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博:个人生都有自己的IP
2022-05-30刘潇
刘潇
秦博
秦博语气谦和,让人完全感受不到他是近年 来大受欢迎的纪录片导演,“从2016年开 始,一部接着一部,连轴转,没停下来”。 2016年,他与同事一起在医院历时两年 蹲守后,制作了10集纪录片《人间世》第一季,聚焦医 患双方面临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和人性底色,在上海 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后,感动无数观众。在网 络时代,不少人为了提前看到下一集,守在电视机前。 2019年,秦博总导演的《人间世》第二季上线,口碑持 续上涨,“催泪收官”。 2020年,由秦博担任总导演的《人生第一次》上线, 用12集的长度,分别讲述了从出生到离世的12个人生断 面。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豆瓣评分9.2,B站收看次数 达3394.4万次,海内外播放量达4亿次。
2022年,由央视网、上海广播电视台和B站联合出 品的《人生第二次》在多个平台同步上线,刚开播两集, 豆瓣评分就达到了9.5,目前全网播放量已高达6亿次。 这是秦博带领摄制团队从1万多个小时的跟拍影像中提 炼剪辑出的精华,有网友深情地评价 :“看似悲剧,实则 幸运,爱与被爱淋漓尽致。”作为总导演和总撰稿,秦博 “永不掉线”的纪录片制作水准也因此备受观众青睐。
各自艰辛,各自精彩
2020年,秦博4岁的女儿进入幼儿园,《人生第一次》 也在那年播出 :第一次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第一 次上班的残疾人、第一次参军的年轻人……每一个平凡 的“第一次”都充满了人生张力,有泪有笑,展现了普 通中国人追逐希望的乐观精神,让观众共鸣不已。
《人生第一次》开播时,秦博正在武汉马不停蹄地 制作另一档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纪录片《一级 响应》。拍摄中,他既感受到了人生无常,也体味到了人生的顽强,他说:“人生各自艰辛,也各自精彩。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IP。”在一次通话中,听到《人生第一次》 总制片人说起把“人生”系列做成IP的想法,秦博觉得 很兴奋,“我想以‘人生第二次‘人生最后一次这样 的角度切入人生”。
组成《人生第二次》的8集《圆》《缺》《纳》《拒》 《是》《非》《破》《立》从不同的角度讲述精彩而顽强的 人生。第二集《缺》讲述了经历过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 们的“逆袭之路”: 自1996年创立以来,“希望之家”累 计收养了120多个孩子,“老爸”柏剑呕心沥血,教会孩子们不向命运低头,养成逆风长跑的精神。近30年来, 走出“希望之家”的孩子们,有的成了银行行长,有的 成了教师。
从左往右依次为:《人间世》第一季海报、《人生第一次》海报、《人生第二次》海报。
镜头中,柏剑每天凌晨4点半准时叫醒孩子们,不论冬夏,雷打不动地带孩子们晨跑。柏剑对孩子们说:“人說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你们得靠 着自己的腿,跑到罗马。”
在第三集《纳》中,浙江小伙何华杰在2018年遭遇 车祸后高位截瘫,从胸往下的身体都没了知觉,自己从 轮椅上滑落时都无法感知,普通的起床洗漱都成了一座 难以逾越的高山。但在众多瘫痪患者中,何华杰的遭遇 并不算最特殊的,在确定拍摄人选时,是由于何华杰“打 开的状态”让秦博决定跟拍他的生活。而在跟拍过程中, 秦博体味到了他身上比故事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面对逆 境的态度。
“这个小伙子很有感染力,拍着拍着,也让我看开 了不少东西。”跟拍的1年中,何华杰的乐观渐渐征服了 整个摄制组。为了尽早学会生活自理,何华杰在妈妈的 陪伴下参加了成都轮友组织的川藏自驾行。出发当日, 何华杰通过机场安检门时,金属探测仪总是响个不停, 他笑着说 :“那是检测到了我钢铁般的意志。”
