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型纯电汽车的造型设计趋势研究

2022-05-30王永刚

艺术科技 2022年15期

摘要:在汽车消费需求转入个性化、多元化的阶段,用户群体的年轻化需要车企以较快的设计迭代速度、经济的用车成本解决中短途代步通勤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微型纯电汽车内外饰设计趋向,探讨电动化背景下微型汽车设计理念与未来应用场景。

关键词:汽车造型设计;微型汽车;纯电汽车

中图分类号:U46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03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汽车代表汽车工业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行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汽车电动化时代的到来,自主品牌迎来了迈向电动化进程中的最佳历史契机。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领域突飞猛进,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产品出口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

1 微型车发展概述

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自主品牌市场占用率为48.8%,微型车占有率为11.5%,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增长超过110%。汽车电动化趋势愈发明显,而国内微型车细分市场已率先迎来全面电动化时期。

1.1 早期微型车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尝试研发微型汽车,并小批量生产。第二个五年计划伊始,汽车产业被列入国家工业发展的重点,北京和上海开始着手微型车的研发设计工作。1958年4月制造出电力驱动的奔腾牌微型电动车,该车因用于试验而没有投产。1958年10月,上海市微型汽车制造厂成立,试制生产飞跃牌、海燕牌等多种微型汽车,其中海燕牌SW710型微型轿车被誉为“中国微型车的鼻祖”。海燕牌轿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轿车生产多元化的开始,但是它也像当时很多轿车一样,停留在试验阶段,没有大批量生产[1]。

20世纪80年代,国家汽车产业战略规划提出“三大三小两微”,“两微”即两家“军转民”企业引进技术生产微型汽车。长安引进铃木技术生产奥拓,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以技术引进的方式引进斯巴鲁REX,生产云雀牌微型汽车。1985年在柳州拖拉机厂的基础上成立柳州微型汽车厂,1987年启用五菱标识,1998年五菱产销量突破10万辆,成为国内微型车行业龙头企业。

1.2 微型纯电汽车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国。2009年,财政部、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09〕6号),明确指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12月长安奔奔MINI EV下线,这是国内首批纯电动汽车,车身造型基于燃油版奔奔改造,是油改电车型。早期纯电汽车大多由燃油版车型改进而来,随着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发展,外观内饰设计要与电动化发展的进程相符。

纯电微型车比燃油版汽车的竞争优势明显,电车起步动力更为充沛敏捷。微型车整车质量小,且电量消耗低,夜间低谷充电用车成本更为低廉。在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下,个性鲜明的小车更容易被新生代消费群体关注,很多新势力品牌的微型车不仅造型设计感强,而且智能化程度更高。我國微型汽车的发展经历了燃油车、油改电和纯电车三个阶段,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以及自主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征程上的异军突起。

1.2.1 燃油车阶段

21世纪初期,比亚迪、吉利和奇瑞才成立不久,中国品牌的微型车较少。由于车身轻巧、操控灵活,价格经济、油耗低,微型车成为家庭用车的首选。2003年奇瑞QQ下线,发动机排量0.8L和1.2L,圆圆的两个前大灯呆萌可爱,中网格栅也被设计成开心上扬的形态,卡通化的车头辨识度极高。8年累计销量突破百万辆,成为微型车畅销车型。企业摆脱造型设计的同质化,推行差异化设计理念,吉利熊猫、长安奔奔等是经典车型。

1.2.2 油改电阶段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制造商凭借燃油车型的口碑,在市场上积极推广油改电车型,即在燃油车架构基础上使用三电系统。企业利用现有模具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减少研发时间和模具费用等资金投入,为后续开发新车型积攒经验。车企以油改电的形式进入市场,中期进行内外饰改款以适应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在新能源汽车兴起的初期,油改电对电动车开拓市场、减少新产品开发风险等具有积极意义。长安奔奔于2006年上市,新奔奔于2014年推出,消费者对两代奔奔有较高的认知度,基于此,油改电款奔奔EV、E-Star国民版推出后广受好评。

