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箸文化之比较研究
2022-05-30王冬
摘要:箸起源于中国,之后才传入日本。其传入日本之后,虽然保留了“箸”这一汉字的写法,但是其形状和文化内涵等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符合日本人饮食生活习惯、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筷子。文章从中日两国筷子的起源、外形、材质、习俗、功能等方面切入,结合史料,取材于现实,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中日两国筷子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原因及两国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日本;箸文化;筷子
中图分类号:TS97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3
中国是筷子的发明国,据说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随着古代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我国的筷子逐渐传播到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诸国。筷子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有了更多的种类,现在的筷子不仅是吃饭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表征。
日本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在数千年前就派遣了遣隋使和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如今中日交流更加密切,从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交流越来越频繁。两国的文化多多少少存在相似之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很大。筷子传到日本后,在与日本人的饮食生活相适应的同时,形成了符合日本饮食生活习惯的筷子。但是,日本人对外国文化的借鉴绝非照搬,而是将他国的舶来品改造成适合本国的文化。因此,可以从两国筷子的差异看出两国文化的差异。
1 中国的箸
1.1 中国箸的起源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筷子的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疑问。民间流传着三种关于筷子起源的传说[1]。一是大禹为了能够方便快速地用餐,用树枝夹取食物,之后树枝演变为筷子;二是姜子牙听从神鸟指示,以细竹夹菜,躲避了妻子的毒害,后细竹发展为筷子;三是妲己用簪子夹菜,喂给纣王,纣王喜,遂打造了玉簪,之后簪子演变为筷子。以上三种都是民间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不能够作为事实依据。但是传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对于查证史实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战国时期韩非的《韩非子·喻老》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工于土铏……”书中所说的内容在西汉时期贾谊和司马迁的作品中同样有迹可循[2]。由此可以肯定,我国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
1.2 中国箸的外形和材质
中国的筷子長且直,靠近筷子手握的部分呈四角形,取食的一端呈圆形。这与中国人对世界形态的认识——“天圆地方”相对应。各个时代筷子的长度有所不同,但现在筷子的种类虽然变多了,长度却相对固定。
在中国古代,筷子有很多种写法。先秦时代写作“箸”,汉代写作“櫡”和“梜”,三国时期写作“筯”和“?”。这些汉字有的是竹字头,有的是木字旁,说明筷子的材质多为竹子和木头。中国的筷子分为竹筷、木筷、金属筷、玉筷、骨筷等。现在玉筷和骨筷很少见,几乎为筷子爱好者和博物馆所收藏。
2 日本的箸
2.1 日本箸的起源
日本在弥生时代末期,出现了一种类似于小镊子的东西。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使用竹制箸,形状就像一个小镊子。在推古天皇派遣使团出访中国(隋朝)之前,日本人是用手来抓取食物的,并且筷子也不是进食工具,而是祭祀用品。
日本早期书籍很少,筷子最早出现在《古事记》中[3]。不过和中国不同,《古事记》没有记载筷子的来源和种类,而是记载了一个传说。传说须佐之男根据河里漂着筷子推断附近有人居住,在得知居民的悲惨遭遇之后,为他们杀掉妖怪。后来陆续出现了一些和筷子相关的传说,筷子逐渐变成神明的象征,是吉利的物品。
2.2 日本箸的外形和材质
