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上的“品重柱石”
2022-05-30尹洁
尹洁
王王荷波纪念馆已经落成整整十年了。来到这里参观的人,都对进馆后看到的那面主题墙印象深刻——墙体由一块块柱石叠层累加,犹如纪念碑的石基一般厚重。
这个设计是有寓意的。1922年,工友们赠给王荷波一块匾,上面写着“品重柱石”4个大字,称赞他品德高尚,是一位能担当重任的人。百年后的今天,王荷波纪念馆已经成为江苏省廉政教育基地,许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这是因为,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产生了党的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而王荷波当选为首任主席。
津浦沿线有位“王大哥”
王荷波出生在福建,牺牲在北京,纪念馆却建在南京,因为他是在南京浦口踏上革命道路的。在王荷波纪念馆内,200幅照片、40件实物,辅以微电影、数字沙盘、电子触摸屏等科技手段,集中展示了他的革命生涯。
上世纪初,位于长江北岸的浦口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当时长江上没有大桥,往来只能靠轮渡,许多旅客在这里中转,于是浦口附近的浦镇逐渐发展成一个人口稠密的城镇。1916年夏天,王荷波来到这里,在浦镇机厂当了一名钳工。浦镇机厂名义上是由中英合资建立的机车修理厂,实际上控制权和经营权都在英国人手中。
当时王荷波已近35岁,经历了多年的漂泊生活,深切体会到旧时代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老百姓的欺压和剥削。他在工厂里从不巴结工头,对待工友则慷慨无私、非常和善,被工友们尊称为“王大哥”。
浦镇机厂厂部。1919年,王荷波组织示威游行时从这里出发。
五四运动爆发后,北京的学生纷纷南下,到上海、南京等地发动爱国运动。王荷波接触到新青年、新思想,阅读了大量进步刊物。当北洋政府逮捕进步学生的消息传到南京后,王荷波带领工人在浦镇举行了示威游行,愤慨地喊出:“耻辱不能忍,亡国奴的日子不能过!”
1920年5月,浦镇机厂的英籍厂长以“防止磨洋工”为名,强令拆除了厂区内的厕所,不让工人在上班时间解决生理需要,结果激起了工人们的强烈反抗。王荷波作为工人代表,向厂方提出取消所有罚款制度、重建厕所、加薪一成、赔礼道歉等条件,在厂方未答复前,全厂罢工。几天后,罢工取得了胜利,英国人被迫答应了所有的复工条件。
1921年3月,浦镇机厂工会成立,王荷波被选为会长。这一年冬天,北京共产党小组成员、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负责人罗章龙从徐州来到浦镇,准备开展革命工作,不料被军阀逮捕。危难之际,王荷波挺身而出,带领工人前去营救。
据罗章龙晚年回忆:“荷波率众救我于围困之中,这样我就结识了荷波。他留我住在他家中,得以日夜促膝恳谈。他热情豪爽,敢作敢为,非常赞同劳动组合书记部事业,很快我们就成为事业上的挚友。就在这年,他率众加入了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他本人也由我介绍,在北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津浦铁路工会中第一位工人党员。”
王荷波常说:“一个人有什么本事?大伙团结力量大。全国工人都团结起来,就能推倒压在我们头上的大山。”入党后,他组织成立了中共浦口党小组,每到晚上就组织工人活动,深夜回到家里还坚持读书看报。
工友送给王荷波的“品重柱石”木匾。
左图:中共五大开幕时的会场旧址。右图: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内展出的《组织问题议决案》(复制件)。
作为工会领导,王荷波办事公正,公私分明。他经手的账目清清楚楚,从不乱花一文钱,因此深得工人信赖。王荷波40岁生日时,工友们就联合赠送了这块“品重柱石”匾,还敲锣打鼓地在浦镇展示一圈。
“二七”大罢工期间,王荷波积极组织津浦铁路沿线工人罢工,声援京汉铁路工人。他曾手执红旗,率领几百名工人站在铁轨中间,挡住军阀列车的去路。当列车开过来的时候,王荷波毫无惧色,带领工人们卧倒在铁轨上,最终逼停了列车。
这次罢工让反动军阀对王荷波咬牙切齿,暗中策划对他下毒手。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王荷波喬装成水兵离开浦口,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政治纪律”首次写入中共文献
1923年,王荷波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9月,他又被补选为中央局委员。1925年,王荷波当选为中华铁路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当时革命形势正处于危急关头。
在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里,陈列着在五大上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复制件(原件藏于中央档案馆)。在这份文件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政治纪律”的概念。武汉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钱孟聪对《环球人物》记者介绍,五大召开之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刚刚发生半个月,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如何从危难中挽救革命。