1.2.3 纯电车阶段

纯电动车基于全新纯电动平台和电子架构研发,软硬件均有较好表现。我国汽车市场已无在售的微型燃油车,微型车正式进入纯电时代,消费群体多为年轻用户或女性用户。车企将设计诉求逐步细化,车身形态呆萌饱满,流行色应用广泛,整体风格偏时尚动感。纯电微型车硬件质量及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液晶屏代替指针式仪表盘、三门四座的布局代替传统五门四座、自动辅助驾驶代替传统驾驶等成为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促使动力电池容量不断提高,安全性成为衡量微型车品质的重要因素,零跑T03、奇瑞无界 Pro等以长续航、高智能成为智能纯电微型车的高端车型。

2 国外微型车发展

2.1 欧洲的微型汽车

欧洲作为汽车文明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微型车发展历史。由于具有良好的汽车文化氛围和精湛的造车工艺,微型车销量一度超过中级车,成为重要的级别细分市场。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出现由摩托车演变而来的四轮小车,主要部件和技术源于摩托车,称之为Cyclecar。汽车规模化生产使制造成本下降,导致其竞争力不足而退出市场。二战后,由于物质的匮乏和大众对汽车需求的不断增长,低成本、功能性的微型车广受欢迎。大众甲壳虫、宝马Isetta、MINI、菲亚特500等微型车成为一代经典,有些车型经过更新换代至今还在生产。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提出生产一款大众化汽车的国民车计划,由费迪南德·保时捷设计。第一代甲壳虫汽车从1938年下线直至2003年停产,累计生产2100多万辆,成为享誉全球的流线型汽车之一。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是全球第一家微型汽车制造商,所生产的菲亚特500是一辆经典的微型车,也是欧洲微型车研发参照的对象与典范。

2.2 日本的微型汽车

微型车在日本被称为轻自动车,其车身长度低于3.4米、宽度低于1.48米、高度在2米以下,发动机排量660CC以下。由于“轻自动车”的日文罗马拼音缩写后是Kei car,简化后称为K-car,在燃油经济性与安全性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日本人口密度大,城区道路狭窄,轻自动车更适合人们的出行需要。日本轻自动车保有量在3000万台以上,占日本汽车保有量的40.1%。据统计,44%的轻自动车用户是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女性用户占轻型汽车用户的六成多。轻自动车享受较多的税收政策优惠,让低收入群体没有较大的经济压力。

日本的微型车K-car外形似方盒子,车身体积小,但内部空间大,在有限车体空间中将实用空间做到最大化。K-car为四门双排掀背车,为了方便老年驾驶者进出车辆,前车门没有安装限位器,开启角度为90°。日本机动车为右舵车,一些轻自动车型左侧无B柱,使用电动推拉门,为老年人、儿童上下車提供便利,车身右侧有B柱和常规后车门。K-car的内饰设计注重实用性和人性化设计,后排及副驾座椅可以放平用于扩展储物空间,满足多场景用车需求。

3 纯电微型车造型设计趋势

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的数据,2022年1—9月份A00级轿车市场占有率为11.54%。目前在售的纯电微型车,动力系统采用三元锂或磷酸铁锂电池。我国早期汽车分类按发动机排量划分,小于或等于1L属于微型轿车。德系汽车分类是按照汽车排量并结合轴距划分,AOO级轿车轴距为2~2.2米,发动机排量小于1L。由于新能源汽车由电机进行驱动,因此一般参照汽车轴距进行分类。

3.1 造型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将微型车等同于老年代步车,在造型设计和营销的主导下,众多微型车热销,凸显现象级产品效应,由低端廉价的代步用车转向科技智能的品质用车。但从长远来看,任何单纯在造型上的探讨都是有局限性的,要想在品牌形象上有质的提升,唯有将造型与技术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跑者[2]。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通过内外饰设计营造电动和智能的氛围感,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代步工具成为微型车设计的目标。奇瑞无界Pro实现了造型与技术的融合,标新立异的大灯组合、无边界中网等设计元素与轻量化全铝车身技术相结合,较好地将新技术与好设计两者融合,相得益彰。

3.2 产品风格的延续统一

产品识别设计对产品风格的延续统一起着规范作用,其中所包含的形态识别是引起用户记忆与辨识的核心要素。它将一类相同或相似的风格、细部特征,或延续或发展,持续不断地应用于企业的不同产品造型设计中,形成一个延续且统一的产品视觉形象,引起用户的视觉注意,并逐渐形成记忆识别[3]。五菱宏光MINI EV的系列化设计,向公众传达了易于识别且过目不忘的外形特征。五菱将宏光MINI EV定位为“人民代步车”,上市两年进行了三次产品设计升级,持续的产品迭代满足了用户的体验和情感需求。

