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设计学科教学体系的路径研究

2022-05-30李鑫力赵光泽宫艺兵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文化自信

李鑫力 赵光泽 宫艺兵

摘要:在中国设计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新科技发展和中外文化交融的新时代,应深入分析设计学科的多元交叉性特征,探索文化自信融入设计教学体系的多维度实施路径。文章提出构建文化创意设计教学体系和社会创新设计教学模式两大文化传承路径,旨在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融入设计教学体系践行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指引了新时代高校设计学科教学新方向。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创意;社会创新;设计教学体系;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0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在中国设计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和中外文化交融的新时代,设计学科急需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因此,中国设计教育必须根植于中国文化,探索文化自信融入设计教学体系的实施路径,实现设计教育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协同创新,培育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文化视野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1 文化自信融入多元化设计教学体系

文化自信融入设计教学体系是在文化自信战略指导下中国设计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目的在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与设计交互融合的创新教学体系与实践路径。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设计学(1403)被纳入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可授予工学或艺术学学位。设计与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使设计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而设计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又使其具有意识形态色彩[2]。设计学体现出交叉性、实践性、创新性、服务性的学科特征。因此,中国设计教育需要构建基于文化自信的多元协同教学体系,实现在文化与科技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社会协同与服务三个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2 文化自信融入设计基础教学体系

文化自信融入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是将文化自信融入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最终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设计教学“全生态体系”。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教育纳入设计基础教学体系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以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知识结构为着力点,有效增强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设计实践以课题、项目、竞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自信战略的实施,各大高校陆续开展了文化自信融入设计教学体系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中国文化与设计教学的融合发展路径。

2.1 文化创意学院与文化创意设计方向建设

高等院校位居不同地域,依托优秀地域文化,将学科建设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大力开展极具特色的文化创意设计教育与实践。以经济发展迅猛的长三角地区为例,依托上海、杭州、南京这些新兴的文化创意城市,凭借一流学科建设和数字文化产业群建设,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相继成立。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也陆续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文化创意设计方向。文化创意教育注重将学科和专业发展与传承区域文化、助推区域文化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2.2 文化创意设计课程建设

作为中国文化融入设计教学体系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各大高校设计学科陆续将文化创意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开设文化创意产业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地域文化创新设计、中国元素设计等课程,积极探索文化创意类课程教学新范式。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则从更加宽广的视野重塑了文化与设计的关系。其本科一年级开设的基础通识课程“文化与设计”板块旨在通过哲学、历史、艺术、文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感知,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理论框架解析,认知文化与设计、历史与未来、人生观与世界观等逻辑概念,塑造文化洞察力、艺术鉴赏力、哲学思辨力等基础设计能力。

2.3 文化创意设计课题研究

依托设计学科实践教学突出的特点,在设计课程内开展文化创意设计主题项目式教学,是高校设计学科最为直接和最为有效的文化创意教学活动。在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探讨方案、解决问题的文化创意设计实践过程中,文化的浸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2022学年江南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三年级核心课程产品开发设计以“治未病”为主题,尝试通过《黄帝内经》的系統学习,结合当下的健康问题和痛点,挖掘设计机会,寻找应用价值,开展产品开发设计的理论学习和课题训练,目的在于以设计创新助力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价值再生。10周的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产品开发设计的全流程,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感传承发扬经典的责任之重。

2.4 文化创意毕业设计教学实践

毕业设计作为设计学科最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目的在于展现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将成为学生时代记忆最深刻的设计体验。因此,文化创意设计主题融入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具有十分深远的教育意义。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信息设计专业2018届毕业设计以中国为立足点,全面解读“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智造、中国科技、中国军事。将我国目前取得的科技成果和重要成就进行视觉可视化呈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与信息设计专业的前沿性,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2.5 文化创意设计竞赛

文化创意设计竞赛以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目标,锻炼设计能力,增强文化自信。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全国文化创意设计竞赛数量不断增长。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目录中的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四项设计学科竞赛每年都设有文化创意设计专题赛道,鼓励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文化建设。2021年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设有嘉兴红色文化创意设计公益赛事,2022年设有“新长征,再出发”于都县新长征文化创意设计公益赛事。文化创意设计竞赛以更年轻化的视角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

3 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将社会创新定义为关于产品、服务和模式的新想法,其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或合作模式[3]。设计正实现从环境、产品、视觉传达等以专业领域为界定到当下以社会、系统、服务、战略等谋事为核心的转化,设计的定义和边界正在发生改变[4]。社会协同创新设计深入探究设计介入社会创新的方法论,特别是深入发掘共创设计在社会创新中的潜力[4],实现服务设计、战略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传达设计等专业知识与实践的交叉与整合。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旨在用共情设计和共创设计解决中国高速发展中遇到的社会问题,深入开展社会设计服务,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3.1 文化与设计协同创新机构