川藏线上,何华杰在轮友大哥们的鼓励下,在突然 而来的风雨中靠着两条胳膊第一次将自己的身体搬上轮 椅。秦博回忆 :“当时由于日程延误,我们正好赶上那场 风雨,风雨不仅洗礼了杰哥(何华杰),也洗礼了作为跟 拍者的我们,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一幕人生大戏。”那 一次,平日形影不离的妈妈学会了放手,在一旁看着。 网友心疼地评论 :“妈妈哭了一麻袋眼泪。”这一幕也让 不少观众网友们见识到了真实影像的力度,“这可比电视剧‘燃多了,更动情。”
“希望之家”的“老爸”柏剑,每天凌晨4点半叫醒孩子们,雷打不动地晨跑。
浙江小伙何华杰高位截瘫,爱逗妈妈开心,自称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面对断裂了11年的爱情,即将出狱的毛徽(化名)正在思考如何挽回。
拍摄《人间世》第二季时,在11岁的安仔弥留之际,他的阿姨拿起了录音杆。
比起“第一次”代表的新生,“第二次”代表在废墟 上重建人生,话题沉重了不少,也涉及了更多敏感话题。 在第6集《非》中,服刑人员毛徽(化名)出狱后“强行” 重系与前女友的感情纽带,引起部分网友争议,“纠缠前 女友”,但秦博认为纪录片应该给每个人平等展现的机会。
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人生中许多事情都不是 非黑即白的,要把复杂叙事带到观众面前并被接受,这 在碎片化的短视频时代并非易事,这需要纪录片工作者 时刻秉持极大的耐性,从真实世界中提取精华与精彩, 致广大而尽精微。”
中国人的情感 :怕与爱
秦博的纪录片聚焦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但往往镜 头一开,面对“长枪大炮”的压迫感和侵犯性,许多被 拍摄者都会感到不自在,无法展现自己,“我们中国人面 对镜头不善于表达,很多情感是在内心熬煮的”,这让秦 博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故事点。
为了找到普通人身上的好故事,秦博选择陪伴被拍 摄者,每个项目花上一两年的时间是常事,通过陪伴, 摄制团队也逐渐学会如何用镜头与被拍摄者打交道。“凝 视这些普通的中国人,你会发现人生的力量不在他们的 话语中,而是在行动中。”
从2014年开始,秦博为了拍摄《人间世》,蹲守医 院两年,自认为“社恐”的他每天与形形色色的人近距 离接触。拍摄时,一位年轻人因医治无效不幸去世,离 世前,他签署了器官捐赠同意书。秦博回忆 :“年轻人的 姐姐坐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医院走廊只有她的哭声。 我们的摄像师担心她接受不了镜头,不敢拍。”秦博鼓起勇气走上前,把手放在她的肩上,用真诚的语气说 :“这 个时候再面对摄像机我知道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我跟你 们说一声对不起,但是我们也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事。” 后来,这位姐姐擦去泪水,同意他们拍摄她签下“放弃治疗”的镜头。
秦博向记者感叹:“中国人内心有两种情绪:怕和爱。 在纪录片拍摄中,普通中国人都在表达内心中的怕与爱。 最后,她(他)会用内心爱的部分去战胜怕的部分,在 大风大浪里坚韧地走下去。”
在拍摄《人间世》第二季中,摄制团队跟拍了1年的 孩子安仔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当时摄制团队已回到上 海,安仔的母亲打电话给摄制团队。由于时间紧迫,秦 博从摄制团队抽调了一个分集导演和一个摄像师,从上海飞到广西南宁。两人到达时,正巧赶上11岁的安仔躺 在病床上与母亲做最后的道别。
秦博回忆 :“那个画面太猛了、太虐心了,当时我 担心播不出来,台里领导也很为难。”但摄像师从前方发 来的一张照片却让秦博坚定了播出的决心。照片中,摄 制团队和安仔的亲友围着病床,由于拍摄团队只有两人, 没有录音师,安仔的阿姨拿过录音杆,高举着。
“我看到这张照片时,眼泪一下就出来了,”秦博回 忆,“那张照片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纪录片,一瞬间,‘纪 录二字,就像嵌到我脑子里似的永远去不掉了。纪录片中的被拍摄者不是被动的,他们也在勇敢地记录人生。”
