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歌剧《沂蒙山》的声乐演唱技巧
2022-05-30许祯达
许祯达
摘要:歌剧由20世纪初传入我国,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变革以及创新,创作出一批极具中国音乐元素且富有浓郁特色的中国民族歌剧。歌剧《沂蒙山》是以红色沂蒙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其剧本内容朴实无华,音乐设计方面十分新颖,为听众展现了中国歌剧的戏剧性和民族化。本文概述歌剧《沂蒙山》背景及剧情,结合相关片段分析歌剧《沂蒙山》音乐特征,探究歌剧《沂蒙山》的声乐演唱技巧。
关键词:歌剧 《沂蒙山》 声乐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21-0161-04
2019年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山东歌舞剧院出品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再现了沂蒙地区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人的鱼水情谊,以民族歌剧的形式,充分向我们展现出沂蒙精神。因此,歌剧《沂蒙山》故事背景为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音乐中融入戏剧演唱的形式,利用不断发展的故事剧情,将人物情感变化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反衬出战争的严峻与残酷,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此外,歌剧《沂蒙山》不仅歌颂沂蒙精神,还交织出人物的复杂情感,将观众带入到故事情节之中,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体裁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歌剧《沂蒙山》深入研究,主要对角色演唱技巧进行分析。
一、歌剧《沂蒙山》创作概述
(一)创作背景
歌剧《沂蒙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沂蒙地区人民群众与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部队所发生的感人故事。歌剧主要以《沂蒙山小调》作为主旋律,用独特的方式将中国音乐戏曲元素融入到唱段中,伴奏乐器则采用琵琶、唢呐以及竹笛等,将山东地方特色充分凸显出来。沂蒙山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民族精神,历经时代的锤炼,成为我国现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歌剧《沂蒙山》是由中国文化以及旅游部门重点扶持剧目,创作阵容强大,由王晓岭、李文绪编剧,黄定山导演,栾凯作曲。集合国内顶级艺术家共同合同,在国内巡演70余场,好评率极高。因此,歌剧《沂蒙山》作为民族战斗题材与独特音乐呈现方式的结合,在国内音乐艺术领域也被称为当代文化艺术的培根铸魂之作。
(二)剧情概况
歌剧《沂蒙山》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海棠、林生、夏河以及九龙叔等人,在日军攻占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时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演唱者通过生动的演唱技术,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地区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塑造出一批极为鲜活的歌剧人物形象。
整部歌剧讲述林生与海棠在成婚时,遇到日军对沂蒙地区的各个村庄进行围剿,在民族大义促使下,海棠同意让林生去当兵。当日军对村庄进行扫荡之际,九龙叔为保护在战斗中受伤的战士与村民,与日军英勇斗争,最后死于沂蒙。海棠为保护赵团长与夏河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小山子引开日军最终被其杀害。战争胜利归来后的赵团长却告知海棠,林生为保护群众拉响手榴弹牺牲。我们从整部歌剧内容中,能够发现作者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战的精神。歌剧《沂蒙山》的创作者利用气势恢宏的舞台效果,通过曲调、唱词以及表演等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抗日战争故事。将战争年代沂蒙地区革命历史感深刻表现出来,为沂蒙地区人民与军人之间可歌可泣的故事谱写一曲了英雄赞歌,使其成为流芳百世的红色经典。歌剧《沂蒙山》就是通过多个红色经典故事,诉说沂蒙地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谊。