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增设学术机构,以保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用户之间的紧密联系,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活动。其中文化研究类学术机构数量日益增长,功能日渐突出。中国美术学院设有“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文创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设计研究所”等多个文化研究学术机构。以建构“中国设计”为导向,以文化创新为内驱力,以科技转化与产业协同为切入点,以一流人才建设为目标,通过文化、设计与产业的协同创新,为世界和国人提供当代中国文化价值。

3.2 设计服务数字文化产业

数字化是近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深,文化正搭载人工智能、物联网、5G网络、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实现传播方式的跨越式发展。在技术变革、产业革命以及文化产业转型大背景下,各大高校积极推进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优化文化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师生团队联合直觉泵团队设计的“苏色生活馆”以时间节气为主题,以色彩物象为内容,演绎二十四节气之下动态的苏州生活美学,形成以苏州传统民俗文化生活美学为色彩提取依据的叙事内容,并通过全方位LED屏营造沉浸式的数智化色彩通感空间。

3.3 设计介入美丽乡村振兴

从乡村建筑改造、乡村公共环境建设到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乡村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正以越来越多元化的方式介入乡村生活,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乡村美育”不仅推动了乡村环境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还促进了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和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建立起艺术与乡村协同发展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可行性路径。中国美术学院始终秉承“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理念,把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以乡土为教学现场,将社会美育的种子播撒到广袤的乡村,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如以文化传承模式为代表的桐庐江南镇环溪五村保护修建,以社会综合治理模式为代表的萧山楼塔古镇保护更新,均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5]。

3.4 设计助力民族文化传承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的重要财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探索民族文化创新的方法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首次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发起了“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之后十年,“新通道”项目相继在湖南隆回花瑶、重庆酉阳、四川雅安、新疆那拉提与喀什、青海玉树、内蒙古呼伦贝尔、云南香格里拉等地展开。师生深入开展实地田野工作,与当地手工艺人、村民共同完成了大量的原生态音乐采集、民族数字影像记录、民族地区规划与景观设计、民族文化创新产品设计等工作,分享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价值,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价值,参与式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与产业创新。

3.5 设计推动城市社区创新

社区是城市创新的策源地[6]。社区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意义在于:社区最贴近问题,社区最贴近消费,社区有行動者,社区是应用场景,社区是试验载体[6]。扎根社区设计未来生活的场景原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打破大学和社区的边界,把设计创新实验室直接建在社区。2018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杨浦区四平路街道联合打造“NICE2035”(面向2035年“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社区)。四平路1028弄现已拥有包括阿斯顿·马丁设计实验室、声音实验室×朱哲琴、乡野实验室×设计丰收等多个实验室项目。众多的实验室涵盖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面向未来生活方式的“原型实验室”群落。透过NICE2035原型街区,能够看到2035年聚焦创新、创业、创造的生活街区范本。

4 结语

设计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更需要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和导向。文化创意设计教学体系和社会创新设计教学模式两大文化传承路径的构建力求明确中国设计教育的立足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设计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解决中国设计教育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以及全球化、市场化挑战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加快中国设计教育发展步伐。中国设计教育要牢牢把握文化传承主体,努力拓展文化传承路径,构建“文化与设计”协同创新教学体系,培养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关注社会、服务人民的创新型设计人才。设计作为创新方法论和社会生产力,也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8):5-11.

[2] 尹定邦,邵宏.设计学概论:修订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3] 罗宾·默里,朱莉·卡利尔·格里斯,杰夫·穆根.社会创新启示录[M].伦敦:英国青年基金会/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2010:2-3.

[4] 杨叶秋,宁芳.设计介入社会创新的探索:米兰理工大学ARNOLD项目[J].设计,2018(6):96-98.

[5] 李百灵.乡村振兴 艺术在场[N].中国文化报,2021-04-04(02).

[6] 娄永琪. NICE2035:一个设计驱动的社区支持型社会创新实验[J].装饰,2018(5):34-39.

作者简介:李鑫力(1979—),女,黑龙江北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与社会创新设计。

赵光泽(1976—),男,黑龙江北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宫艺兵(196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室内与家具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文化自信国家战略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B1421232;黑龙江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设计学科自主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HLJXWY026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文化自信
湖州传统糕点的视觉审美及其文化创意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