东.创新驱动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J].科学学研究,2016,34(11):1725-1735.

[5]刘帅,滕腾.地区综合创新水平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基于效率视角和动态面板GMM估计的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21,9(05):16-36.

[6]郭克莎.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J].经济研究,1996(01): 36-42.

[7]朱勇,张宗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92-98.

[8]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07):3-15+79.

[9]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術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49(07):31-43.

[10]Krugman P.The narrow moving band,the Dutch disease,and the competitive consequences of Mrs.Thatcher:Notes on trade in the presence of dynamic scale econom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7,27(1):41-55.

[11]杨朝峰,赵志耘,许治.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收敛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01):88-95.

[12]刘清春,张莹莹,C.-Y.Cynthia Lin Lawell.创新与收入不平等[J].南方经济,2017(02):24-39.

[13]孙兆刚,葛方艺.空间视角下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9(12):120-127.

[14]陈启斐,巫强.国内价值链、双重外包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自长江经济带的证据[J].财贸经济,2018,39(07):144-160.

[15]倪鹏飞,刘伟,黄斯赫.证券市场、资本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视角[J].经济研究,2014,49(05): 121-132.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技术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