逼近电影质感的纪录片
在《人生第二次》最后一集《立》中,广东惠州女 孩李婷从工厂辞职,学习编程,一心想坐进大都市的写 字楼,当一名敲打键盘的白领。在深圳,当她乘坐地铁5 号线时,车厢里的广播语音用广东话说:“下一站:翻身。” 每次听到,都让她心头一动。
在纪录片拍摄中,秦博总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电影 的质感,立志做出“逼近电影质感的纪录片”。
1983年,秦博出生于河南新乡,父母在石油系统工 作,报考大学时,父母让他选择了理工科。“那时从未离 开过家乡,见识不多,就老老实实遵从了父母意思。”2003 年,秦博考进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 从北京、上海来的室友诧异于他从未看过电影,赶紧给 他下载了一堆经典电影,《罗生门》《人工智能》一下就 把他“看蒙了”。
从此,工业工程专业的秦博迷上了电影。宿舍晚上 12点要拉闸熄灯,为了让他接着看电影,同宿舍的好哥 们偷偷用光盘撬开电闸门,给秦博的电脑供电。“那张光 盘撬开的是我走上纪录片导演之路的大门。”那些看过的 电影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导演梦的种子。多年后,《罗生门》 的大雨开场和多线叙事启发了秦博的拍摄,他在《人生 第二次》第一集《圆》中借鉴了类似的手法。
本科毕业后,秦博为了圆导演梦,考上了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研究生。可研究生毕业后,秦博也没 能立即执导影片,而成了上海广播电视台的一名记者。 他脚踏实地积累影像制作经验。2014年,秦博与上海广 播电视台另两位记者历时4个月,暗访了一家大型食品公 司,该公司为多家知名餐饮企业供货。最终,这部电视 新闻调查节目《食品加工厂的黑洞》引起社会轰动和相 关部门的重视,秦博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中国新闻奖一 等奖、中宣部“十大好记者讲好故事”等荣誉,这次经历, 塑造了他今后成为纪录片导演的韧劲。
2016年,秦博在纪录片领域崭露头角。他从记者的 职业性出发,要求团队深入被拍摄者的生活,不许掺一 点水分。在拍摄《人生第二次》时,为了真正了解服刑 人员的生活、获得他们的信任,摄制组带着拍摄设备住 进监狱,与服刑人员同吃同住。秦博笑着说 :“狱警对我 们进行统一管理,到夜里会把我们锁进监舍。与其他犯 人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不用起那么早。”
这些年,除了拍摄,秦博越来越重视写作,“好的导 演需要学会用写作来提炼故事”,他纪录片中的旁白被观 众赞誉“金句频出”。在《人生第二次》的制作中,除了 总导演,秦博还有一个身份是总撰稿,“总撰稿的职责是 从拍回来的大量素材中提取故事,在不虚构的基础上创 作纪录片剧本”。
为了实现“沉浸式写作”,秦博在上海电视台旁租了 一间小屋,制作哪集就和哪集的导演“闭关”1个月,埋 头看片、写剧本。有时候,思路实在走不下去了,他便 戴着耳机散步,像作家那样找灵感,一个小时的散步和 听音乐能够让他逐渐安静下来,然后回去再沉浸下来写, 他对记者说 :“写出好的剧本后,人真的会很爽。因为生 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故事,都被固定了下来。”
除了纪录片拍摄,秦博也有了新的计划,他打算从 短片做起,尝试电影创作。多年来,把镜头深入到普通 人的生活中,让秦博在现实领域积累了不少選题、经验 以及更多的遗憾。“当纪录片拍摄进入普通人生活时,有 些人会拒绝,有些人会在拍摄到一半时叫停,但那些都 是非常感人的好故事,我想以电影的方式把它讲完。”
秦博
1983年出生于河南新乡。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秦博工作室”负责人。2016年,他因执导《人间世》第一季,荣获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他执导的“人生”系列《人生第一次》《人生第二次》在B站上观看次数均超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