二、歌剧《沂蒙山》音乐特征分析
(一)音乐素材的传承发展
我国音乐评论家居其宏在对“中国民族歌剧”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时,认为此概念存在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要素:其一,中国民族歌剧是基于戏曲板腔体的音乐结构进行发展;其二,中国民族歌剧声乐演唱者利用民族艺术演唱手段进行演唱。我们从这二者性质来看,能够发现这两类要素存在相似点,即“民族性”。因此,国内中国民族歌剧作者在选择创作题材时,往往会选择具有民族性风格的内容。纵观国内近代民族歌剧发展,从《白毛女》到《江姐》,再到《沂蒙山》,其音乐素材无不体现浓厚的民族性特征。
歌剧《沂蒙山》创作依旧采用山东音乐作品中常用的《沂蒙山小调》,歌剧《沂蒙山》作曲栾凯,其为突出山东地域性风格,采用不同变体将《沂蒙山小调》中部分音乐元素融入到歌剧的序章、幕间曲以及间奏等部分,全剧核心唱段对歌剧内容本身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从另一角度来看整首歌剧,我们能够发现整首歌剧采用山东民间音乐,这是对民间音乐、经典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山东民间音乐中能够体现时代意义的元素,对歌剧《沂蒙山》有着重要的创作和借鉴意义。
(二)音乐形象的精神特质
音乐形象是表现音乐作品的根本,歌剧作为艺术的综合体,有着更为明显的音乐形象。歌剧主要是以故事主人翁为载体,对故事情节与喜剧本身所存在的冲突进行协调,将每一位人物形象全部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上,例如海棠虽然是来自沂蒙山区的青年妇女,但是却能够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在叙述与林生的结婚场面时,她的第一身份是“新娘子”;她在林生参军后,成为抗日战士坚实的后盾,这一部分海棠的身份发生转变,她由一名军属逐渐开始转变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她让自己的儿子引开敌人,掩护村民和战士转移时,她还有母亲的身份。在这三重身份的表现上,作曲者利用不同音乐充分刻画了海棠的性格,在塑造故事主人翁海棠的不同身份时,创作者极力借助各类演唱艺术手段表达歌剧主题。因此,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沂蒙精神被赋予不同时代精神,并且还拥有不同的时代意义。例如,在革命战争时期,沂蒙精神则赋予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音乐体裁的深层意义
歌剧利用不同音乐结构表现形式串联剧情,通过塑造出不同人物,实现音乐与戏剧之间相互融合,进而体现其价值。在歌剧《沂蒙山》的所有唱段中,我们都能够发现作者运用独唱、合唱以及二重唱等音乐体裁。在整首歌劇中,并不是只有核心唱段能够对剧情起到推动作用,合唱与二重唱等体裁也能对故事情节本身起到一定引导作用,这些唱段具有宣叙性特征,并不逊色于独唱片段。我国民族歌剧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都会更看重独唱所具备的价值,甚至现在流传的歌剧也是大多以经典独唱片段为主,很少看到各类合唱以及重唱片段。由此,我们能够发现,许多编剧非常容易忽略合唱以及重唱部分所具备的艺术价值。歌剧《沂蒙山》作者对于这两个体裁进行重新创作,并且有了极大的突破,给予歌剧创作行业一定启发。
我们对歌剧《沂蒙山》的艺术表现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这种多人参与演唱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会给予表演者一定的角色意义。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歌剧合唱与重唱部分基本为塑造人物形象而开展,为歌剧本身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进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对此,创作者创作歌剧时,需要适当地从歌剧创作题材本身出发,一部歌剧最终是否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人参与合唱部分是否能够展现其音乐艺术表现目的。
因此,创作者创作歌剧时,需要重视多人演唱部分。我们在对以往民族歌剧作品进行鉴赏时也能够发现,很多合唱部分通常会以抒情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并且很少出现具有叙事特征的多人参与演唱部分。如果能够将歌剧作品中的合唱和重唱部分改编为单人表演,那么一定会为我国民族歌剧创作提供一定借鉴;在歌剧《沂蒙山》中,合唱与重唱的部分能够升华主题。如果观众在观看歌剧时,只是对歌剧的独唱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关注,那么将难以实现角色关系多元化发展。歌剧《沂蒙山》中的多人参与演唱片段中,作者大多运用较多合唱以及重唱音乐体裁,并且大多音乐体裁都是为完善歌剧情节架构为主,进而体现其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三、歌剧《沂蒙山》声乐演唱技巧
