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敬人书籍的设计事理研究
2022-05-30啜文新胡荣
啜文新 胡荣
关键词:设计事理 书籍设计 吕敬人 书籍装帧 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9-0103-03
引言
国内外学者对于书籍的研究方兴未艾,因为书籍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传播、传承文化最有效的方式。现如今,众多的新潮流、新思想进入大众视野,社会和时代就如同公路上的汽车,一直不停地向前滚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水平。那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简陋的书籍包装之间就产生矛盾。为满足读者对书籍包装的高要求,便需书籍装帧设计和工艺提供更加丰富的可能性。在书装界,设计和装帧的形式目不暇接。[1]彭云等人介绍了吕敬人先生在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先生重视中外传统文化的碰撞与结合,既向全世界推广了中国元素和民族精神,又彰显了我们的精神面貌。[2]谭丽琳等人讲述了吕敬人先生作为一名书艺传道者,深知自己肩上背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什么坚持在书装中使用传统文化元素,并且怎样运用这些宝贵的财富,成为先生创作里最有力量的武器。他笃定自己所坚持的路和选择,是对书装设计的一种尊重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忱和自信。[3]周婷婷等在设计事理学的理论基础上,深入考量书籍形态演变的内核条件和外部环境,归纳事物发展过程的规律变化。探究电子设备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研讨纸质书籍面临的困境和所处环境的危机。电子书籍虽不会完全抹杀纸质图书的价值,但成为主流阅读形式已是不争的事实。经实践证明,在这个崇尚效率的时代,高效率生产生活是催使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内因,也是事物更替演变的内核规律。[4]黄胜军等通过分析事理关系系统,重新审视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突破,进而实现文创产品“事理”设计系统的空间模型。[5]汪婵等分析了现代纸质书籍装帧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意义和现状,总结出传统文化元素在纸质书籍装帧中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设计事理学的基本理论要素
“设计”一词不仅具有名词词性,同时也包含动词词性;它既不是单纯的科学,也不是单纯的艺术,所以我们不能将设计定论为通往科学或者是通往艺术的岔路口。设计是人类新生的一种系统类型,设计作为母系统,其自身的子系统成分包含有科学领域,同时也涉及艺术概念;这就好比是高中数学集合中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它并不能笼统的定义为属于和不属于。
事理学,这一抽象的概念名词来源于柳冠中先生编著的《设计事理学》书中,它第一次将设计上升到了“事理学”的高度,首先从源头上理性地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将已有的资源进一步整合,最终重新梳理知识框架并建立相应的体系,这些流程的目的是使得人类的存在形式和行为更加合理化、健康化。针对“事”,书中分别从时间、空间、人、物、行为、信息与意义的结构上进行系统地阐述。从“事”到“物”的过程,并结合人类对于生产、生活的需求,演绎着事理学在设计过程中的行为变化。
(一)设计事理学的核心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设计师可以切身体会到用户所需的“事”(或是读者所需的阅读),确认设计目标“物”(书籍)以及影响内外部条件的相关因素。在设计事理学中,设计行为的作用是有效地协调读者和书籍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外在条件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以此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根据经验可得,外部环境对内在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当前的理论基础,设计师还没有科学的措施去改变外部环境,但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规划已有的外在因素。想要获得更加完善的设计,设计师就需要详细分析外部环境并对其进行整合。
(二)设计事理学中的“人为事物”
赫伯特西蒙在《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最先提出“人为事物”,作为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将设计形象描述成人为事物所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即利用其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面描述一个人对事物产生的联系和影响的结果。