日本的筷子大多呈圆锥形,取食的一端很细,比中国的筷子轻。靠近手握的部分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也有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多边形。像这种多边形的筷子,使用方便的角数因人而异。筷子的长度也因人而异,但男性筷子比女性筷子长,成人筷子比儿童筷子长。根据年龄的不同,儿童筷子的长度也不同。筷子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各方面都和中国的筷子非常接近。后来日本提倡“国风”,筷子的形态逐渐开始符合日本的饮食生活习惯。
日本的筷子根据材质可以分为竹筷、木筷、象牙筷、金属筷、塑料筷等。在古代,竹筷是下层贫民使用的,明治时代虽然废除了等级制度,但等级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或许就是日本人更喜欢木筷的原因。塑料筷的特点是重量轻,长时间使用也不容易疲劳。
3 中日箸文化的相同点
首先,中日两国的筷子形状基本相同,都由两根棒子组成,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根或三根筷子。其次,两国的筷子都是自上而下逐渐变细的。这是因为上下粗细皆相同的两根棒子并排使用是非常困难的。最后,两国的筷子在取材上也近似。筷子可以是竹子做的,也可以是木头做的,都是人们手边容易得到并加以利用的材料[4]。由于日本的筷子是由中国传入的,并且两国睦邻,所以两国的筷子在基本形状和材质上相同或相似并不难理解。因此,本文便不再对此进行过多的阐述,而是将重点放在筷子的功能上。
3.1 生活功能
根据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筷子与我国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是为了从热汤中夹取食物而制作的工具,其最大的作用便是夹取食物。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皆不可少,筷子作为进食的工具具备最基础的生活功能。中日两国都以筷子为进食工具,这与使用刀叉的西欧各国完全不同。我们的祖先不是没有使用过刀叉,而是没有选择继续使用刀叉。
这是因为西欧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而这种农作物的另一种形态是面粉。西方人的餐桌上有面包、面条、牛奶、蔬菜沙拉等,这些食物大多生冷,完全不需要筷子,只用刀叉就能够满足需求。而中国和日本的主要农作物则是水稻,稻谷去皮后变成大米,成为家家户户的主食。筷子作为吃饭的最佳工具,自然成为两国人民长久以来餐桌上的必需品。这和中华民族一直是农业大国有关,并且日本也是非常推崇农耕文明的国家。
3.2 文化功能
筷子的文化功能体现在蕴含文化和传递文化两方面。千年以来,筷子不仅是吃饭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表征之一。筷子普及的过程也是文化普及的过程。小小的一双筷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在民俗和礼仪方面得到了具体的体现。筷子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作为礼仪之邦和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能够通过一双小小的筷子,让人们看到其深厚的文化积淀[5]。中日两国人民都把对他人的祝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寄托在筷子上。中国一直有“文明守礼”的说法,日本有“礼儀正しい(彬彬有礼,有礼貌)”的说法。中日两国在使用筷子时都非常讲究礼仪,如不能用筷子指人,不能拿筷子翻找挑选食物,不能把筷子插进食物中等。这与两国的祭祀文化和礼仪文化有关,也恰恰反映了两国文化的相似之处。
3.3 社会功能
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筷子都曾经具有社会功能。具体来说,筷子的材质和使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制的,可以代表地位和身份,因此筷子不仅是吃饭的工具,还具有社会功能,只不过这一功能现在逐渐弱化。在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使用最常用的是竹筷和木筷,但是王公贵族们为了彰显地位,会使用镶金镶玉的筷子,甚至根据食物选择不同的筷子。“象箸玉杯”“万钱无下箸”都被用来形容奢靡的生活。在推古天皇派遣使团出访中国之前,日本人民用手来抓取食物。后来中国使团来访日本时,圣德太子(飞鸟时代的政治家)为了表达尊敬,用中国筷子的使用方法和礼仪来招待使者。正因如此,圣德太子被称作日本第一个使用筷子的人。
4 中日箸文化的不同点及其原因
4.1 外观不同——民族特性
筷子传到日本之后,形状和种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粗的一端不仅有圆形,还出现了方形和多边形等。日本人甚至还发明了一次性筷子,这体现了其积极思考、善于改造的民族特性。日本并不直接采用外来文化,而是将他国的舶来品改造成适合本国的文化。现在日本把筷子做短,把筷子的一端做尖,满足了日本本土的饮食需求;将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日”,赋予普通的筷子仪式感。日本不仅从中国进口了筷子,还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如今茶文化在中国逐渐衰落,而在日本依然蓬勃发展。我们作为这些文化的“主人”,不应疏于对其的保护和传承。
