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背景下乡村康复景观设计研究

2022-05-30邱雨婷张轶

设计 2022年17期
关键词:乡村老龄化景观设计

邱雨婷 张轶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人需求 乡村 康复景观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9-0118-04

引言

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老年人近几年更多地选择生活在乡村地区。据估计,在未来至少20~30年内,农村地区老年人人口密度将远高于城市地区。因此,解决乡村老年人的现实问题相当重要。目前我国养老政策体系尚待健全,养老服务中供给不够充足且发展落后、服务质量较低、服务体系专业性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关于养老服务的政策办法相继出台,开展现代化乡村养老必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2019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2021年2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国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养老服务问题作出部署。[1] 针对老人在乡村颐养天年的愿景,设计出针对老年人的乡村空间成为其中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同时,乡村康复景观也解决了老年人在乡村养生中的针对性规划问题,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一、乡村康复景观

康复景观(Healing-landscape)是指具有疗养身心作用的环境,通过创造景观的方式主动或被动地使使用者的身体及心灵产生康复效果。目前国内的康复景观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私密性景观空间、趣味性设施、道路安全设施及对体障者的需求考虑不足,是国内康复景观所存在的共性问题。[2]

国外康复景观研究认为,最佳的疗愈环境应包括内部疗愈、人际疗愈、行为疗愈及外部疗愈四大要点,此外该研究所还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康复景观设计要素,如图1 [3]。而乡村康复空间与大部分康复空间相比,其特殊性在于乡村的医疗及环境条件普遍落后于城市的康复空间,康复人群以老人为主,包括一部分从城市移居而来的老人,他们与子女分离,心理状态也与大部分老年人有所差异。

二、老年群体需求与乡村康复景观的关系

(一)老年群体的生理需求

老年人生理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是骨骼、肌肉系统退化。据研究,从3 5岁开始,人类骨骼会逐渐衰老。人的骨骼肌含量从50岁时开始下降,约为每年下降1%~2%,直至60岁下降约30%。[4]而到70岁时,许多老年人将出现身体萎缩的现象,同时肌肉开始萎缩,人体内的肌肉质量最高会下降1/2,其中下肢肌肉的退化最为明显。由于老人的生理机制衰退,其在基础设施复杂的空间中出现身体受损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二是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的感官不再能良好地适应外界的变化,如冷暖变化、光线的强弱变化、周遭环境的噪音变化等,对新环境难以适应。同时,大脑加速衰老萎缩、脑细胞数量减少最高可达50%,脑体积缩小,脑重量减轻,这都象征着老年人对日常事务的灵敏度下降,很难记住自身所处的方位及空间整体构造。[5]

力不从心的老年人较难独立地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因此乡村康复景观的针对人群正与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契合。同时在设计时应在满足基础需求的情况下,使老年人能够方便快捷地利用各类资源,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健康需要。

(二)老年群体的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可以被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交需求。由于生理上的不便造成的依赖感,老年人亟需情感陪伴。在乡村中居住的老年人又是更为复杂的一类群体,其在乡村居住中主要表现为与子女分居的孤独感,这使老人在康养空间中无所适从,对复杂的设施及道路布局感到困惑。

二是尊重需求。老年人获得尊重的主要途径包括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家庭地位的肯定及社会地位的肯定。这种现象所带来的行为主要体现为老年人对于难以适应新鲜事物以及与社会脱节而产生的心理落差,设计应考虑老年人的能力局限,减少老年人对于新空间的抵触感。

三是自我实现需求。许多退休后的老年人会通过充实退休生活并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康养空间中合适的自我价值活动设计可以大幅度提升老人的自我价值感与幸福感。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日常行为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潜在需求,通过主动观察老人在空间中的认知及使用规律,提取其内在深层需求,才能使康复景观设计更好地被老龄群体所接受,如表1。

三、老龄化背景下乡村康复景观要素提取

(一)Jin Wellbeing康复社区案例分析

Jin Wellbeing Country是泰国的一个养老型康复社区综合体,其最大的设计特点是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营造充满灌注多代精神的康复景观。康复景观的设计理念是注重可持续生态、身体健康及社区意识,设计师利用其地形因素,将山中的雨水等水源收集起来形成可持续生态地形,并将雨水的循环路线串联形成整个空间布局,满足老人需求,如图2。

