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童四步式进阶服药:育儿探索与实践反思

2022-05-30童宏亮张树丽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操作法幼童神器

童宏亮 张树丽

“服药难”历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长期困扰我和妻子且一直未被我们有效解决的一大难题。作为孩子的父母,为了让女儿愿意服药,我们依次尝试了四种方法。结果是,“胡萝卜+大棒”式操作法很难有用,“要想吃肉,先吃青菜”式强化法偶尔有用,善假于“神器”思维较为有用,“偷梁换柱”思维十分有用。

第一步

“胡萝卜十大棒”式操作法

这是我们首先想到的方法。当女儿不愿意服药时,我通常是软硬兼施、奖惩并举,对女儿使用频率较高的是表扬与批评策略。在表扬策略上,我经常说:“快把这勺药喝下去吧。你是勇敢的孩子,是爸爸妈妈的乖宝宝。”起初,女儿会微微舔一舔,但马上会退缩,并表示出强烈的抗拒。见此,我们开始采取批评策略,生气地说:“生病了不喝药的孩子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和老师都不喜欢!”话音刚落,女儿就号啕大哭起来。可见,这种威逼利诱式的操作法很难奏效。

“胡萝卜十大棒”通常指的是一种奖励与惩罚并存的激励操作法,亦是指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以诱发人们所要求的行为。它来源于一则古老的故事:要使驴子前进,就在它前面放一个胡萝卜,或者用一根棒子在后面赶它。其背后隐含的是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假设”,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趋利避害的,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基于这样的假定,“胡萝卜”成了“利诱”,“大棒”则是“威逼”。

优点:简单、易操作。“胡萝卜”利用的是人性中趋利的一面,而“大棒”则利用的是人性中避害的一面。

缺点:“胡萝卜”操作法在趋甜避苦的本能面前效力有限,“大棒”操作法有可能会吓哭孩子,加重病情。此外,孩子的反应不是简单的“刺激一反应”关系,还受其认知的影响,因而作为外在的刺激,“胡萝卜十大棒”操作法即使符合人性,也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二步

“要想吃肉,先吃青菜”式强化法

为了引导女儿服药,我们先后与女儿进行了如下对话:“喝完药,我们就看动画片,好不好?”“喝完药,我们就去玩沙子,好不好?”“喝完药,我们就去玩摇摇车,好不好?”当女儿的意愿与我的意愿发生;中突时,看动画片就成了化解;中突的不二选择,它能够在短时期内使女儿按照我的意愿行事。但是,这就好比药剂一样,无法避免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方面,动画片集数有限,在短时期内重复看,势必导致女儿的兴趣急剧下降,从而引起高频事物强化优势的逐步消退。长此以往,“吃肉”未必能够对“吃青菜”起到强化作用。另一方面,随着自主性和主动性的不断跃升,女儿开始“耍小聪明”,在喝药时故意采取拖延策略,以达到能够看更长时间动画片的目的。同样,玩沙子、玩摇摇车等活动,也难以避免自身的局限,最终,逐渐失去效果。

在心理学上,“要想吃肉,先吃青菜”式强化法是“普雷马克原理”或“祖母法则”的核心要义。“吃肉”指代喜欢的行为或活动,“吃青菜”指代不喜欢的行为或活动。“要想吃肉,先吃青菜”意味着充分利用喜欢的活动或事物来强化不喜欢的活动或事物,从而提升“吃青菜”行为出现的频率。需指出,该原理的运用通常需要注意三点:其一,先有行为,后有强化物,不能本末倒置:其二,使行为主体意识到行为与强化物之间的依存关系,不能无的放矢;其三,用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不能不分轩轾。

优点: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幼童服药的频率。

缺点:时效有限,只能是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策。

副作用:幼童要挟成人,把“吃肉”当作“吃莱”的条件。

第三步

假于“神器”的思维

苟子在《劝学》中说:“善假于物也。”善假于“神器”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利用新事物、新方法未解决问题。显然,这是一种抽象的“神器”思维。还有另外一种具体的“神器”思维,特指寻求解决某个问题的“神器”商品,即“问题”+“神器”。

我们购买的“喂药神器”采取八字分流口,科学导流,药液注入女儿口腔中,便沿着口腔内壁分流,慢慢流入咽喉,有效避免了强行灌药带来的诸如药物流入气管而导致呛药的情形,但是,女儿仍然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抵触反应,甚至产生对喝奶的抵触情绪。究其原因,“喂药神器”采用的是仿真式硅胶奶嘴,而在喂药过程中,女儿对强行喂药的抵触与硅胶奶嘴建立起条件反应,进而泛化到奶瓶的奶嘴。所以,当泡好的奶粉装在奶瓶里递给女儿时,她立即用双手做出拒绝的姿势,说:“我不要药荮!”

