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成因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2022-05-30连小妮刘学良
连小妮 刘学良
摘 要:在隔代教育中,祖辈的耐心和爱心能够对幼儿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处理事情的能力,他们将宽容平等、从容大度等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结合起来,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得失心态和是非观念。同时,祖辈在孩子与父母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但隔代教育也存在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诸多问题。文章提出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隔代教育;成因;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
作者简介:连小妮(1988—),女,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龙港实验幼儿园。
刘学良(1988—),男,山东省威海市普陀路小学。
受到生活、工作压力或者是个人婚姻关系等因素影响,很多家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全部依赖家中的老人,这种由祖辈代替父母对孙辈的隔代抚养和教育被称为隔代教育[1]。目前,在我国,隔代教育是子女教育的主流方式之一,且其占比还在不断扩大。有关研究表明,城市规模越大,经济越繁荣,隔代教育的比例就越高;儿童年龄越小,隔代教育的参与时间就越长。本课题通过找出隔代教育在中国存在的客观原因并探究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解决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这一问题,从而引导两代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和教育观,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改进其不足,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一、隔代教育普遍存在的原因
其一,中国人极为重视伦理血缘关系,隔代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其二,很多老人退休后时间宽裕且身体状况良好,有照顾孙辈的能力,且有的老人不愿意天天闲在家里无事可做,希望能通过抚养孙辈体现自身的家庭价值。其三,有相当一部分年轻家长或是为了实现社会价值,或是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往往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导致自身的家庭功能弱化,没有时间单独抚养子女,这也使得隔代教育成为我国子女教育的主流方式之一。
二、隔代教育的主要观念与类型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等方面内容[2]。以下主要从隔代教育的观念及意愿两个方面分析隔代教育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一)隔代教育的观念
抚养观念不同,选择的教育方式自然也不同,由此得到的教育效果也各不相同。隔代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观念。
一是部分祖辈只关注幼儿的身体成长,认为有吃有穿就能健康成长,而忽略了儿童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正确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社会交际等技能。这一观念误区在乡村中更为突出。
二是部分祖辈盲目自信,相信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能够完全满足抚养、教育幼儿的需要。有的祖辈习惯以老经验解决现代社会幼儿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使很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容易使幼儿教育偏离正确轨道。
三是部分祖辈在抚育幼儿时愿意继续学习,不断实践,从而掌握一些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式,并且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灵活运用,再不断总结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改进不足。但由于老年人的年龄特征,部分祖辈受到精力不足、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减弱等因素影响,在学习育儿知识时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求。
(二)隔代教育的意愿
养育的意愿反映的是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态度,祖辈的育儿知识接受程度和育儿情感投入决定隔代教育的质量。积极或消极的态度都会对隔代教育中祖孙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亲密程度造成影响,由此会促进或阻碍幼儿社会性行为习惯的养成。隔代教育中祖辈的意愿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被迫无奈型
这一类型的祖辈并不是主动做出抚养孙辈的选择,而是迫于孩子没人管等生活现状才答应抚养。由于是被动接受,因此他们很少主动关注幼儿教育的科学性,难以正确认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这可能会让幼儿感到缺少关爱,也可能出现溺爱的现象,容易对幼儿良好性格、习惯的养成以及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
2.有闲互助型
这一类型的祖輩一般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知识面广,对社会认知能力强,有乐观的心态,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出于自觉、自愿的照顾,他们对孙辈往往有更强的热情和耐心。如果祖辈、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够经常沟通,在幼儿教育方面形成共识,一起发力,一定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
3.主动包揽型
这一类型的祖辈承担抚养孙辈的大部分或全部责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但由于年龄差距大,祖辈与孙辈之间会有一定的时代、世代差距。同时,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容易受到阻碍,甚至会使幼儿养成孤僻的性格。
三、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隔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隔代抚养人具有豁达乐观的心态、健康的身体、敏锐的思考能力、较高的文化素养,会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理性的隔代教育能给孙辈带来感情上的满足,还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3]。
1.爱心和耐心让幼儿阳光成长
部分祖辈的闲暇时间比较多,没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负担,所以有充沛的精力来陪伴孙辈。他们会耐心与幼儿聊天、沟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孩子的需求,将更多的热情和爱心放在幼儿身上。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下,幼儿会体现出对事情有足够的耐心、对生活有更多的热情、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充满爱心等特点,并形成热情大方、友爱善良的性格。
2.生活经历和感悟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形成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都会在生活中慢慢影响幼儿的性格发展。他们能够把宽容平等、艰苦朴素、爱国爱党等中华优秀传统与现代的科学教育观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豁达平和的性格。