从老人的生理需求角度出发,该康复景观重视无障碍设计。社区设置了足够数量的无障碍通道,且所有步道上皆设有扶手,均为缓坡,在基本的设施之上不再设有额外的台阶。同时,该社区内每30~50米就设有座位,从而断绝老人因腿脚不便而构成的巨大隐患。地面采用粗糙的铺地材料,增强地面的摩擦力,以减少老人在行走的過程中滑倒的风险。在植物的配置上也讲究以具有康复性的植物作为主要配置,设计师将这些植物在社区内无序混合排列,打造出层峦叠嶂的森林效果。

从老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康复社区的设计将社区意识在其中进行串联,即借助对空间的规划,实现在社区内进行多代精神之间的传递与交流。园区内规划了多个相聚空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与之对应的,该社区也设置了充足的私密空间及半私密空间。最后,为满足老人的自我实现需求,社区内设有农场及温室,老人可以在种植农作物、培育花草的过程中收获满足感,在共同创造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

(二)乡村康复景观要素提取

通过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适应于老人共通性问题的最佳疗愈环境必须包含的要素,即人、环境及设施。三种要素相互平衡,相互包容的关系决定了康复景观对老人的积极作用性,如图3。

1. 环境于人的康养性

人的自我稳定性及健康因素通常与环境因素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而大多数康复景观中老人都涉及到离开出生地而在乡村定居,除了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建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这也反映了良好的环境对人心理上的压力排解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对于周边环境的感知能力相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更加敏感,对大脑的刺激性更强,与环境产生的相关性就越强。在软质景观的设计上如选用具有康复性同时气味不具有刺激性的植物,在调节心理同时也具有调节气候(如温湿度等)的作用,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康复需求。

2.环境与设施的可持续性

对于乡村景观而言,最主要的就是修复乡村原有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对乡村的文化加以保护,保留属于乡村的历史痕迹。在发挥其基础功能的同时,恢复植被及植物造景,增加乡村动植物种类多样性,通过绿化提高整体环境质量,坚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人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乡村自然环境健康发展。

同时也应考虑到这种针对老年人的康复景观设施对于今后广泛人群的适用性,保证所有设施具有可循环利用价值。利用乡村本土的文化空间及地貌优势,通过可持续赋予乡村康复景观以新的意义。

3.设施于人的可用性

由于老龄人群的生理特殊性,他们所能进行的日常活动受逐渐退化的生理机制的严重限制而不再适应于大部分正常尺寸的基础设施。因此要充分考虑老龄人群的能动范围,以及遇到危险的可能性,使设施充分服务于老年人。

同时,由于乡村居住的老年人,年龄参差不齐,且他们的身心发展随年龄而改变,对于居住的需求差异也較大,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应预留出较大空间,在设计中运用一些可变性元素,增强老年人的舒适性。

四、老龄化背景下乡村康复景观设计研究——以河南焦作韩庄村为例

(一)区位及现状分析

河南焦作韩庄村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于2018年正式启动“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计划。通过对韩庄村的实地考察发现,目前韩庄村的空间规划严重缺乏人性化的设计,村民们的缺少安全惬意的休闲空间,居住幸福感较低。同时缺少活动设施,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绿化,使村里的老人在村落中行动困难。另外,韩庄村道路景观严重欠缺,缺少疗养性植物及特色植物,影响空气质量及生活质量,如图4。

通过在村落中对村中老人进行走访,获取当地老年村民对于村落环境目前的态度。受访老人共133人,年龄主要集中在59~90岁,职业以农民为主。在此次调查中,只有5.6%的老人对本村的绿化环境感到满意,其中不满意的原因里有41.5%的人认为没有休闲场所,30.5%的人认为村中缺乏绿化严重。

(二)老龄化背景下乡村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1.丰富景观空间多样化,发挥地貌优势

丰富空间多样性即完善空间中的功能分区及景观整体环境的美感,全方位满足老人颐养天年的需求。康复空间应保留焦作本土的原生性地貌,如其具有特色的地形等,并利用地形进行软质景观的营造,使空间更具层次感,如图5。

由于乡村地貌及乡村老人需求的特殊性,乡村地区的康复空间相对于城市的康复空间会增加一些“农味”。例如利用乡村土地开设农耕区,联结社区意识,使老人在种田的过程中锻炼身体,与大自然接触,在这个过程中老人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激发生活的热情,从而调动了身体的抗病机能。

