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新型学徒制中企业导师带徒动力探析

2022-05-30刘启翔

职业 2022年17期

刘启翔

摘 要:企业导师是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核心参与主体,肩负着为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职责与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经济利益、文化情感等方面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企业导师带徒的积极性。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践中,要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建立健全企业导师选拔聘用、资格认证、管理考核、岗位激励、培训进修等制度,加快构建良性互动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中的新型師徒关系,不断激发企业导师带徒动力。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 企业导师 带徒动力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在政府引导下,由企业作为育人主体,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对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和转岗员工进行培养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于2015年8月开始试点,2018年10月全面推行,在培养技能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企校双师带徒实践中,企业导师是职业技能的传授者和职业素养的示范者,他们的带徒意愿与动力,直接关系着学徒培养质量与培训效果。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过程中,要加快构建企业导师带徒动力机制,不断增强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更多高素质产业工人。

一、企业导师是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核心参与主体

学徒制是指经济社会组织或者师傅在学徒岗位初始阶段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但无论它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是自发形成的还是组织安排的,是私人性质的还是公共性质的,其核心内容都是具有职业专长和技能经验的师傅在实践中通过师徒互动把知识技能和精神品质传授给学徒。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满足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推行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同时也是一项涉及多方面主体利益的立体化系统工程。这种制度,承载着国家战略意图,关系着企业持续发展,影响着师徒职业生涯。

从宏观层面看,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促进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具有公益性质,追求的是综合效益。

从中观层面分析,企业新型学徒制确立了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能够以用工需求变化、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企业按照政策要求申报并实施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可以获得一定财政补贴,同时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能有效提高员工职业技能素质,进而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微观层面分析,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促进企业师徒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方式。对学徒而言,通过培训可以提升技能,增加个人经济收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对企业导师而言,在为企业培养员工的同时,可以得到带徒津贴、职业地位提升、职业情感回报等利益。

不难看出,在这个立体化系统工程中,各方利益主体之间既存在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共同利益,也存在着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个体利益。

企业导师带徒活动处在这个系统工程的微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的师徒关系良性互动,是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有效实施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家政策要求,企业应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学徒培养的企业导师。对于企业导师的职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企业导师要着重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操作训练,帮助学徒逐步掌握并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使之达到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要求,具备从事相应技能岗位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企业新型学徒制保留了学徒制的核心特征,强调学徒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以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因而,企业导师不仅承担着为企业培养优秀后续员工的工作职责,而且肩负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重要使命。

二、影响企业导师带徒动力的主要因素

师傅带学徒,最初是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技能传承方式,学徒依附于师傅,并与师傅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利益和情感共同体。经济利益、个人情感等因素主导着传统学徒制师徒关系发展的走向,同时影响着师傅带徒的意愿与动力。随着学徒制在行业和企业的广泛推行,其组织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师徒都依附于某个行业或经济组织,并在组织内部形成契约化的权利义务关系。组织内部的制度安排,成为影响师徒关系发展走向与师傅带徒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学徒制社会功能不断增强,并在政府支持和全社会重视下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方式。社会环境、政策供给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徒制发展的方向,并深刻影响到师傅带徒从教的动力与积极性。在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行过程中,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诸多因素都会对师徒关系发展走向以及企业导师带徒动力产生影响。

(一)社会环境因素

在宏观层面,社会环境、政策供给等因素影响着企业导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而影响企业导师带徒从教的动力。近年来,国家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企业师徒职业生涯发展的社会环境日渐完善。随着“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推行,企业师徒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将更加畅通,企业导师带徒外部环境将更加完善。但同时必须看到,企业新型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制度与劳动力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产物,一些政策上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导师带徒的动力,如目前企业导师资格认证制度还不够健全。在双师带徒模式中,院校导师是专职教师,一般都具有教师职业资格,而企业导师承担着兼职指导学徒的任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具备教师职业资格。职业地位的不同,影响着企业导师对带徒工作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身份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企业导师带徒的职业安全感。

(二)经济利益因素

企业、企业导师与学徒是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经济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影响着企业导师带徒的积极性。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企业师徒参与学徒制培训项目的积极性。对于企业导师而言,在按照劳动合同完成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花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带徒任务。为保障企业导师在带徒过程中的权益,国家在政策上对企业导师带徒津贴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如果这些要求落实不到位或者激励力度不够大,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就会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导师与学徒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潜在的职业竞争关系,知识共享疑虑与职业替代忧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导师的带徒动力。而基于共同价值追求的企业内部制度,有利于消除市场化因素给各方利益主体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而对企业导师带徒动力产生正向影响。