3.做好沟通桥梁,促进亲子关系融洽
部分父母对幼儿过于严格,只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幼儿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灵安慰和社会性指导,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更可能导致幼儿与父母之间情感淡薄。而祖辈及时与幼儿父母进行良好沟通,能够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可以帮助幼儿父母解决一部分育儿问题,有效促进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二)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
1.重感情轻理智,阻碍了幼儿独立性格的养成
相当一部分祖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味注重亲情培养,对孙辈溺爱,在幼儿犯错时不及时纠正,还会满足幼儿很多不合理的要求,放任幼儿的各种不良行为,对幼儿的事情全部包办。幼儿被祖辈当作温室花朵悉心照顾,容易形成刁蛮任性的性格,而祖辈在生活中缺乏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也容易让幼儿处理事务时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照顾他人,不会与伙伴相处。
2.容易忽略幼儿品质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受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限制,部分祖辈容易忽视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成长阶段没有足够的认识。0—6岁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只有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才能逐渐体验社交生活。但一些老年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与孩子交流少,在这种环境下,儿童缺乏沟通平台。语言刺激不足,很容易导致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理解能力差,这将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
另外,部分祖辈对幼儿过度保护,对幼儿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行为无法进行有效指导,甚至限制幼儿参加户外活动和与他人的互动,导致幼儿不能正常沟通,甚至会使其形成孤僻的性格。
3.隔代教育容易造成亲子隔阂
童年是儿童与父母建立关系的最佳时间。由祖辈长时间抚养的幼儿,从心理上与祖父母更为亲近,而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往往容易疏远,在看到其他伙伴有父母陪伴时,更容易误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导致自身缺乏安全感,形成自卑心理[4]。此外,部分祖辈对幼儿习惯性迁就与溺爱,当幼儿父母对幼儿的缺点进行批评指正时,部分幼儿会认为是父母不喜欢自己才故意挑毛病,因此对父母产生敌视心理,这也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
四、提高隔代教育水平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幼儿教师需要深入了解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势利导。同时,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也需要共同努力,扬长避短,有效发挥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从家庭角度提高隔代教育水平
第一,父母要提高认识,关注幼儿教育。家长若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幼儿沟通,可能会导致幼儿在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时出现问题,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所以家长需要提高陪伴意识,尽可能多与幼儿相处,可以在节假日带上幼儿与长辈到户外露 营,参加各种亲子活动。这样不但能够加强沟通,帮助幼儿学会表达情感,还能更好地掌握幼儿的成长过程,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第二,要加强对幼儿实践能力的锻炼。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源于生活和人际交往。家长在生活中要多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当他们做得好时,家长应该提出表扬;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家长应给予一定帮助,并多加鼓励。这些行为都会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动力。第三,家长要以身作则。幼儿的成长源于模仿,家长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第四,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心态。隔代教育中的幼儿在面对陌生人时可能会出现胆怯的心理,而由于部分祖辈的百依百顺,幼儿也可能出现任性、为所欲为的状况。所以,家长在隔代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心理教育问题,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心态,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等引导幼儿学会表达、交流,帮助幼儿在交往中建立自信心[5]。
(二)发挥学校专业特性,关注隔代教育幼儿的成长
一方面,学校要有重视隔代教育幼儿成长的意识,教师对隔代抚养的幼儿需要倾注关注和爱心,在教学和生活中多关注幼儿社会化行为的表现,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开展推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可通过多样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一是完善我国隔代监护法规。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隔代监护缺乏有效的约束,因此需要通过修改和制定新的管理规定,明确隔代监护双方的权利义务,提升两代监护人对隔代教育科学育儿的重视程度。二是社区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构建立体网络管理机制。社区可对隔代教育的家庭进行登记,在这些家庭遇到问题时给予一定帮助;邀请教育专家开办隔代教育的培训班,针对隔代教育家庭提出的问题给予专业指导。三是老年大学开设关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课程。老年大学可以征求老年学员的意见,针对老年人育儿常见问题,开设隔代教育相关课程或相关讲座,帮助老年人解决隔代教育中的难题。四是加强舆论宣传,倡导新的隔代教育观念。舆论的社会引导作用一直不容忽视,通过媒体的舆论宣传,可以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隔代教育问题。
由于祖辈受到传统观念、文化水平、沟通能力等因素影响,因此其对幼儿的成长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正确引导老年人学习科学育儿观,同时各主体形成合力,让幼儿在隔代教育中获得正确的引导,促进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李石华.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曹中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崔龙超.隔代教育与幼儿社会性发展[J].新课程(小学),2013(10):177.
刘淑萍,王建军.隔代教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響浅析[J].文教资料,2008(10):149-150.
陈璐,张跃飞,陈传锋.幼儿隔代教养的利与弊:对祖辈、父辈和孙辈的影响研究概述[J].幼儿教育,2014(12):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