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丝绸之路看中外美术交流

2022-05-30杨成

艺术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丝绸瓷器

摘要:一直以来,学界对中外美术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二者差异,中外美术交流则很少受到关注和重视,丝绸之路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外美术交流的大门,让东西各个领域得以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基于此,文章立足丝绸之路,探讨中外美术交流。

关键词:中外美术交流;丝绸之路;佛教美术;瓷器;丝绸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3

0 引言

对中外美术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以二者差异比较居多,中外美术交流相较于前者则很少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正是因为有交流,才能知晓彼此相通和差异之处。在历史长河中,两条丝绸之路在陆地和海洋上分别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并孕育出了丰硕的果实,绵延千万里,恢宏而壮美。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了最早的世界联系,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外美术交流的大门。开展中外美术交流,有很多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中交通的畅通极为重要。下文从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看中外美术的交流。

1 陆上丝绸之路

1.1 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原因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要追溯到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虽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但促进了中外各方面的交流发展,而张骞出使西域也成为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流的媒介,让中外各领域的交流有了可能。其打破了闭塞的局面,使中国的优秀文化、精美艺术品传到了地中海沿岸,而其他国家的文化也经此传入中国,并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条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使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揭开了彼此神秘的面纱,看到了不同于本国的异域风情,中外不停学习各自的艺术长处,促进了各艺术门类的繁荣发展[1]。汉代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外交流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使中国文化、艺术等传至地中海沿岸,也使印度的佛教艺术从中亚传入中国。

1.2 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印度佛教依托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对中国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作为异国文化刚刚进入中国时,传播受限,之后经过大量汉化翻译,其教义才得以在中国传播开来。佛教讲究“来世”“因果报应”等宗教概念,而当时的中国也正处于一个极不安定的动荡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普罗大众在这样的艰难生存境况中想要寻求精神寄托以求摆脱现实苦难。由此可见,佛教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根本原因是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现实的苦难为宗教的传播提供了外部环境。佛教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寄托,而上层统治者也将其作为有力的思想武器用于巩固统治。

1.2.1 印度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

佛教美术在这一时期繁荣发展。佛教教义在当时的传播具有诸多局限性,但将意象物化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能通过直观的形象知晓并明白教义,所以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原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了统治者的鼎力支持,因而出现了繁盛局面。为了便于人们理解佛教教义,艺术成了表达教义的有力工具,各地大规模建造寺庙,雕塑艺术迅速发展。从杜牧《江南春绝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便可窥见当时寺庙之多。

石窟造像也在这一时代开始发展,其气势宏大,规模宏伟,如被誉为“四大石窟”的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及麦积山石窟。宗教是当时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因此工匠们对石窟形象也做了迎合统治者的改造。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了“皇帝是当今如来”的思想,同时,石像的人物形象和衣饰也逐渐中国化,更贴合本土崇拜和审美。在这一时期,无论是雕塑规模还是造像水平都达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顶峰。

1.2.2 印度佛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在印度佛教对雕塑产生深远影响并使其出现汉化倾向的同时,一大批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家也应运而生,佛教成为画家表现的主要内容。从表现手法上看,他们继承并发扬了民族传统艺术手法,并对外来艺术加以融合吸收,创造出了新的艺术手段。如画史中的“曹家样”,虽出自曹仲达之手,但仍能看出印度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子。印度犍陀罗地区较为寒冷,故衣物厚重;而印度河流域较为炎热,故衣物轻薄。佛教造像艺术传至中国后,画家对其进行了折中处理。

这一时期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绘画的形式语言,都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显著变化,可在保存完好的画作中窥得一二。中国绘画初期对背景只作留白处理,以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但后期则对背景作满涂處理,空间由虚变实[2];魏晋以前的中国早期绘画皆以线条为主,也有少量色彩晕染,但居于附属地位,而南北朝壁画色彩斑斓,很多画面几乎由色块构成,线的作用仅限于形体分割;早期人物形象追求极强的动态、生动的气韵,弱化形体,但后期在壁画形象中可以看到,画家更注重形体体量和光影效果,使其具有立体感,厚重结实,形象的真实感相较早期更强;早期画面布置呈现为横向展开的连续画面,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能够对大场面进行调度,同一时空的许多艺术形象被安排得井然有序、疏密得当。

在叙事手法上,本土造像只会截取一个最富孕育性的瞬间进行表现,并不会重复出现,但印度则会选取连续不断的画面来表现运动过程。印度佛教传入后,中国开始出现连续性画面,如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舍身饲虎的太子和老虎形象就在画面中反复出现。这是一个叙事方式的变化契机,即由静态叙事转变为动态叙事。

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美术对佛教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全盘吸收,而是经历了 “拿来—改造—相融”的过程。

1.3 中国艺术对国外的影响

1.3.1 东方丝绸对国外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命名原因是丝绸当时在国外极为畅销,经由这条路,丝绸打入国外市场,在国外大受追捧,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符号。由此可见,丝绸在国外的风靡程度。不论是大众阶层还是精英阶层,都对这来自神秘东方的精美工艺品爱不释手。