“当时,党在内受到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在外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威胁,可谓内外交困。一些共产党员经受不住敌人的利益诱惑或严刑拷打,走上了腐化堕落、投敌叛变的道路。因此,《组织问题议决案》特别强调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性,这是中共五大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之一。”钱孟聪说。
《组织问题议决案》指出:“党内纪律非常重要,但宜重视政治纪律,不应将党的纪律在日常生活中机械地应用。”这是“政治纪律”一词首次被写入中共文献。
四大时,中共党员共有994人,五大时已近5.8万人。大革命失败后,一些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陷入混乱,党内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消极情绪。因此,中共五大党章完善了四大党章关于入党条件、候补期、自愿出党等纪律要求,还增加了“服从党的决议”(强调政治纪律)、“参加在党的一定组织中工作”(强调组织纪律)、“缴纳党费”(强调财经纪律)这三项具体要求。
中共五大另一项重要成就,是决定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中纪委前身),开创了中国共产党设立党内监督机构的先河。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由7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组成。有着“品重柱石”人格和坚定信念的王荷波当选为主席。
“这10位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当选时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他们无一人变节叛变,其中8人为党牺牲、1人失踪,只有1人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钱孟聪说。
牺牲的8位委员中,有4人牺牲于1928年至1935年,另外4人牺牲于五大召开的同年,其中就包括王荷波。
“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王荷波的德才一直备受党内称赞。参加完中共三大后,他来到上海,执行两项任务:一是物色、租借中共中央局办公用房,为中共中央机关迁回上海做准备;二是以党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参与上海地区的领导工作。
经过考察,王荷波建议党中央将中央局机关设在上海闸北香山路(今象山路)、中兴路交叉处的三曾里。中央批准后,他以私人名义办理了租房手续。1923年7月,中共中央局机关迁回上海。
这段时期,他同陈独秀等中共领导人一起在三曾里工作。据当时在党中央机关工作的沈雁冰回忆:“王荷波同志身材高大,说话有煽动力。那时,中央局由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王荷波五人组成,王荷波是唯一的工人党员,可见他的德才是很出众的。”
1924年6月,王荷波赴苏联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时他化名彼得洛夫,同李大钊分别作了中国工人运动和民族革命问题的报告。会后,他和其他代表还参观了工厂、学校、托儿所和孤儿院。
1923年6月,中共三大代表在广州合影。二排右三为王荷波。
这次苏联之行让王荷波十分难忘,每次回忆起来就兴奋不已。他曾对妻子说:“你等着吧,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国家也要像苏联那样,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王荷波深入一线指挥作战。但由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工人运动陷入低潮。8月7日,他以中央监委的身份参加了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其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给处于思想混乱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在八七会议上,王荷波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随后便组织发动了河北玉田农民武装暴动。这是中共在北方領导的第一次农民武装暴动,虽然在敌人的强大武装围剿下失败了,但对冀东地区之后开展的革命斗争有重要作用。
10月18日,为筹建北京市总工会,王荷波到北京法政大学参加活动,被反动警察逮捕。之后由于叛徒告密,王荷波身份暴露,被奉系军阀关进监狱,受尽酷刑,但他没有泄露任何机密。
11月11日深夜,王荷波等革命同志在北京安定门外被敌人秘密杀害。他留下的唯一遗嘱是,请求党组织教育好他的子女,“绝不能走与我相反的道路”。
王荷波(1882年—1927年)
原名王灼华,福建福州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运动先驱,中共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首任主席。1927年因叛徒出卖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