柳冠中学者著作的《事理学伦纲》既包括逻辑思维缜密的理论思考,也包括经验层面的系统总结,同时还仔细梳理了关于设计事理、人类文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柳冠中学者完善了事理学的理论层次,提出了“设计事理学”的概念,进一步解释了“人为事物”的内涵,强化了“事”的意义。设计事理学研究引入“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目标系统”等范畴,并深入研讨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和规律,建立了一套本体论意义上的事理学理论,这一理论与前文中"事"的结构相呼应。
二.从设计事理的角度看
吕敬人书籍装帧的发展吕敬人先生作为书装设计界的翘楚,为众多喜爱书籍装帧设计学习者们指明了方向。日渐形成的“吕氏风格”中所拥有的设计思想与理念深受视觉设计学习者的青睐。
(一)书籍的产生与装帧的出现
在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携手迈进了小康社会,在简单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人们追求的重点已经从经济层面逐渐转移到精神层面。人类最初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记录,先前的“上古结绳而治”的记事方式已不再能满足现阶段人们生活的流动性和对于信息传递的需求。因此,为了更全面地“记录”所发生的事和相关的人或物,并且以更便捷的方式存储和呈现,书籍这一新式形态应运而生。
基于國内市场经济体制,书籍在产生后,仅满足其阅读、传播文化与功能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在购买书籍的过程中,读者通常会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同时市场为了增加利润会想方设法促进购买行为的多次发生,这时书籍的外表包装就显得更加具备诱惑力和诱导性,因而“装帧”就伴随人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市场经济的需求登上了视觉设计行业的舞台。
(二)书籍装帧形式的发展及其设计事理
书籍装帧形式的发展如火如荼,想要使书籍获得更深层的含义,使其装帧形式不再浮于表象,就必须将设计者的理念结构和书籍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融合于一体,构成内在思想和外在形式的完美契合,此时书籍由内而外的精神情感就容易被读者所接纳和吸收。通过对书籍内容的全面理解;整体感受书籍作者传达的精神;掌握从封皮到内容版式编排的由内而外的动态过程,这是吕敬人先生对“书籍概念”的新定义。在未来,书籍装帧要逐渐发展成立体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1.纸质媒体的演变及其设计事理
装帧就是把众多书页装订成册,因为其“装”字出现在中国早期的书籍形式,譬如简策装、简轴装、册页装等,它们都有装潢、美化之意;而“帧”字在词典里是表示量词。
古时去人们在简牍上进行的著作,发现其存储、携带、运输等极为不便,后来又出现了帛书,即著名的编著是在丝绸绫缎上进行创作的,但因其造价成本过高,仅限于高端社会群体,自然普通老百姓就望尘莫及了。直至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项材质轻巧便利,易于携带,更重要的是成本造价低廉,是普通大众能消费的起的,这就给予了传递更多的先决条件,届时才将纸推上历史舞台,有了重要载体的出现,真正意义的“书”才登上文化传承的舞台。
2.吕敬人书籍设计及“吕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1)“吕氏风格”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行各业的科技水准与日俱增,书籍出版行业的技术水平也慢慢提高,促进了书籍设计的长足发展。国民保守的思想、传统的观念和审美情调的滞后,导致文化产业中的书籍形态缺乏审美趣味,因此吕敬人等一批优秀的现代书籍研究设计师成为开拓者,创建现代书籍的形态美学,把传统书籍从一个简单的工具提拔成为一个独立的设计理念。纵观先生的书籍装帧作品会发现,“吕氏风格”日益鲜明,成为书装界里一面闪耀的旗帜。站在事理学的角度来看,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东方还是西方,从设计“事”(阅读)到设计“物”(书籍),吕敬人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解读与剖析。他不断追求传统,在此基础进行打破重构,这对一大批书籍设计者都有着深刻的启迪。
(2)“书卷气”的回归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文化自信”以后,各行各业逐渐受民族地域的影响越来越大,设计也不例外。设计开始流行遵从本民族审美习惯,然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意境、重气蕴。唐诗宋词、文人墨客、名家山水画等都是传统审美的典型代表,而这些内容都对后人产生了极大影响。现如今我们的审美观念遭到西方文化的严重入侵,反思泛西方化已然成为众人迫在眉睫的事情。尊重书籍本身散发的气质;淡化电脑等科技软件的处理痕迹;追求的书卷气的反朴还淳,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乃是书籍装帧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但我们要明白的是:具有民族审美意义的本土化风貌也绝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它追寻的是中华文明与时代发展的脚步,是因地制宜的高阶版本。现代书籍中,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作品在国际市场是被给予赞美和肯定的,证明了我们的文化不是难登大雅的污渍诟病,也相当拿得出手。
