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分层,有的放矢
2022-05-30李代先
【摘要】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与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合理开展分层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既能兼顾全体学生,又能关注个别学生。文章对什么是分层教学以及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数学;实施方法
作者简介:李代先(1971—),女,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东环小学。
不同的学生在智力、性格、爱好、特长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实施分层教学就是因材施教—要做到关心与关注每一位学生,制订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计划,使本班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什么是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作小组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针对性教学,并定期对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学生因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不同,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1]。教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同时,教师应将素质教育与分层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私人定制”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合理因材施教,使全班学生共同成长。
例如,在“立体图形”的知识检测中,学生A和学生B成绩均不理想,于是来办公室向老师请教原因。老师在对学生A进行失分指导时,了解到该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而老师为该生补习立体空间方面的知识,重点帮助该生分析其不善于进行立体空间想象的原因。在后续教学立体空间知识的课堂上,老师也要注意提问学生A以帮助其联系生活实际,形成立体空间思维。而对于立体空间想象能力较好的学生B,老师首先引导其自行找出测验题目中的失分原因,学生B意识到是自己审题不准、未完全掌握知识点、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够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B对自己现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一分析,让学生B说出自己的听课状态、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后复习的认真程度等,并引导学生B改正不良学习习惯。此外,学生B学不好立体图形的原因还有未做到将空间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时,教师对于学生A的联系生活实际的指导方式也适用于学生B。在了解A、B两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教师分别给出不同的建议。在帮助两位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与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教师都引导他们将空间立体图形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点。这就是分层教学的体现,教师既要分别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指导意见,同时也要发现他们身上的共同问题,并给出合适的改进建议,从而促进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怎么样进行分层教学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分层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往往不按难易程度编排。因此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前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分层。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层的过程中,教师可在明确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教材上展示的知识点分为容易知识点、基础知识点、困难知识点三种类型[2]。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再开展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解“平面中长方形的面积”的内容时,要明确列出该内容中不同层次的知识点的学习要求。比如,简单知识点只需要让学生理解平面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即在题目中找到长方形的長与宽并将二者相乘。基础知识点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所给出的长方形周长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即根据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推导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从而进行面积的计算。而困难知识点则需要学生将长方形的面积求解方法与实际生活联系,如思考一段固定长度的绳子怎样围出最大面积的长方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老师将教材内容分层,不仅要让全体学生都理解并学会应用简单的知识点,也要让学生了解知识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种对教材内容进行分层的教学设计,既能完成每个阶段中的教学目标,又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各个方面情况的了解,在课堂上灵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同时,要及时对每一个教学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加减法”时,教师可设置三个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低起点”“小挑战”“重巩固”。在“低起点”阶段,老师教会学生加减乘除的相关符号,引导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加大对四则运算基础知识的练习力度。在这个过程中,做到让每一名学生“听明白、能跟上、愿意学”。在“小挑战”阶段,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引进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应用四则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重巩固”阶段,老师要注重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强调复习的重要意义,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保证全员成绩稳步上升。老师对课堂设置不同的阶段目标,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我要学”转变成“我会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不同于只注重大部分学生的传统课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在考虑全体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的前提下,将整个大的教学目标划分成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在不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有计划地规划课堂教学时间、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令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均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对课堂测验进行分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合理地分层设计当堂小测验。比如把当堂小测试的题目分成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安排只掌握了当堂一些重点知识,基础不够牢固的学生做第一类题目;安排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但在应用方面较为欠缺的学生做第二类题目;安排能够熟练运用当堂知识点的学生做第三类题目。这三类题目虽然难度不同,但分值一样,教师可以直接通过测验的成绩了解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种分类测试方式,能够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既调动了后进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优等生,使全班学生均在测验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时,教师把考查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的题目作为第一类题目;把考查学生熟悉运用平行线相关知识的能力的题目作为第二类题目;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平行线性质的推理过程以及能够举一反三的题目作为第三类题目。教师对当堂测验题目进行分层,有利于培养后进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中等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优等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测验与练习中得到发展与进步。
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应该选择合适的当堂测验题目并将其分类,使之呈现不同的难易梯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测验中均能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
(四)对家庭作业进行分层
家庭作业对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抽象性与应用性极强,学生在学好当堂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要在课后对当日所学进行适当的巩固。因此,教师要设计具有梯度的家庭分层作业,帮助学生课后巩固知识。教师既要设置基础知识题,也要设置启发、创新的习题,让后进生、中等生与优等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题[3]。学生在完成家庭分层作业后,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学习知识,并学会将其迁移运用到生活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完“小数与分数”这方面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将家庭作业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认识小数与分数的相关习题;第二类是将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能顺利将分数转化成小数,再将小数转化成分数的相关习题;第三类题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小数与分数的基础知识,还要能在生活中利用小数与分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在兼顾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同时,也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此种形式的家庭作业使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既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作业,感受学习的喜悦,又可以让水平较高的学生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得到更大的突破。
家庭作业是让学生巩固当日所学知识,更加理解教材内容的重要手段。分层家庭作业可以给不同的学生带来基础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不同方面的提高,因而教师设计分层家庭作业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不同因素,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组。a组学生是学习数学较为困难的一类学生,不能独立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b组学生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态度较为认真,但是还是有很多难题不会做;c组学生是成绩较优异、学习方法正确、学习态度极其认真的一类学生,不仅能独立迅速地完成当堂作业,还会主动帮助a、b两组学生答疑解惑。要注意,这三个组的成员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各个组之间的学生会有流动性。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学生互评与自评活动,让学生重新选择,教师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进行调整。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进行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首先选出a、b、c三组学生的小组长。然后,为体现公平与民主,教师可以让小组长先行选择几名学生。但是在组长选择人员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出人数的限制,比如要求每一名小组长只能选择三名组员,其余的组员由教师按照某一次考试成绩进行平均分配,保证每个小组里的成员综合实力相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a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帮助该组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让b组学生回答难度中等的问题,帮助该组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引导该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c组学生回答难度较高的问题,要求该组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道题目并验证自己的算法是否正确。
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随着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及时对这三组学生进行调整,但是在分组的过程中,不能向学生透露分组的原则,以免有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结语
分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注意,这里的分层不是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分层,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循序渐进地缩小学生间的差距,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虽然分层教学的整体实施目前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阶段,开展分层教学要求老师们在认识到分层教学意义的前提下,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课堂测验、家庭作业、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学习,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纪桂玉.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对策[J].数理化解題研究,2016(20):62.
[2]朱保合.基于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0):109.
[3]刘佳.基于分层教学法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