五菱宏光MINI EV定位于“便捷的城市通勤代步工具”,车身造型棱角分明,折弯处运用小幅度弧形线条,采用大量直线与“切边几何”的设计理念相贴合。五菱深谙年轻用户的情感需求,不断开发文化属性鲜明的元素,与用户联动,满足审美需求。五菱宏光MINI EV最初定位为好开耐用,设计师团队听取消费者“更具个性化的审美”诉求,缩短产品设计周期,通过快速迭代手法丰富产品矩阵,赋予产品更多年轻化和数字化元素。为契合年轻用户的个性表达需求,举办“潮创”“潮妆”的改装车鉴赏会,实现多样化跨界营销目的。五菱在用户体验及反馈的基础上,从单一车型拓展为四种产品类别,延续产品设计风格,形成宏光MINI EV家族。

3.3 Q萌元素的运用

中国汽车市场早期以合资引进为主,引进生产的北斗星、奥拓、乐驰等车型更新换代缓慢,导致车身形态单一,多样化的设计语言运用较少。当代微型电动车风格特征突出,能够满足不同消费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使用需求。微型车用户中女性群体占多数,众多圆润可爱、软萌风格的车型专为女性用户设计。长安“糯玉米”LUMIN设计风格以曲线为主,其中方向盘设计成吐舌头的造型,更显内饰设计的俏皮萌趣。

3.4 双拼色与非对称设计

双拼色形式应用广泛,彰显清新活力的视觉效果。外观包含汽车顶部色彩与侧面车身色彩,内饰涉及中控台、车门饰件、座椅等色彩应用。车顶多用白色或黑色与车身色彩搭配,封闭式轮毂与车身色彩相呼应或者跳色,起到点缀的作用。座椅、车门、中控台等区域采用双拼色内饰,不同材质搭配提升了内饰的精致感。欧拉黑猫运用多种双色混搭,给用户更多色彩选择,成为重要的差异化特征。

非对称设计是指产品形态不以轴或中心线对称,突破传统对称性的设计手法,可以展现个性化的审美需求,使产品形态更加灵动、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非对称设计在汽车造型设计中有较多应用,一般基于功能性、装饰性和色彩因素,较好体现了前卫新潮的设计理念。除了形态上的不对称外,色彩上也会运用不对称的涂装,奇瑞QQ冰淇淋桃欢喜使用了不对称后视镜涂装,呈现出清爽独特的效果。

3.5 多元化驾乘体验

纯电动时代,微型汽车智能化硬件不断升级,驾乘舱逐步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国产微型车为树立品牌特色、体现电动化时代特征,内外饰设计汲取诸多元素以更具竞争力。诸如环保节能、跨界设计、多媒体功能,其中科技感元素尤其突出,并旨在通过内外饰与外形设计的相互呼应以及完善照明系统等手段,在更广阔的范畴内展现科技带来的人性化[4]。微型汽车穿行在拥挤复杂的城区,辅助驾驶功能让操纵轻松便捷,求新立异的造型风格和精细化设计的内外饰部件对年轻群体和家庭用车更加友善。随着车辆智能化功能的深度开发,车机系统的软件和固件OTA升级,使车辆达到常用常新的状态。宝骏KiWi EV具有自动驾驶和自动泊车等功能,上下叠加的形态颇具科幻色彩,类似悬浮的太空舱,未来感的车身造型优化了整车视觉效果,带给用户多元化的体验。

4 结语

汽车电动化转型促使微型电动汽车由廉价低质往智能交互和品质化方向发展,体现了设计美学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风格迥异的造型元素与可定制选配的内外饰部件,满足了年轻人个性化用车的需求。数字化的应用,让有限的空间具有互动娱乐、科技智能的驾乘体验。纯电微型汽车的外观内饰趋向智能化和时尚感,对企业创建品牌特征及形成家族化设计,塑造年轻化、科技感的产品形象,实施差异化设计竞争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榆,张善晋,孙立.工业设计中国之路:交通工具卷[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329.

[2] 王波.汽车造型创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85.

[3] 贾小卜.设计师进阶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170.

[4] 曹渡,苏忠.汽车内外饰设计与实战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3.

作者简介:王永刚(1982—),男,山东临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度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身造型设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SK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