吕敬人先生的众多书籍装帧中都能发现“书卷气”的身影,是吕敬人先生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也是吕敬人先生为中华文化坚守的最真挚情谊。例如《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集》中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意蕴。周作人和俞平伯都是文人,书籍表现出的审美情趣也颇有书卷之气;《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荣获2009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书中融入不少中国特色的文化,彰显东方意蕴,无愧于“传统文化创新继承者”的称号。
三、“吕氏风格”中设计事理的表现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纸质媒体依然存在的原因及事理分析
纸质媒体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报纸、书信、杂志,宣传册、文化类的书籍等都是其具体表现,若是仅仅因为现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就论断纸质媒体存在的可能性,那未免是过于武断了。拿过去的简牍与卷轴来讲,虽然我们日常生活几乎不会再用到,难道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其实不然,考古学者会根据它们进行历史文化的考究,当我们今天谈到文化的时候,还是会选择简牍、卷轴的形象,尽管只是一张图片,但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历史象征。自古以来,纸质书籍的一整套设计程序如选材、印刷、装订等,都经历了不断优化的过程。基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变化,纸质阅读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事理学中讲究“惯习”,我们早已习惯使用纸质媒体,想要打破我们的阅读方式,这多少都会让我们有所不适,这是纸质媒体存在背后的情“理”;然而,好的装帧书籍更具有存储、收藏价值,使得纸质书籍依然饱含活力。
1.装帧艺术者身体力行的传承
李瑾作为一名书籍装帧艺术家,是西安美院设计系的一名副教授。她因《订单——方圆故事》获得2016年德国莱比锡书展“世界最美的书“唯一金奖而名声大噪。李瑾用设计打开一扇小小的窗,让世界从外探望到这隐藏在古城一家书店几十年的变迁。李瑾用两年时间做这本书,在这个一切都强调“更新”“迭代”的時代里,她守着自己的坚持,让温暖和美好在这种缓慢而成的创造中得到再一次诠释。
她热爱那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那个依然崇仰和赞美本分的时代,不描摹打扮,“以它的本来面目示人”,是她对温情和朴素的理解。封面材质的选用书店进货的包装纸,这种防潮防皱的蛇皮纸是书店的常驻嘉宾,粗糙而温暖的触感也是李瑾对方圆书店和已过去那个年代最深切的感受。要做一本朴素的书,内容又是讲书店,翻完这本书,甚至多看几遍时,封皮还会变得有点糙糙的,但它却韧性实在,这种材料在作者的书店就能找到。做书的过程里,她将这些情感与想象放在每一处细节里,摸起来有些粗糙的蛇皮纸封面、藏在书脊的红色文字、书本左边留出部分做成了迷你书,里面雀跃着书店老板诙谐可爱的自画像……
关于她对“如今书籍行业衰落”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用纠结什么衰落或兴盛,这是个人选择。你喜欢这个事情,它就有存在的道理,相信它不会灭亡,那是很趋同的一个看法。同时回忆在德国的书展中,有全家人带着小孩推着车子,有残疾人,有教会的嬷嬷,不同种族不同职业不同信仰的人都会来书展,还有那种小众的独立出版物,都是年轻人,场面之热烈,这不是江河日下的行业。正是这种坚定与专注,让书本在她的手中衍生出新的生命力。她热爱这件事,并愿意为它付出心血,这热爱在她看来理所当然,也正因此显得纯粹而珍贵。
2.“匠人匠心”的动人精神
参加完吕敬人书籍研修班的孙晓曦,在先生耳濡目染下萌生了做书籍设计的念头,可谓发硎新试。现在是《新知》杂志的美术总监,杂志从2013年创刊至今都算是小众杂志。但它涉猎内容之广泛,因此宽容度成为编辑主要的考虑因素,从首期开始,就在不断的调整,从版心、字体、字号到行距。最后版面选用简单清晰的网格,共设置12栏,可容纳各种变化。《新知》的撰稿人通常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篇幅会比较长且蕴含一定深意,读者需更加专注于内容,故设计风格就要更“实用”,不要夸张设计感来扰乱读者的思绪。但像礼盒或合订本一类用于收藏的产品,书籍包装投入便多一些,代表《新知》的品质。
有趣的是孙晓曦称自己为“肉匠”,原因是他觉得任何行业的匠人都很酷,书装是一个既酷又带有神秘面纱的职业。匠人匠心,不禁为之动容。当纸质书处在存亡的危机关头时,他用自己的所学富饶了纸质书的可能性和纯粹的意义。
(二)设计事理在书籍装帧中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形式与内容统一
吕敬人先生给予书籍设计以新定义,由内而外的统一就是指设计的图案、文字、色彩等都是为书中所传达的旨意和主题服务,那些行式和功能不对等的东西,都将是书的赘余,更是装帧的负担,而美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设计者只有对书稿的内容进行详实的了解和全面的掌握才能准确领悟书稿传达的精神,从而悉获作者的创作风格。提炼并概括书籍的内在精神,用设计美的方式提升书籍的活力和生命力。除此之外,形式还要体现出书的实用功能、类别区分功能来对应文化传承功能。
