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分析
2022-05-30蔡妙妙
蔡妙妙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是一门对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合理引导的学科。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法治素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法治观念及道德准则的了解,促进其品格的发展与完善。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是培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石,学生对良好行为方式与纪律性的认知皆来源于核心素养的形成。道德和法治课程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对该课程的习得是学生走向社会、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是逐步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正确引导。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出具有优秀品质的接班人,教师必须把培育学生良好品德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立足思想道德水平的建设,要从根本上塑造学生的品格与素质。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
(一)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长期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低,可塑性极强,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相反,不好的行为习惯也会为其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视程度,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养成热爱劳动、诚实守信、珍爱生命等良好习惯,这些习惯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信念感,促使其对自身品格进行完善。在学习“班级生活有规则”时,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遵守规则的意识,学会遵守不同的制度要求,做一名有道德、有纪律的学生。总之,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素质不仅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体魄,还需要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很多家长与教师常常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诉求,如一些学生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间歇性地感到烦恼沮丧等。因此,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开开心心上学去”“手拉手交朋友”等相关课程主题的设置,从社会生活中提取素材,增进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促进其良好心态的形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心理疏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适当帮助。此外,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适当地批评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但过多地批评会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问题。所以,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多对其进行表扬,面对学生的失误也要予以鼓励,给学生最积极的心理暗示,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和良好心态的养成。教师也要建立起和学生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形成学校与家庭的合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校应大力开展心理素质健康教育,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引导和帮助,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开展实践教育
任何教育都必须扎根于实践,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下践行知识理论,获得正确的认知。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体验活动会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去了解法律和道德在社会中是如何运行的。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讲授书本知识作为传递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和参与相关实践。比如,在学习与自我保护相关的知识时,教师除了讲解书本内容外,还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素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练习一些防身技巧,并组织其进行场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操练过程中掌握和理解知识。另外,教师不能仅将课本作为教学素材,还应多关注法治新闻,多学习与法律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素养,并利用有效的案例为学生科普法律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极易受教师个人品质的影响并对其行为进行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行为加以规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端正行为态度、遵纪守法,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越来越关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的开展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习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实践教育,多方面地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