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契约
2022-05-30陈冬芳
陈冬芳
新学期,在夏天里刚送走一批初三毕业生的我又一次留在了初三,在秋天里接手了一批新的准毕业生。
面对新班级里48张陌生的面孔和48份分数迥异的成绩,再看看之前几次班级的考试情况,一时间,要想彻底地摸清学情并不容易。听班主任老师说,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就是先前的课堂行为习惯相对散漫,加之课下重视度又不够,所以成绩相对要弱一点儿。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需要听听每个孩子内心的想法。可是怎么才能尽快地走进他们的内心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开学的第一堂语文课上,刚进教室,同学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了我这位新老师。看得出来,他们的灼灼目光中还有着浓浓的好奇。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并表达了在初三这年会和同学们齐头并进、备战中考的决心。
又是一阵掌声。
看得出来,这个班级的孩子很有礼貌、很热情。
与以往见面课漫谈式的聊天不同,我选择了以一堂书信课开启新的初三语文教学之旅。我建议同学们写一封信,向老师介绍介绍现在的自己,也让老师认识认识大家,题目可以自拟,内容也不限,就像是给一位远方的老友写信那般,语言自然真实点儿最好,字数视个人情况而定。
整堂课,教室里都是“沙沙”的书写声,教室外,9月青岛的初秋,偶有蝉鸣。
课下,我拿着一沓信纸回到办公室,摊开来看,满纸密密麻麻的字迹。我一份一份地读着,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了解我的新徒弟们。
信的形式不一而论。从内容上看,中规中矩的偏多;从字数上看,话痨款和沉默款也各占一半。忽然间,一份皱皱巴巴的信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话语也没有几行,都是一些简单的介绍,像是一份刻板的简历。落笔的名字写得很潦草,依稀只能辨认得出姓氏来:张。
我寻着花名册,对照了班里9个张姓同学的姓名,猜出了这个孩子。看着这份特别的信,我不清楚孩子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了它,我打算先把它放一放,缓几天再评价。
第二堂语文课上,我及时地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书写态度,又挑出比较典型的几篇范文作了赏析,表扬大家。看得出来,孩子们还是很喜欢好听的话,整堂课都听得很认真,就连那些多次考试挂彩的同学也在认真地记笔记。接连几天同样如此,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不少,令人开心。
我的教学讲求充分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提高效率,争取在学校能搞定的作业就不拖延到家。于是,每周放学前最后一节语文课,我会留下特定的小任务,让大家自主学习,在校完成,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的要义。
当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时,我会巡视班级的学习情况,以便随时解答个别同学的疑惑。那次,像往常一样,我在班里巡视,大家看起来都在齐刷刷地答题,当我走到一处座位旁时,我看到小A正在把一张纸条传给同桌。我轻拍她的肩膀,示意她跟我来。她怔了怔,拿着纸条走出教室。纸条上,她书写着不想学习的情绪,那字迹分外眼熟。她面色羞愧,低下头来,沉默不语。我轻轻地对她说:“今天的事儿我们谁都不说,当没发生过。合适的时间要做合适的事情,回教室去吧,老师相信你会作出正确的选择。”她有些震惊,又有几分惊喜,点点头,悄悄地回到座位。
第二天,一摞语文作业本里掉出了一张彩色的卡片,上面是熟悉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5个大字:老师谢谢您!那个姓名,有些潦草,又有些眼熟。
转眼间,新学期已经过去3个多月,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高了不少,其中小A的成绩也比之前有了进步。更令人欣喜的是,小A经常拉着同桌一起找我背古诗,而且,一些没学过的篇目她俩也背了不少。我鼓励她们好好学,起初,两个小女孩总是笑笑不说话,渐渐熟悉起来后,小A主动和我说了一些事情。
她的成绩一直處于班级中游,初二因为家庭变故,成绩下滑了不少,眼看着初三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她想破罐子破摔,选择放弃。那次被我抓着传纸条,她本以为我会批评她一通,没想到我却轻描淡写地处理了这件事。
那一天起,她决定重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她想选择新的人生。
看着眼前小A澄澈的眼神,我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加油!”
她腼腆地笑笑说:“老师,我一定会兑现这份信任契约的。”
小A走后,我回顾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生活,感慨颇多。以前有学生犯错,一味地批评似乎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而当我尝试用一些温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时,问题却迎刃而解。
亲其师,信其道。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可以少一些严厉的批评,多一些温柔的鼓励,和更多的孩子建立起信任契约呢?我想,小A并不是个例,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小A,在以后的师生事情处理中多建立几份不同的信任契约,是不是会更好呢?
(青岛市第三十九中学市北分校)
实习编辑/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