2.实现康体设施人性化,满足颐养需求

在康复空间居住的老年人必然会使用一些公共设施,而韩庄村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缓慢的原因,其修缮更需要得到相对重视。

为满足老人的生理需求,在处理地面与基础设施高差时,尽量选择用缓坡道衔接高差部分。乡村老年人群由于生理差异较大,部分老年人日常习惯于依赖轮椅出行,因此坡道的扶手设计为上下两层,即当老人直立行走时,他们可以使用上层扶手;当坐轮椅的老人上坡道时便使用下层扶手,以便独立出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在设计尺寸上,从平台到下层扶手的高度一般为650mm,从平台到上层扶手的高度通常为900mm。[6]在材料的挑选上,牢固、耐磨、防滑的平整材料如人造石材等是平台、踏步及坡道的最佳选择。此外,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不佳,走路时时常需要停下来休息,因此,为适应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多在路边设计长椅、凉亭等,便于老年人在疲劳时有一个便捷的休憩设施,如图6。

3.注重道路交通便捷性,实现道路可达

康复空间由于受到老年人行为习惯的影响,因此将道路空间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及慢行道路。社区道路设计应当注意可辨认度、可通过性、无障碍性和安全性。

主要道路是将整个养老社区紧密连接的框架,应设置在7~9m,并在道路周围设置人行道。为避免车辆干扰,人行道也分为一级道路、二级道路及三级道路。人流最大的一级道路行道路宽以2.5~3m为宜,其余的次要道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次级道路可以设计成具有设计感和美感的弯曲曲线。二级道路作为社区内各功能的连接通道,宽度不小于1.8m;三层道路以功能性为主,道路宽度约为1.2~1.5m。[7]除了满足普通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外,在人行道的设计上也要考虑到使用轮椅出行的老年人的需求。常规轮椅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200mm,轮椅使用者和行人的宽度不应小于1350mm。行道是老年人放松散步的地方,应尽量以朴素柔和防滑的砂石路为主,缩小台阶与台阶之间的高差。为了适应老年人生理功能的退化,道路上的台阶高度应调整到10-12cm,踏面宽度不宜小于30cm,如图7。[8]

4.提高软质景观丰富度,辅助康养治疗

植被的选择在康复空间的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利用植物所构成的自然景观来刺激老人的五感从而产生调节作用,因此构建合适的植物疗养体系就需了解其针对人群的需求,以便对症下药。在植物的选择上,除了保留乡村本地特色植物,使老人有安全感外,还应选择一些具有疗养功能的植物。而植物分为视觉型、嗅觉型及触觉型植物,每种不同的植物通过其特定功能,使老人主动或被动地形成感知,对大脑产生影响并形成主动记忆,提供新型的治疗方式。(表2)

5.提升人体感知舒适性,充实五感体验

老年人由于感知能力衰退,对物理环境信息的接受能力下降。相对其它感官系统来说,老年人对于视觉感知尤为敏感,即空间中的色彩感知。对于康复空间的色彩设计,除了应注意体现当地文化及整体艺术效果之外,还应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老人由于视觉区分度降低,柔和的暖色调、米色调等中明度的色彩更受老年人所青睐。而专业人士也对于暖色调、柔和色调等有助于老年人缓解身心压力进行了肯定。将这种色彩体系运用于设计之中,有助于提升疗养性。

此外,由于疗养空间的特殊性,空间内应设置适量的重点色,不仅用来点缀,更多的是起到警示、引导及提示的作用,在重要的公共设施及过渡区设置醒目的重点色,如红色,可以有效加强老年人对周边环境和方向的识别度,减轻空间内意外发生的概率,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结语

通过对老年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分析,并结合国外优秀案例,以河南焦作韩庄村为例,构建出相应的设计路径。针对老人的康复景观并没有较多限定因素,但所有设计的基础都应架构于对老人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之上。老人,尤其是居住于乡村的老人,相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具有其相对特殊性,缺乏安全感且孤独,相对来说易受挫的心理特质及脆弱的生理特征都需要通过设计得到全面的满足。我国对于康复景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借鉴优秀案例的同时结合当下实际,因地制宜,设计出有特色的康复景观。

猜你喜欢

乡村老龄化景观设计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