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征方式对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022-05-30陈鹏里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8期
关键词:端点线段数学教师

陈鹏里

一、视空间表征对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影响

视空间表征是一种从视觉方面,将有效的数据信息以立体图像的形式,进行有效的编排与合理组合的方式,它能降低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难度。小学生通过视空间表征,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实现理想状态的视空间表征。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使得一些小学生在视空间表征方面表现能力较弱,他们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难以进行关键信息的编排与重组。还有一些学生,他们的视空间表征能力较强,能迅速地对关键性问题进行空间化的组合与重构,进而将实际问题直接转化为纯粹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迅速分析与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表征方式教学法时,需要针对班级学生的个体化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讲解。

二、用表征方式来丰富小学数学概念——基于表征线段的“有限”

(一)动手画线段

数学教师要求小学生画出一条线段,在小学生的描绘过程中,能看到不同的学生个体化表现也不同。其中小学生A画的线段没有端点,而小学生B画的段线两端各有一个端点。数学教师问为什么这样画的时候,小学生A和B分别给予回答,两个不同个体对线段的表征方式完全不同,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两个学生的表征方式有所不同,所以绘画的结果也不相同。此时,数学教师通过以问题为指向的引导方式,向大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哪个同学画得正确?为什么?”

在视觉表征和图形表征的作用下,同学们很容易就能认清学生B画的是正确的,因为如果要是线段的话,它一定要有一个始点且有一个终点。学生通过表征来描绘线段,并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对线段的正确认知,并能有效巩固小学生对线段的理解力,并提高小学生数学几何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基于表征的线段表示

画完线段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自己所绘画线段的可测量性,并要求小学生尝试给线段起名字。教师通过PPT的形式,展现多种长短和不同方向的线条,并向学生提问:“这些线条中哪个是线段,线段如何起名字?”

小学生用不同的表征方式给线段起名,如线段甲、线段乙,线段a、线段b,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想法也是稀奇古怪。此时小学数学教师提示学生,线段有两个端点,每一个端点都应该有一个名字。就像是我们学校到家的距离是一条线段,学校是一个端点,家也是一个端点,这两个端点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我们画的这两个小端点,大家应该如何给它们命名呢?很快的,同学们异口同声,想到了最好的方式,把线段命名为“线段AB”,代表的是由A点到B点的距离。同時,小学生也认识到了家到学校的距离是有固定值的,也就是说线段是可以测量的。

与此同时,在视空间表征的基础上,引入图像表征,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小学生对线段有更全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思维导图表征方式如图1所示。

通过思维导图表征方式,小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线段的特征以及性质,并能针对某些具体的应用性问题,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现实存在的、具体的日常生活问题,从而提高了小学生的个体化表征能力和自主解决数学应用问题能力。

三、用表征方式来丰富小学数学概念——基于表征直线的“无限”

(一)无限延伸的“直线”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以“线段”作为“直线”空间想象的参照物。让学生以对比的方式想象直线,并拿起画笔延伸直线。经过若干次的画笔延伸之后,小学数学教师通过问题导入教学法,引出讨论话题:“直线是否能够测量长短?”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动手画直线,并在视觉表征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思考获得直线的性质,即:直线是无限延伸的,它具有无限性。

同时,教师以展示的方式,用PPT播放不同形式的直线,让学生以最直观的表征方式,了解到直线的另一个特性,即:它的方向是可以任意。直线可以是横的、竖的,也可以是斜的,其对应的图形表征方式如图2所示。

(二)用画笔感受,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

数学教师引导小学生用画笔在本子上画一条短短的线,线的一端封口,另一端不封口,然后告诉学生不封口的那一端我们可以无限地去延长它。通过画笔绘画的方式,让小学生把不封口的一端不停地延长,直线画出了本子,在侧边再加一张纸,还可以继续画。只要不停歇,直线还可以继续延长。通过这种表征的方式,小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直线的可延展性。与此同时,线的另一端由于有封口,所以是无法延展的。利用简单的图表征方式,小学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了线段和直线的区别,也真正意识到了“有限”和“无限”这两个抽象的概念。

就在此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表征射线。让学生看自己画纸上的这条极为特殊的线,线的一端有端点,无法延伸,具有线段所特有的属性。线的另一端没有端点,可以不停地延伸、再延伸,具有直线的属性。而把这两种属性合二为一之后,通过迁移与建构形成了一种新的几何结构,被称之为射线。

小学生通过视表征、图像表征、语言表征等多种表征相结合的方式,很容易对线的三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能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对线段和直线的迁移与建构,获得基于表征方式的射线的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基于表征方式的教学方法,能加深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知识点的理解,并提升小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针对课堂的需要,进行表征方式的灵活转换,能更好地发挥表征教学的实用性价值,进而帮助小学生提升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惠.借助多元表征提高小学生数学理解力的方法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1(30):175-176.

[2]程红霞.以多元表征学习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J].小学数学教师,2021(10):12-16.

[3]王锋,潘莉.借助学生经验 促进多元学习表征的联结与转换:小学2~4年级学生解决“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调查研究与思考[J].辽宁教育,2021(17):56-62.

[4]王琼.浅谈知识表征视野下的记忆优化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4):20-21.

[5]陈芳芳.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猜你喜欢

端点线段数学教师
非特征端点条件下PM函数的迭代根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不等式求解过程中端点的确定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参数型Marcinkiewicz积分算子及其交换子的加权端点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