2. 强调材料工艺之美
大多传统书籍是纸质的,类别单纯,如今现代书籍中新型材质的运用已屡见不鲜,赋予书籍新时代的材质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设计的表现力,而这种材料的工艺美更是“书卷气”的生动体现。
《朱熹榜书千字文》是吕敬人先生近年来的不同凡响的作品,在设计过程中木版肌理效果处理的别出心裁。构思书籍形态时,吕敬人想要保留朱熹刚劲、飘逸的味道,将字进行等大的复制,新鲜感扑面而来。封面的设计采用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点、撇、捺对应上、中、下三册书的基本符号特征,如此一来,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强调了个性化。封函将一千个书法字体反雕在桐树质地的木板上,仿照宋代印刷的木雕版。书函以皮带串联,如意木结合,构成了造型别致的形态,设计顺势寻得一种古朴的夹版装形态。
3. 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书装同设计类似,它既不是单纯的科学,也不是单纯的艺术,但它终归属于实用美学范畴,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书装设计应遵从可行、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还须符合当前物质技术条件和读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具体表现为材料要适应市场供应、印刷工艺要与工厂设备和技术条件相匹配,行为与信息可相互交换等。另外,书装的艺术性可以促使其功能发挥到顶峰,把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同时还能使读者对书籍传达的精神理解更为透彻,这就体现出了设计的价值。对于市场而言,让“物”(书籍)更有利于“事”(阅读)也是增强读者购买力的一种方案。所以,优秀的书籍装帧作品必然在艺术表现力中完美融合了实用性和艺术性,进而实现书装艺术价值最大化。
在《北京奥运交通地图集》的设计中,吕敬人及其团队打破常规做法,运用了图表信息化的方式,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注入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艺术内涵。收集地图资料并分析信息,梳理数据与图像,将其进行合理编排,从而传达出有趣、有序的视觉化地图。内文从整体到细节全面融合了信息视觉化图表,把信息重构,进一步体现理性与感性、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映衬了柳冠中先生在设计事理学中将时间和空间列为“事”的结构体系。
4. 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从“书籍”二字本身出发,平面化的东西就很显然,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刻板效应,难以将书籍与立体相联系,这也就局限了书籍装帧的设计空间。然而,近年来大众接受美的渠道越来越广,显而易见的就是人的审美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平面化的书装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以吕敬人先生为首的一批当代书籍设计大师打破传统的装帧形式,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注重书籍的整体结构,除了通常意义上所指的书籍封皮以外,还有关于环衬、勒口、扉页、腰封、外函等环节,这些内容同样值得设计师进行精心缜密的编排。
吕敬人先生设计的《梅兰芳全传》,讲述的是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艺术生涯。这是一个极其繁琐的设计过程,书籍整体呈六面体造型。吕敬人先生巧妙地运用书籍切口功能,将梅兰芳先生的肖像印在切口上,更好地突出其三维立体感。前期伴随着许许多多精密的准备工作,例如:它需要经过精准的计算,结合图片的需求将其按照所需纸张数量分割,得出每张纸印图的厚度数值,从而进行精准的印刷,最后装订成册。更惊艳的是三维切面的肖像有两种,一是梅兰芳先生的舞台经典造型;而在其反向展现出的是生活日常形象。人们在对书籍分别进行左右翻动的同时,两种形象交替出现,形成独特的动态美,从而使平面的书“立”起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书形成互动,这种互动行为传达出来的意义讯息与人的行为构成了奇妙的联系,似乎在与书的主人公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总结
从简牍、帛书到纸质书籍,在传播文化的路上书籍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书籍出现后,又因人们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书籍装帧应运而生,书装设计的领头人吕敬人先生的作品完乎合理的将设计事理学运用其中,让人更加深刻地领悟“吕氏风格”的特征,将“不古板却淫浸设计事理 ,不媚外又符合时代需求”的理念贯彻到底,对书籍装帧往后的设计产生了难以替代的影响,进而对书装设计师产生了一种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