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新经济
2022-05-30裴超
裴超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59号)精神,我国多地于近日印发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并提出,积极开展集中展销活动,充分利用展会资源,搭建内外贸一体化合作平台,引导外贸企业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其中,强调鼓励外贸企业开展集中展销活动,积极与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精准对接,建立长期直采供货合作关系。支持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此外,还首次提出支持各地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展会和会展龙头企业落户,搭建内外贸一体化合作平台,多渠道融入国内市场供应链体系。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保障经贸环境的畅通与稳定运行是摆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此,会展业在促进内外贸高质量发展方面应下好先手棋,成为产业与市场互联的关键基石。
稳流通会展业是促进流通的关键载体
会展业是现代国民经济是由社会各生产、流通部门与其他组织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而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则是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无论是组成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与产业间的“大循环”,还是企业与居民间的“微循环”,都要通过畅通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来实现。
从宏观上看,会展业保持经济运行畅通,既需要国民经济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上衔接顺畅,又需要实现商品、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有效配置,更需要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要素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市场的“结构化”升级,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从中观上看,会展业保持经济运行畅通,需要建设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不同产业、部门或行业间保持一定的内在关系,要求产业或行业内部的供应链、价值链、服务链有机衔接。基于国民经济运行的维度,要求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发展为支撑、以顺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前提的产业协同发展的内生机制,促使我国产业体系形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从微观上看,会展业保持企业经营活动畅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无论是购买、生产或销售哪个阶段受阻,生产经营过程都可能被中断。企业的资本形态,无论是货币、生产、商品哪种资本形态,都要求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若货币、生产、商品等多元形态同时并存,既要求资本形态的并存性、比例性,也要求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否则资本运动就会停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也难以进行。
保障会展业稳定运行,决定着实现国内外供应链、产业链与服务链畅通发展的质量。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相互性、依赖性。经济越开放、越发达,嵌入全球分工的程度越深,相互连接与依赖性越强,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轻易地与全球化“脱钩”。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重要环节。
受疫情影响,国内产业链停止运行。零部件面临断供危险,不得不临时调整生产、销售计划大幅减产。同样,国际疫情形势严重,导致国家之间的联系被阻断,首当其冲的是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导致我国一些企业虽有复工复产的能力,但外部停工停产使得供应链上企业的订单没有了。
协同发展的产业體系是开放、互联、交互的,必须保持国内外供应链畅通,支持企业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以龙头企业复产带动全产业链复产,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配套,抓好关联企业的产供销整体配套,促使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协同经营,进而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指出的,“二十国集团成员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要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进一步打造数字经济,运用互联网渗透到产业价值链,对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环节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通发展、互促共济。
促合作会展业是促进稳定的重要基石
会展市场是经济发展的紧缺资源。学习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首先要理解统一的关键在于制度、规则和标准的统一,目标取向是开放、公平、规范、高效。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在跨地域集聚中实现制度型开放,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解决困扰市场化进程的地方保护市场分割问题,以及由此派生的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对此,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敏表示,会展业主打贸易促进,以跨地域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己任。其特点在于供需商务集聚和交往决策沟通,不仅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辐射带动作用大,而且整合有为有效、兼顾要素资源、主题机动灵活、规则共识落地,既是开放型经济和现代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特色化平台,又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可或缺的战略工具。
他讲道:“会展业作为对外开放的战略工具,发挥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关键性作用。广交会连同每年全国千千万万场会展活动,作为对外贸易主渠道,有力促进了进出口大发展,为全球资源本土化和本土生产全球化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数据显示,全国各省市外贸成交主平台广交会,自1957年成立以来,年成交额全国占比长期保持在50%上下,个别年份甚至高达70%。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们进一步打开国门搞建设,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世界奇迹,不仅消除了绝对贫困、14亿人进小康,而且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2021年中国市场主体总量增加到1.5亿户,进出口总额刷新39.1万亿纪录,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4.4万亿。”
与此同时,在他看来由于计划体制的残留影响和行政区竞争的现实局限,国内大市场建设没有能跟上对外开放的步伐。数据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出口额以年均18%的速度迅猛增长,然而省际贸易额的年均增长率仅为4.8%。内外贸不平衡问题相对突出。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进博会作为我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连同服贸会、投洽会、消博会等一批新型商贸类展会平台,一方面继续外贸领域的内容、结构、方法和路径创新,另一方面向国内贸易大开拓大发展大繁荣张开了怀抱。
最后张敏强调,会展的价值就在于跨地域交往沟通服务。其主要功能是激励创新创意、构建市场关联、优化资源配置、达成理解信任,核心作用是深化专业分工、促成规模化合作,突出优势是充分竞争、直接沟通及其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自身受规模报酬递增律驱使,引领会展平台从城际、省域、国际走向全球,为人类社会更加深入的分工和更大规模的合作提供可能。