优点:避免强行喂药呛入孩子气管的风险。

缺点:造成厌恶刺激的泛化,孩子对喂药神器的抵触延伸到对奶嘴的抵触。

第四步

“愉梁换柱”的思维

尽管“喂药神器”没有让女儿心甘情愿地服药,但通过它强制喂药基本上治愈了女儿的咳嗽、感冒等病症。我们深知这种喂药策略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冬季是儿童感冒、咳嗽多发季节,须用长久之策;第二,“喂药神器”本身的缺陷极可能产生的新问题;第三,没有尊重女儿的意愿,女儿仍是被迫服药。基于此,怎样让女儿愿意服药便成为了萦绕在我们心间的大问题。

直至有一次,女兒看到她妈妈津津有味地喝着阿胶浆,便问:“妈妈,你喝的是什么呀?”妻子稍稍思索了一下,冲着女儿微微一笑,回答道:“甜甜的糖浆。”女儿听后大声说:“我也要,我也要!”妻子对女儿说:“这是大人喝的,小孩不能喝。”女儿说:“不行,我要喝!”说着,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见此情形,我一边对妻子使眼色,一边拿起一根新吸管插进一个阿胶浆空瓶,递给了女儿。女儿接过后,开心地学着妈妈的样子津津有味地吸起来。还没吸几下,女儿便说道:“没有了。我还要喝!”趁此机会,我拿着空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装满“止咳糖浆”。令我没想到的是,女儿迅速地吸完了“糖浆”,并且说道:“我还要喝!”我回应道:“喝多了会拉肚子!”又补充道:“晚上再给你喝糖浆,好不好?”女儿回应道:“好的!”不难发现,“止咳糖浆”已由女儿最初的厌恶刺激转变为愉快刺激,这使得“要我喝糖浆”变成“我要喝糖浆”。

根据以上的经历,我们认为,“偷梁换柱”的思维能成立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梁”代指孩子喜欢的事物,“柱”代表孩子不喜欢的事物,而且两者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例如,阿胶浆与止咳糖浆均是液体,并且颜色类似,孩子难以区分。

二是“梁”除了本身具有孩子喜欢的甜味属性外,还被成人多次接触、尝试、喜欢。有时候,因为成人喜欢,所以孩子才喜欢。女儿之所以喜欢阿胶浆,是因为她通过观察妈妈津津有味地吸吮,觉得这个糖浆味道应该不错,同时,她也想模仿妈妈吸吮的动作。

三是“偷换”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調包”行为。为何要不动声色?因为孩子一旦知道被调换,就心生畏惧。对于孩子来说,很多体验都是相对的,在他们尝试之前,成人不能把自己的体验提前说出来,这样很有可能先入为主,代替孩子的体验,所以,很多行为都需要不动声色地进行。

总结与反思

首先,正视人性。趋甜避苦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正视。不能因拒绝服药就觉得孩子挑剔、不懂事。药本身就是苦的,即使止咳糖浆添加了适量的甜味剂,也难以完全掩盖原先的苦味,所以,孩子拒绝服药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其次,洞察童性。幼童心理发展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敏感、易受暗示。孩子极具观察力,善于识别成人的神情。比如,看到成人喝药时候稍显痛苦的神情,他们就会觉得药难喝。二是好奇、爱效仿。成人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孩子也非常渴望进行尝试。三是要挟是其达成目的的惯用伎俩。利诱式的教养方法极易造成孩子讨价还价的习惯,甚至还会以此要挟成人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想要我服药,就得先给我看动画片”。

基于此,成人应依次做到,第一,小心翼翼,谨言慎行。不能误导孩子,也不能主动说无必要的“真话”。一方面,所谓的“真话”带有成人自身的主观体验;另一方面,需考虑“真话”有无价值。若对服药有副作用,不如保持沉默,并把判断的权利交给孩子。第二,巧用好奇,主动“作秀”。成人的示范对孩子的行为具有很大的诱导作用。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变被动为主动。第三,谨防要挟,正面管教。服药策略不仅要着眼解决眼前问题,也要考虑到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尤其是被孩子当作服药的筹码。另外.当出现要挟行为,要善于正面管教,既不威逼,又不利诱,以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对待。

再者,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主动服药才是幼童成长的体现。目前有些幼童根本没有意识到服药的价值,所以更不可能从心理上认同服药,但这并不意味着幼童只能被动地服药。假于“神器”的思维基本上能解决“服药难”的问题,却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有主体性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幼童的成长。“偷梁换柱”思维充分发挥了幼童的主体性、积极性,让服药成为幼童一种自觉的行为。

最后强调,“捏鼻撬嘴”式强制喂药的行为坚决不可取;“胡萝卜十大棒”式操作法要慎用:“要想吃肉,先吃青菜”式强化法要少用;假于“神器”的思维方法要善用,“偷梁换柱”的思维方法可优先用。

猜你喜欢

操作法幼童神器
一种“留渣操作法”对提钒钒渣品质的影响
古代降暑“神器”
陈兰彬与留美幼童
赞赏·奖掖·疏离:李鸿章、陈兰彬因留美幼童而交往的三部曲
帮不上忙
学无止境,好无尽法——华柴公司邀请兵器特色操作法获奖者来厂交流
大截面扇形缆芯成缆尾端超预扭操作法
美肌自拍神器 一拍就有大长腿
自拍神器
推出一批优秀创新项目和先进操作法 洛阳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渐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