(一)语言语感上把握吐字、行腔
一般来说,演唱者在初次演练时,会更为关注对语言以及语感上的把握,在歌剧声乐演唱过程中,不同民族与不同作品在其语言的运用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却也拥有其独特的特点。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出,早期词曲作家在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创作时,对其演唱吐字行腔的使用都是非常讲究的。
在語言方面,演唱艺术家必须正确朗读歌词,我们在正式开始学习这首歌时,需要了解到整首歌曲的故事背景,演唱歌词前,演唱者需要利用标准普通话,以气息作为支持,并且带有感情地对其多次朗读,从而熟练掌握语言归腔,确保演唱者能够运用正确的吐字方式对歌剧进行演唱,对其他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及时纠正。例如,演唱者在对歌剧“等着我,亲爱的人……”这句进行演唱时,不仅需要对演唱行腔进行把握,还要采取轻声咬字的方式,把握“等”,以及“人”这两个字的咬字程度。在对其进行归韵后,不断放松口盖嘴型的同时,还要将第二个重音直接落在第二个“等”字上面。唱到“我”字的时候,需要注意此处为演唱者情绪的最高点。演唱者在对这个字进行咬字时,需要采取由弱至强的松咬字方式,同时还要将“我”字的演唱一直维持在半打哈欠的状态,确保演唱者在对“不”的演唱时以喷口嘴型的方式演唱出来,最终确保演唱时能够快速归韵,保持音色的统一性。
另外,优美的歌唱基本是由演唱者本身通过对唱段精准的咬字和吐字所表现出来的,演唱者在唱腔中融合自己的思想,使唱段本身的咬字、行腔以及语气都能够符合歌剧要求。这点能够从男女主人公二重唱《等着我,亲爱的人》这一段深刻体现出来。我们从该段演唱中,能够发现两位主人公对于不同心理色彩表现出明显的演唱差异。演唱者在该唱段演唱之前,需要对歌曲语感特征进行准确把握。例如,在唱段开头中,主人翁林生在演唱“你是家乡的雨,我是远行的风”这一句中,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每一个字在起音与落音的强调,这一点我们能够从演唱行腔的抑扬顿挫中深刻体现出来。在这之后反复出现三次“等着我,亲爱的人,等着我,不变的心这句话”,其实这对于演唱者而言也是一种考验,演唱者需要准确把握歌词情绪的层层递进。若情感变化是以强—弱—弱、强—弱—强以及弱—弱—强这三种情绪进行演唱,那么舞台下的观众在对歌剧该片段进行聆听时,会发现演唱者对该片段情感把握程度不够清晰,并且本段会给观众一种过于突兀的感觉。因此,演唱者经过多次演练和尝试后,能够在这三遍歌词的朗读时通过情绪不断渐进、上涨的方式,将故事主人翁林生与海棠在分别时浓厚离别的情绪深刻表现出来。
(二)声音技巧上把握情感表达
演唱者在演唱歌剧时,需要合理运用气息,运用正确的气息和咬字方式,可以将歌曲角色人物情感充分表现出来。例如海棠的部分片段,通过调整呼吸的方式,准确把握气息与咬字,这样能够提升歌剧演唱效果。在“欧式村头的月”歌词演唱中,演唱者在“是”的咬字力度上进行控制,使其与气息进行配合,让后续字词进行无缝衔接。在唱“你是远方的星”时,在“星”这一字的演唱上略微用力,表达出海棠女性的柔美之处,又能够将海棠送林生参军的情感极力凸显出来。
在歌曲演唱中,林生作为农民子弟兵,存在相应的角色转变。即将成为八路军战士的他,其声音的塑造需要比之前更为有力,声音的立体感也需要更为突出,在演唱时对气息和咬字的把握程度也要有所不同。因此,林生演唱的部分对于气息的要求是厚重绵长,海棠的气息则要求是绵长。在林生的演唱桥段中,演唱气息需要厚而不浊、重而不沉,把握演唱中的咬字力度。在“我是远行的风”这一句中,林生的演唱要有自言自语的感觉,找到叹气的感觉去演唱这一句,在声音的感觉上需要凸显出男性唱腔的淳厚。在“是”字的演唱上,要用清晰的咬字声与厚重的气息相互配合进行演唱,增强林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此外,在演唱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吸气的状态为主,在保持高位置的情况下,胸腔内的共鸣能够让声音达到厚重效果。
在二重唱部分,海棠的声音应当尽力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加强气息与咬字的配合。在“等着我,不变的心”这一句中,唱到“我”字时,身体需要放轻松,确保气息足,这样才能将情感全部完整地宣泄出来。林生作为一名男性,更应注重气息与咬字的配合,进而展现出男性的刚强。部分片段演唱中,对林生这一人物的气息要求是极高的,在演唱时运用技巧对情感进行强化,高位置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和沉稳的气息配合,才能将作品想要抒发的情感深入观众心中。