一个以制度型开放和法治公平为特征的规模超大、结构完整、功能强劲、机制灵活、环境优化的中国市场,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从价值链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而且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谋发展会展业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促进外贸领域发展方面,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大意义,这是进博会成功策划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正式宣布“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又明确指出:“今年11月,我们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个大平台,今后要年年办下去。”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而是我们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这都为未来筹办进口博览会指明了方向。
实践证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在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背景下,史无前例的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它是中国政府为世界各国开放市场提供合作机会的一个公共大平台;是新时代引领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它做到集世博会、跨采会、投洽会、专业展、项目展、精品展于一体,形成了一个显性的、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全球贸易大市场;为各国出口商敞开中国市场需求的大门,为各种经贸合作提供直接洽谈的机会。这不但是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便利化的一大贡献,也是满足中国人民对日益增长美好生活追求的一大手笔。
要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如何推出品牌产品,如何创建自身品牌。进口博览会作为一个品牌贸易优进优出的国际大平台、大市场,让中国企业和中国人民在家门口看到了世界最好的品牌产品,迎来了世界品牌产品与中国产品、中国服务的直接对话和直接挑战;这是对实现“品牌中国”目标有力激励与促进。
同时,进口博览会也是一个从起步筹办就具有国家背书性质的会展活动大品牌。按照“创建品牌、维护品牌、提升品牌”的思路进行操作。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真正办成中国会展业的一个样板工程。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新要求。我国会展业要从三个方面推动经贸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商贸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由商品要素开放向规则制度开放转变;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規则体系,强化科技、制度、模式和业态创新;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改善贸易平衡;推动贸易、投资、产业协调发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二是合力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十四五”时期,会展业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形成结构优化、多元发展、区域协调、优势突出的会展业发展新格局,更好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这其中,要进一步提升重点展会水平;稳步推进新兴领域展会发展;优化政府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三是进一步提升会展业开放发展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国会展业要坚持扩大开放,进一步提升“引进来”与“走出去”水平。
会展活动有效推动经贸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新会展服务模式。创新展会服务模式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推动行业加快恢复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在会展数字化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与提升。二是在绿色低碳方面会展业界取得新的共识。三是在促进消费方面会展活动开拓了新领域。
要推进展会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加快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发挥展览业在扩大对外开放、增加社会就业、拉动消费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中国会展业创新发展和展会服务模式创新,必将带来会展业国际合作发展的新领域和新前景。
稳主体会展业是促进整合的专业平台
买方主导的现代市场,是国内外连通的全球化市场。中小微企业的产品服务创新,一无例外面对的都是世界一流的竞争。市场只认竞争,不问身份。本土市场全球化,对中小企业意味着,生存发展的全部命脉系于产品或服务创新一身,即在节约成本基础上实现为市场所公认的世界一流的产品服务创新。
困难在于,面对紧迫的市场需要,中小微企业却不得不以全球化为尺度,以世界一流为标准,以产品服务创新为前提,努力扩大交易范围、提高交易效率。然而受限于中小微企业的规模和成本,一方面做不到交易内部化、消化交易费用,一方面又必须在性价比上满足世界一流。
既然问题无法由中小微企业自身解决,只能求诸外部市场,或者说企业间市场。中小微企业与行业市场世界市场的联系,只能而且必须通过企业间市场机制来实现。会展立足于有组织的现场集聚,以促进交往沟通,为交易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成为企业间市场的最常见平台机制。其基本构成是以主题化时空为核心,以新特专精为看点,以表达展示为手段,以认知互动为内容。
会展根源于专业分工经济和交易成本递增的两难选择,通过全球化集聚满足产品创新和交易成本需求,形成本土企业全球化的最优平台。
时至今日,中小微企业在投入产出过程中,已经很难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孤立、误打误撞,采购、推销满天飞;同时也没有条件像跨国公司如苹果、华为那样,沿着垂直分工方向,围绕复杂产品进行工序化跨国分工,自己动手组织发布會或者经营体验店。
中小企业找创意、找资本、找技术、找材料、找人才、找管理,只能而且必须沿着水平分工的方向,通过会展平台提供的企业间市场,在主题化细分领域内,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实现跨地域同题材产业群集聚,在定向式邀请中穷尽合作的可能,在竞争性展示中比拼特色实力,在多样化选择中实现最佳性价比,在认知性互动中深化理解信任,在多对多直接沟通中走向一对一交易决策。
作为现代市场体系的交往沟通平台,会展通过资源要素的主题化细分、跨地域集聚、竞争性展示、多样化选择、认知性互动和分散式决策,把全球化市场优势转化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内在动力,在市场化平台的充分竞争和直接沟通中,服务于创新产品服务、提升交易效率,有效改善投入产出,化解循环堵点,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会展的价值在于交往沟通服务,突出优势是充分竞争和直接沟通,主要功能是激励创新创意、构建市场关联、优化资源配置、达成理解信任,社会作用体现为促进开放合作、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整合与文化包容。自身受规模报酬递增律驱使,引领会展平台从城际、省域、国际走向全球,为人类社会更加深入的分工和更大规模的合作提供可能。
编后语
布局与共赢
会展是市场信息的聚集地和企业需求的风向标。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潜在威胁,在于拆散市场关系、迫使科技脱钩、破坏发展预期。为了稳定内外贸的发展,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把加大力度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被看作当前会展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此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会展业提出新的要求。在扩大内需,联动发展的新形势下,促进当地产业与会展业一体化发展成为新的共识。作为链接产业与消费的纽带,各类展会项目每年都在全国各地召开大型对接洽谈会,不仅助力当地经济产业业发展,还持续为地方产业搭建外贸新桥梁,拓展全球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