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品特装:上市前购置不明房产关联方交易信息打架
2022-05-30杨阳
杨阳
北京晶品特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品特装)是一家主营光电侦察设备和军用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多个型号系列的无人机光电吊舱、手持光电侦察设备、单兵夜视镜、手持穿墙雷达、排爆机器人、多用途机器人、便携式侦察机器人等。
晶品特装此前于6月13日IPO上会并获通过,目前已递交注册申请,准备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此次IPO拟募集资金63,045.50万元,其中40,000万元拟用于特种机器人南通产业基地(一期)建设项目、13,045.50万元拟用于研发中心提升项目、10,000万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尽管晶品特装近年营收业绩增长迅速,但是资产负债率较高,资金周转压力较大,然而在临近上市前夕,公司却投资购置了不明用途房产,同时还发生大额股份支付费用调整,大幅拉低了净利润。此外,公司在关联方交易、研发费用等多个方面也存在不少值得质疑之处。
购置不明用途房产,股份支付影响业绩
招股书信息显示,报告期内,晶品特装的资产负债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流动速动比率、应收及存货周转率低于行业均值,显示出资金周转存在一定压力。
从现金流量上来看,公司的经营现金流近年来持续为负值,直到2021年才从负转正;投资现金流也持续为负。在此情况下,现金流整体却始终处于净增加状态,主要是依靠进行了多轮增资筹集到的股东出资款进行维持。这或许表明公司自身盈利能力不足,需要持续依赖外部投资维持经营。
另一方面,2021年晶品特装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出明显大幅增加。招股书解释称,报告期内投资活动现金流出主要是购买理财产品、支付特种机器人南通产业基地(一期)土地使用权及工程建设款支付的现金。
同时,报告期内重大资本性支出中显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除了报告期内公司特种机器人南通产业基地(一期)建设项目购置土地使用权之外,还包括新建房屋建筑物和购买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创新路15号的土地及房屋建筑物预付的土地出让金等。
图一:投资活动现金流情况(单位:万元)
該情况同样可以在非流动资产状况中得到印证。招股书显示,2021年末公司非流动资产余额较2020年末大幅增加,主要是因为2021年12月公司购买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创新路15号的土地及房屋建筑物,预付办公楼购置款1,440.00万元。
图二:其他非流动资产情况(单位:万元)
2021年12月,公司与北京兴昌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实物资产交易合同》,标的为北京昌平区创新路15号1幢1层、2号楼1-2层、3号楼1-5层房产及土地,转让价款4,800.00万元人民币,使用权面积7,519.99平方米,建筑面积4,729.85平方米。
关于2021年底购入的这片土地及“办公楼”究竟是用作何种用途,晶品特装并没有做出任何明确说明,也并未提及后续相关计划。令人疑惑的是,根据晶品特装的募投项目介绍,除南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之外,另一个研发中心提升项目计划利用原有场地,而公司主体正在使用的两处租赁房产也均在近期进行了续签,那么又为何急需另行购置办公楼呢?
图三:重大合同情况
此外,在2017年至2019年度,晶品特装发生股份支付费用共计5.15亿元。其中由于对公司员工的股权激励从授予时一次性确认变更为按服务期进行分摊,2019年末加速行权,在对财务报告进行更正后,2019年度净利润减少了约1.4亿元。在经营资金持续紧张的情况下依然进行大额股份支付及购置房地产,或许存在趁上市之前抽空公司资金及利润的嫌疑。
关联方交易前后矛盾,研发费用存疑
记者发现,晶品特装的招股书中,关于关联方交易的记载似乎出现了前后矛盾。
根据招股书中的关联方交易信息,公司与关联方四度空间之间仅2019年存在29.20万元的采购交易。然而,在关联方应收应付款项中,却能看到四度空间于2021年仍对公司有132.74万元预付款项。与四度空间之间预付款的数据并未体现在关联交易之中,公司招股书的信息披露显然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纰漏。
图四:关联方交易信息(单位:万元)
图五:关联方应收应付款项(单位:万元)
记者还注意到,晶品特装2019年及2020年税务加计扣除金额和研发费用金额差异较大,公司给出的原因包括认为手续繁琐、存在泄密风险及对所得税影响不大而主动放弃部分项目的加计扣除,部分技术合同未履行相关登记手续等。2019~2021年造成的差异金额分别为1150.98万元、2527.55万元、180.82万元,而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2.10%、15.53%、5.27%,明显同步出现大幅下降。
公司由于主观原因放弃申报加计扣除,造成税务加计扣除口径和会计口径的研发费用金额差异较大,或存在变相提高研发费用率的情况。未安规定登记技术合同,也有可能带来潜在的法律纠纷风险。
此外,公司与包括四度空间在内的关联方及非关联方之间均长期存在资金拆借,同时还存在实控人借用他人账户代垫费用的情况。这也表明公司内控制度和意识较为薄弱,在公司治理上的随意性较大,或存在较高的潜在内部治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