(三)肢体语言上把握形象塑造
歌剧是以音乐写作的方式、用歌曲表演的方式对戏剧情节、思想以及意义进行表现的艺术形式,演唱者在对歌剧人物进行塑造之前,要结合整体,从肢体的语言以及舞台表演情况进行思考,完成声乐演唱与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
演唱者作为专业的声乐演唱人员,在对歌剧作品进行演唱时,不能让自己像站在舞台上一样进行演绎,需要将自己带入到角色作品之中,真正去驾驭自己的角色,要像戏曲演员一样在舞台表演中展现声乐演唱力量,通过“手、眼、身、法、步”这五种技法,将舞台中所演绎的角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此,演唱者在肢体语言表现方面,需要对角色情感进行把握。演唱者在舞台中表演歌剧时,眼神的运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演唱者對该唱段进行演唱时,需要跟随故事主人翁的情感,结合深情的音乐前奏,对远距离眺望这个动作进行演绎,这个动作并不需要过多的肢体动作进行表现,只需要通过一些细微的变化,通过眼神传达故事主人翁心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个细节对于角色人物本身的塑造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演唱者在歌剧表演过程中,能够通过眼神深刻把握对方内心的情愫,揪住观众内心。在演唱“等着我,亲爱的人……”时,演唱者可以适当地在演唱此段时,将身体方向转向对方,两个人需要适当保持一定距离,这样能够给予观众一种离别时分的揪心感,让观众能够从表演艺术中感受到主人翁内心情感。此外,演唱者在对唱段“听你听我……”进行演唱时,需要表现出一种已经确认过双方眼神的诀别,两位演唱者可以将手捂在自己的心口,两个人共同演唱时将身体同时缓慢地转向观众群体位置,深刻将故事主人翁面临诀别时的悲伤抒发出来;最后,演唱人员在“一生有情有梦”这一句的演唱中,唱到第一个“有”字的同时,两个人需要将身体转向对方,林生与海棠的演唱者可以对视,在演唱第二个“有”字结束之前,两个人的方向需要转回观众。气息吸满,但不吸撑,用来演唱“梦”这个字,外臂张开,以饱满的情绪向对方抒发深深的爱意。
将肢体语言作为声乐演唱情感表现的一部分,是形成歌唱无声言语的一部分。在歌剧演唱片段中,在林生即将加入八路军,海棠为其送行的演唱中,林生在此段中不仅仅是一名丈夫,还是一名军人。对此,林生的演唱者需要将军人所特有的气质演绎出来,在演唱片段中,更需要呈现出“铿锵有力”的坚定感,以此将军人独特的气质与形象塑造出来。因此,在后半部分林生的唱段中,林生需要兼顾丈夫与军人的形象,将其与海棠难以割舍的情感演绎出来。在肢体方面,林生的表演人员需要将其对海棠温柔的爱意呈现出来。
另外,在本段演绎过程中,海棠在此时已经是一名怀有身孕的孕妇,并且还要与参军的丈夫分离。因此,海棠在此段中需要将自己不忍离别的心情与对丈夫平安归来的期盼表现出来。在与林生的演员观望时,正是音乐到达高潮的时候,海棠此刻内心的期盼需要跟随音乐节奏迸发出来,仿佛时刻在追随林生。
四、结语
总之,创作者创作歌剧时,为实现各类元素与中国戏曲的对接,需要采用多样化声乐演唱的方式将人物表情以及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演唱者在对歌剧《祁蒙山》进行梳理和排演时,需要站在我国历史文化以及民族演唱艺术角度,对其声乐演唱形式进行思考,通过眼睛、表情、肢体以及语言去传递角色特点,这样才能够为观众展现出历史流动下的人文视角,才能使人们理解音乐的叙事内涵。歌剧《沂蒙山》对于研究沂蒙山革命战争背景下的平凡人坚定的爱情观,以及革命观念有一定价值,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于部分人价值观念也起到一定重塑性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歌剧《沂蒙山》的研究,分析该作品声乐演唱技巧,以期将作品情感更好地诠释出来。
参考文献:
[1]任羽.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男高音咏叹调《爱永在》的演唱分析[J].艺术评鉴,2021(24):46-48+52.
[2]周莹.全媒体语境下沂蒙红色文化的场景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21(24):90-91.
[3]孟雅.歌剧《沂蒙山》选段《苍天把眼睁一睁》演唱探析[J].戏剧之家,2021(34):45-46.
[4]赵园,项鹏.歌剧《沂蒙山》选曲《等着我,亲爱的人》的艺术特征分析[J].戏剧之家,2021(33):47-48.
[5]宫富艺,田新奇.中西合璧 多元融合——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和声技法研究[J].齐鲁艺苑,2021(05):9-16.
[6]袁茜.《沂蒙山》中海棠人物形象及经典唱段分析[J].戏剧之家,2021(0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