(三)文化情感因素

师徒传承是一种工匠文化,新老员工“传帮带”是一种企业文化。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理念与文化氛围会影响企业师徒的职业情感,并会影响企业导师“传帮带”的积极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创建学习型企业,并支持新老员工交流互动与技能传承,就能在企业内部营造技术创新与知识共享的团队氛围,促进新老员工职业生涯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师徒在生产实践中建立的职业情感与互信,也会对师徒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导师遇到志趣相投的职业新人,带徒的兴趣会随之增强,技能传授的意愿也会随之提高;学徒认同并尊重企业导师,企业导师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会增强,带徒的动力也会随之增强。

此外,企业导师的年龄、信念、价值观、教育背景、职业经历和素质能力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其带徒意愿与动力。

三、激发企业导师带徒动力的对策探析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在激发企业导师带徒动力方面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企业导师带徒积极性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现实课题。在实践中,要结合上述因素,进一步完善企业导师带徒从教动力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导师参与新型学徒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增强企业导师带徒使命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在社会层面,要大力倡导和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高企业导师社会地位,激发企业导师参与学徒制培训项目的精神动力,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宣传和推介名师带徒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发挥示范作用,彰显榜样力量。在企业层面,要把师徒传承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企业师徒职业生涯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加强对企业导师职业精神、职业理念的培养教育,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带徒工作。就企业导师而言,要主动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工匠文化的传播者,提高带徒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二)完善选聘认证制度,增强企业导师职业认同感

目前,我国企业导师的能力标准体系和资格认证体系仍在探索之中,新型学徒制企业导师的选聘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其带徒能力、带徒过程也主要由企业把关,政府部门对企业导师的选聘及其资格能力也只提了一些原则性要求。针对企业导师普遍缺乏相关职业资格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培训项目审核阶段已经尝试增加企业导师职业资格认证环节,如委托行业组织或第三方对企业导师带徒资质能力进行评估,对经认证合格的导师进行登记备案。这种做法在确保培训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导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了其带徒的积极性,但就全国而言,在企业导师资格认证方面,目前还缺少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制度规范。因而,要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企业导师资质认证制度,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较为规范的企业导师专业性资格认证体系。

(三)完善管理考核制度,增强企业导师带徒责任感

企业新型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是一种基于国家政策要求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需要而形成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因此,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健全并不断完善企业导师管理与考核制度,明确企业导师的权利、责任、待遇和考核要求,使企业导师带徒工作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按照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原则,从日常教育、安全教育、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培训效果等方面,对企业导师职责履行情况、带徒业绩进行客观评价和规范考核,增强企业导师带徒责任感和主动性。政府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对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估和监管,督促企业发挥主体作用,规范企业导师带徒过程,提高企业师徒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四)构建岗位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导师带徒的积极性

在薪酬激励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督促企业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学徒制职工教育经费,落实好企业导师带徒基本津贴和绩效津贴,有效激发企业导师带徒动力。在职业成长与发展方面,要打通企业导师职业晋升通道,把带徒业绩作为企业导师职位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以激发企业导师带徒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于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名师工作室、工匠学堂等学徒制培训平台建设,政府或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予以支持,以鼓励名师带徒。在精神激励方面,政府部门或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企业导师进行表彰,增强他们带徒的成就感与荣誉感。

(五)构建新型师徒关系,把带徒的话语权交给企业导师

构建基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新型师徒关系,既有利于提升培训项目的质量,也有利于企业导师掌握带徒的话语权。

首先,要完善企业师徒管理工作规范,打好新型师徒关系良性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可以在劳动合同基础上,制定《企业导师带徒工作规范》《学员培训管理规定》等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师徒间的权利义务,突出企业导师在带徒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其次,要构建企业师徒有效沟通机制,让尊师爱徒文化焕发时代活力。通过召开师徒座谈会、拜师谢师仪式等活动,促进师徒有效沟通和相互了解,消除知识共享疑虑,营造师徒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再次,要积极探索双向选择机制,促进师徒职业生涯长足发展。为增强学徒自主性和导师带徒意愿,可以按照组织意愿与个人意愿结合的原则,建立师徒双向选择机制,鼓励师徒建立亦师亦友关系,让双方在彼此认可中深度互动,在情感交流中共同发展。

(六)完善培训进修制度,提升企业导师带徒能力

企业导师的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学徒培养的质量,也关系企业导师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一方面,要建立上岗培训制度,提升企业导师教育教学能力。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要积极探索企业导师上岗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企业导师参加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使企业导师能够更好地胜任带徒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职业进修与交流机制,满足企业导师职业生涯发展需求。行业管理部門和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企业导师职业进修计划,定期对企业导师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带徒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研究[J].职业,2020(11).

[2]龚添妙,杨虹.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内涵特征、发展瓶颈及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22).

[3]李国成,向燕玲.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企业师傅队伍建设[J].河北职业教育,2020(4).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