4.2 长度不同——用餐习惯
中日两国的筷子长度不同。中国的筷子较日本更长,这与两国的用餐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崇尚家族文化[6],历来讲究热闹。喜欢一家人一起吃饭,大家一起吃同一个盘子里的菜。在物质文明不发达的时期,一个家庭有七八个孩子。孩子、父母和祖父母在一起吃饭,若筷子较短则不能满足夹菜的需求。
而日本实行分餐制度,每个人的食物单独成分,筷子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身体前方,所以日本的筷子相对较短。因为是分餐制,所以每个人只有一份食物,这也意味着日本的饮食器具相对较小,如果小号的碗搭配大号的筷子,就像孩子偷偷穿上父亲的衣服,略显滑稽。
4.3 取食端粗细不同——饮食文化
日本筷子取食的一端较中国的筷子更尖更细。这是因为日本渔业发达,而我国畜牧业发达。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江苏省的2.7倍,并且日本山地多,丘陵多,平原少,这直接导致日本的畜牧业不发达。为了维持营养均衡,日本利用四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充分发展渔业。所以在日本家庭的餐桌上,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鱼。为了更方便地去除鱼刺,日本筷子取食的一端变得更尖。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拥有世界五大地貌,所以中国有足够的土地来栽培水稻作物。但是,在960萬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中,水域面积只有300万平方千米,因此,我国渔业与农业相比并不发达。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肉类资源非常丰富,很少使用尖尖的筷子。
4.4 民俗不同——民俗文化
中国的部分地区,至今仍然留有关于筷子的风俗。新婚夫妇进入房间之后,会有一个小孩子用筷子戳盖上了红纸的窗户,寓意早生贵子。“筷”和“快”发音相同,所以在民俗文化中,筷子寓意“快乐”“快速”。在女儿出嫁的时候,父母会在陪嫁的东西里面放一双红色的筷子和面条,新娘到了婆家之后,婆家会把面条煮好端给新婚夫妇,两人共用同一双筷子一起把这碗面条吃完。这时筷子不仅代表“快乐”,还代表着“和睦”和“同甘共苦”。在农村,建好房子之后,会在房梁上挂上筷子。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筷子代表着“吃”,所以在房梁上挂上筷子意味着这个家庭以后都不会为吃发愁。
日本人的一生都和筷子密切相关。在孩子出生百天时,要举行第一次使用筷子的仪式——箸初め。父母用筷子夹取一些食物放进孩子的嘴里,象征着孩子以后不会为食物发愁;用筷子轻轻触碰孩子的牙齿,象征着孩子以后会身体健壮。结婚的时候,人们会把柳木做的筷子当作礼物送给新婚夫妇,希望他们能够永远幸福,长长久久。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晩辈要送“长寿筷”,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去世之后,要用包裹着脱脂棉的筷子蘸水为死者湿润嘴唇。如果举行火葬,会用筷子将遗骨移到骨灰盒里面。
5 结语
筷子作为餐具的一种,使用范围不仅限于中国,通过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已经在相当广阔的地区得到使用。筷子陪伴了中日两国人民几千年,已经不单单是进食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形态,筷子普及的过程本质上是文化下移的过程。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征。我们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改造,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身边的许多物件看似平凡,实则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了解、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蓝翔.筷子三千年[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5.
[2] 刘云,朱碇欧.筷子春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1-2.
[3] 吕琳.中日筷箸历史与文化之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0):120-122.
[4] 桥本庆子.关于筷子[J].日本饮食学会杂志,1994(5):42-47.
[5] 苏亚琼.从筷子浅析中日文化差异[J].语文学刊,2013(3):78-79.
[6] 林毕红.中日筷子礼仪与文化差异[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4):180-181.
作者简介:王冬(1996—),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