1.3.2 东方陶瓷对国外的影响

陶瓷、瓷器的英文译名与中国的英文译名一致,可见当时国外认为瓷器是中国的代名词。瓷器和丝绸一样,颇受外国人的青睐。汉代制陶技艺已经相当成熟,瓷器产量大,品种丰富,在我国与国外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瓷器成为各国的热销品。在国外,拥有中国瓷器是地位高贵的象征。陶瓷在对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强盛的国力,同时展现了当时精湛的技术。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无疑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传播了中国文化,推动了中西方在各个领域的学习、借鉴与融合,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影响了我国后世的艺术。

2 海上丝绸之路

2.1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原因

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发展到明清时期,不但在物质、精神交流活动上进一步深入,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时,中外交流的火炬传到了郑和的手中,郑和下西洋,不但将航海伟业推至峰顶,而且进一步深化了中外艺术的交流,实现了各国艺术的融通发展。如果说张骞出使西域使陆上丝绸之路成了中外美术交流的首座高峰,那么郑和下西洋就使海上丝绸之路成了中外美术交流的另一座高峰[3]。事实上,郑和下西洋不仅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也拓展了中国与外界艺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将中国美术传到了国外,也把国外美术引进了国内,促进了中外美术的交流与发展。

2.2 中国美术对国外的影响

丝绸、瓷器等艺术品成了中国的标签,郑和将其带到各国,掀起了一股狂潮。其中,精美的瓷器最受欢迎,非洲地区的上层阶级争相购买瓷器并将其作为珍品收藏。随着航船的不断西下,郑和将东方美术传扬到了各国,斑斓多彩的东方美术也对国外艺术发展产生了影响。其中,中国美术元素与东非伊斯兰宗教文化相投,穆斯林喜白、蓝两色,而白底蓝彩的青花瓷正中其下怀,深受穆斯林的喜爱。另外,有些地方还用瓷器碎片装饰清真寺的墙壁,实现了中国美术与外国文化的完美融合。

瓷器既是珍贵的艺术品,又是极为精巧的装饰品,不仅可以拿来观赏、装饰,也可以成为画面表现的一部分。瓷器精巧的装饰工艺以及精美的花纹、图案、线条,都影响着欧洲艺术家的审美。

郑和不只是一个航海家,还具备多种才能,曾作为建筑师主持修建各种寺院和宝塔。因此,其出使期间将中国的建筑风格传到了国外,暹罗的礼拜塔、满刺加殿宇、三宝寺塔等都由郑和主持修建,极具中國风格。

2.3 外国美术对中国的影响

郑和船队西渡时船舱内满满当当,折返时也满载而归,郑和及其船队将国外的众多优秀艺术品带回国内,对本土美术发展起到了不小的助推作用。

富有异域特色的外国作品同样受到了国人的喜爱,中国画多以自然山水、鸟兽虫鱼为题材,而郑和漂洋过海带回了众多关于海洋的艺术表现题材,让中国艺术家意识到了艺术作品的表现范围不只局限于地面。此外,郑和还带回了国内罕见的珍禽异兽,其中长颈鹿甚至被奉为瑞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题材。

与此同时,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对本土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远道而来的客人将不同于东方的注重线条的明暗法、透视法以及油画带入了宫墙之内,熏陶了一大批院体画家。例如,郎世宁供职清廷,其虽是西洋画家,但在西洋画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的绘画表现手法。郎世宁以洛可可表现手法展现我国园林的特点,实现了中西合璧,受到了当时皇帝的夸赞。

在交流过程中,中西文化不断碰撞、融合。虽然丝绸、瓷器受到外国人喜爱,但彼此还是存在文化、艺术上的审美差异,因此很多工艺制品也逐渐融入西方的设计理念,具备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丝绸纹样在保留中国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加入西方元素,在绣法上结合西方特有的透视表现和油画色彩表现,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创新发展。

具有文化输出和贸易输出双重属性的艺术品在保持其整体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加入了西方的使用偏好、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手艺人的高超技艺,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凸显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性格特征,也让中国文化随着航程走得越来越远。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使中国艺术文化得以与海外艺术文化交流,使中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因为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

丝绸之路上的船只来往反复,日渐深入的海上往来使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物质、精神上的互通有无,促进了各国的文明发展,也让当下的人们看到了全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

3 打开中外美术交流的钥匙——丝绸之路

作为打开中外美术交流大门的钥匙,不论是汉代的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穿过沙漠、横渡海洋,丝绸之路成了中国与他国互相了解的重要通道,也成为连接中国和他国的一座桥梁。经由丝绸之路,中国与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深入交流。

4 结语

文章以丝绸之路为切入点,论述了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外美术交流所起到的桥梁作用。中国古代探险者穿越沙漠远赴西域,漂洋过海抵达彼岸,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让中国美术的发展脚步不局限于疆域之内,而是走向世界,也让世界各国的美术传入中国。

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依然人来人往,同时,丝绸之路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中国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和睦友好相处,在各领域开展深入合作,秉持求同存异的理念,与世界各国保持密切联系,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幼凡.试论中外美术交流的三次浪潮[J].湘潭师范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81.

[2] 梁新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对当时绘画与雕塑的影响[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7-108.

[3] 李洋,周甜.郑和下西洋及中外美术交流[J].大众文艺,2012(13):230.

作者简介:杨成(1998—),男,山西晋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丝绸瓷器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丝绸情调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