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思维的“天窗”
2022-05-30褚菁
褚菁
一、儿童想象力的意涵
想象正如一扇天窗,儿童正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实现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儿童想象意味着一种巨大的发展潜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与提升,既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部编教材中语文要素贯穿始终的主线之一。
(一)儿童想象是一种整体知觉
从生理上来看,脑科学最新研究表明,头脑中的图像不是仅仅由视觉参与构造,而是由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因此,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对不同感官甚至多重感官刺激的组合触发想象的生成。
(二)儿童想象力是一种学习天赋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想象(imagination)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再现甚至是创造。
(三)儿童想象是学习的关键
从教育学角度而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想象在儿童的生活及学习中拥有关键作用。想象是儿童理解作品内容、感受课文意境的关键,也是当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综上所述,儿童想象力对学习力的支持是相当大的,四年级以上的儿童已经能围绕一个主题,有系统、有条理地进行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天窗”,让儿童在想象思维训练过程中能够自我发现、自主探究、自觉反思。
二、利用支架培养儿童想象力的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把复杂的任务分解,并逐步地给学生提供阶梯,使之能够尽可能地达到最近发展区的上限。
部编版教材所提倡的单元整合教学,正是通过将目标分解,逐步落实,使学生获得成长。四下第一单元主题是“乡村生活”,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或重新发现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情趣。然而乡村生活对农村学生而言太过寻常,对城市学生而言又太过陌生。教师可通过运用范例、问题、导向、图表等多种支架,让学生经历原初想象—探究想象—创造想象的过程,感受阅读和表达的乐趣。
(一)范例支架,对比感知文字奥秘
范例即是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的成果的展示,既能省去冗长的解释,避免含糊不清,又能供学生模仿、参照,有指向地发挥想象力。
要想让学生的想象贴近文本,就得从教材中寻找可供参照的依据,如隐藏在文本中的写法范例,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天窗,不仅是为了理解文字,更是为了让他们感受到文字之美,学会运用文字。
在《天窗》中,“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这段典型文字的写法就是“直接描写+想象”。文末还以作者的感受作为总结,“——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因此这段话的构段方式是“直接描写+想象+感受”。像这种写法的句段,《乡下人家》《三月桃花水》中也俯拾皆是。
要把一段文字作为范例,首先得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這就需要参照物,教师可以出示一段修改过的文字,如“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看到一粒星,一朵云,也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看到一条掠过的黑影”。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发现这种写法的妙处,还能帮助他们总结写法。
有了这样的范例支架,学生的想象就有法可依了,并能通过创作实践,生长出自己的言语智慧。这部分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三步:首先,对比感知。接着,分析范例,总结写法。如找出文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的,并用不同记号标注。可加以提问“那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呢?”,得出结论“直接描写+想象+感受”。最后,迁移运用,提升能力。将总结出的写法教给学生模仿实践,巩固内化。
总而言之,范例支架是通过对比直观呈现出来的,它是体验式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和体悟,并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内化,最终化知为能。
(二)问题支架,主问题搭学习框架
问题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支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对可能遭遇困难的地方进行思考。为避免问题过多造成课堂教学指向不明确,在设计支架问题时应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以帮助学生自愿、自主成长为目的,使课堂变成有张力、有探究价值的师生合作。
在《清平乐·村居》中,教师可提出纲领性的主问题“诗人‘醉在何处”,接着引导学生先自主解读“醉”的含义,有喝醉、沉醉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到诗人可能喝醉了,也可能陶醉在美丽的田园风光里了。
教师可继续追问“诗人陶醉在一幅怎样的景色中”,接着借助诗句中隐藏的信息,学生会发现,“锄豆”“莲蓬”暗示初夏,“茅檐”“低小”则暗示这家人生活的贫穷。抓住这些景物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还原出诗歌描写的环境。
“这样贫困的家庭,老翁、老媪为什么说‘好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有了前文的想象作为铺垫,学生的想象会更加具体、鲜活。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贫”和“好”这一反差进行思考,更能体会出作者不仅仅只是陶醉于田园风光,更陶醉于那种贫且益坚的精神,这与作者辛弃疾本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一致的。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需以“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要素为基核,将之迁移到课文中去,促使学生的思维攀着支架层层深入,最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
(三)图表支架,直观展现思维过程
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能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在对学生要求较高的想象活动中可以借助图表支架,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综合、评价。教学中常见的有课文插图、思维导图、表格、鱼骨图、人物关系图等,图表的使用因文而异。
1.课文插图
部编版教材一大特色就是插图,精美的插图不仅激发了儿童阅读的兴趣,更是激发儿童想象的一架阶梯,它以直观的方式作隐晦的表达,以二维的形式促三维的体验。
在《三月桃花水》中,课文前的导读提示把春水叫作“桃花水”,教师可以出示书下插图,图中的溪水是朦胧的淡粉色,水面上漂浮着几片桃花瓣,左上角还有一支横逸的桃花。看着图片,学生想象出的“桃花水”是漂浮着桃花瓣的水,是被桃花染红的水,是被花香浸润的水,是桃花一样柔软的水……
通过出示图片,给想象一个直观的范例,更贴近儿童的思维,也能丰富他们的表达。用图片作为范例的教学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仔细观察图片,并能用语言描述。接着将图片与文本中难理解的字词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完善意境进行理解。
2.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优点是可以将大篇幅内容进行拆分,找到从属关系,便于理解,适用于篇幅较长、各部分呈并列关系而内容简单的文本。它通过树状分叉将中心词与下属关键词进行连接,能最快地理清作者表达的内容。在《乡下人家》中,由于篇幅较长,要完成课后习题“想象画面,给课文配图”,需要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下图(图1)的方式。对照图表,作者描写了乡下人家哪几个场景,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就一目了然了。
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想象自己眼中的乡村景致,并完成书后练习“描写你眼中的乡村景致”。
图表支架的使用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知识的复杂性和真实性,通过直观的呈现,扫清思维障碍,帮助学生完成阅读策略的建构,获得思维的训练和生长。
(四)向导支架,拓展阅读化一为多
向导支架在生活中是为了保证管线按照一定方向位移,限制其他方向的位移。在教學中,向导支架的作用也同样如此。它就像河床,确保想象在一定的范围、朝一定的方向自由奔流。
拓展导向阅读,就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将同类文本引进来,助学生思维走出去。选择文本时,教师可以从文本特点切入,形式多样。一是类似主题,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一首以“田园”为主题的诗,教师可以将《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新凉》《山居秋暝》等田园诗引进课堂,丰富儿童对同一主题文本的表达积累。二是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天窗》的作者茅盾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开山者,教师可以推荐他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谈月亮》《冬天》,甚至还可以是小说《大鼻子的故事》等,纵向感悟同一作者的写作风格。三是有关作品主人公的其他文本,“主人公”其实未必是人,如《三月桃花水》中,主角就是水,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水的明丽、柔美,可以拓展同样写水的说明文,与散文的写法进行对比。
向导支架注重的是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加以运用,能够多途径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甚至超越知识本身。
“教育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雅斯贝尔斯)支架式教学能够尊重儿童的生命,基于儿童的成长,关注儿童的心灵,沟通起师生之间你退我进、你来我往的涌动。利用四种支架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思考与实践,是为了让儿童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收获能力,在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中找到自己生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