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群文阅读理解探究

2022-05-30张怀宝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8期
关键词:江水词人诗人

张怀宝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阅读的目标是走进古典诗词,品味诗人描绘的山川美景,受到情感的熏陶。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主要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诗词带动未学过的诗词。本文主要以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来带动阅读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宿建德江》起承转合中的写景抒情

《宿建德江》就是天近傍晚移舟停泊投宿。前两句尽管是“愁”字点题,可旋即描绘优美的景色,后两句写宇宙之大,山野空旷,选景独特,江水清澈透明,明月可爱而多情,人文情怀可圈可点。

该诗的首句“移舟泊烟渚”,以“移舟”开启,应该就是诗人旅途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初到江南水乡迟疑和观望,停船靠岸已经别无选择。在江水上缓缓行走的小船,穿行月色朦胧的小洲之滨,开篇点题不是突兀之举,它是有意而为之,为下文做铺垫,引情入景,这是以情蓄势。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在笔法上勾连首句的“泊”,与首句的“烟”前后照应,或者是藕断丝连,由于旅途天黑,鞍马劳累,饥肠辘辘,旅客就要投宿住店,再加上傍晚之时江水涨潮,江面上夜色昏暗、烟雾弥漫,船家的担心和唠叨,客人上岸借宿符合人之常情。“新”:旅途之余竟是他乡之客,旧恨未尽又添新愁;“客”:他乡之人的代名词,也是凝聚诗人无奈的漂泊之意。“日暮”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大手笔,黄昏增愁的美学效应。多少墨客醉心于不同的“日之西矣”“夕阳西下”“大漠孤烟”“日暮乡关”等悲剧情怀;多少迁客在思乡思亲、缠绵离别、国恨家仇的复杂情绪中徘徊于踌躇满志与去国怀乡矛盾中不知所措。赤子在短暂“日暮”里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借此聊以自慰,在此刻唤醒读者别样的激情,主客之间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互动效应,才显得有积极的意义。《王风·君子于役》开启了黄昏增愁的美学心理,后来孟浩然居上,他的“日暮”是个节点,把一个人前期的落榜、仕途不如意,后期羁旅疾苦、客居他乡的新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才是该诗流传百世的奥妙所在,从这个角度触摸诗人,读者才会理解此刻羁旅诗人的心境,体会诗人羁旅情怀是那么无奈,诗人的漫游吴越是那么感天动地。诗人本来应该行船靠岸,烫一壶老酒来解旅途之困,本来想夜泊江南水乡,享受生活,哪里会想到面对空旷田野,枝叶挺拔却显得那么渺小,何况一个游子?那才是沧海之一粟,天地悠悠,来者不可追。诗人沉静在江边,一轮明月悬空,清澈见底的江水又勾起诗人不敢回味的生活,沉浸在江中的明月,像他的一位故人等待他的到来,多愁善感的诗人无法停下恼人的思绪,再一次提笔题写心志。沈德潜认为,描写景物,是“客愁”的自然显现。第三句写到日暮将至,迷茫无垠、无边无际的原野一览无余,视角的误差造成很远、很高的天空却比眼前的绿树低得多。“旷”和“低”不仅是空间转化,还是诗人情感倾斜的平台,第三句“转”,荡起远和近的视角。第四句是“合”,照应开头写天色逐渐暗了下来,泛舟于江面上的他乡之客近在咫尺。天空之明月,江面一叶扁舟,江中的倒影构成画面清晰,景物生动有情,客人陶醉在诗情画意的灵动空间里,此刻的“近”和“清”和谐有趣,“近”得恰到好处,“清”得百感交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选取的意象具有江南水乡的地域特征,再现了梦幻般的画面,唯有初来乍到的游子有资格享受。宇宙的宁静和广袤无垠,赤子心动之余的苦心孤诣,大自然眷恋一个人的方式是“江畔何人初见月”。远在他乡,一轮孤月是那么有情,月光抚摸着游子的内心创伤,诗人霎时感到温暖和慰藉,明月那么動人和令人亲近!“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感触颇深,正值读者心动时刻,诗人戛然而止结束这场江南旅行。

可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画面停止了,引起的情感体验还在继续。试问:萍水相逢暖心的孤月,令人亲近又沁人心脾,诗人的内心有哪些触动呢?心弦上可能有淡淡的喜悦,内心深处也可能会荡起忧伤的涟漪,但游子怕的就是新愁层出不穷。诗人多年寒窗苦读,怀揣积极入世的大志,北漂长安,已是四十不惑,可一事无成,这个打击对一个心怀天下的赤子来说是致命的,无奈绝望之余,只能放弃“空想”,忧郁地开启江南之旅。孑然一身的诗人,面对茫茫无际的江南田野、寂寞夜空、滚滚江水、孤舟夜下、月光似水的景象,那惆怅的羁旅生活,浓浓的思乡心切,糟糕的仕途,美好理想的幻灭,不如意的人

生……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往事,禁不住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的动感光波,映照的诗人形象高大而又渺小,可敬而又可怜,玩弄明月的无奈之举,符合常人之情而又超越时空和想象。读者和诗人是心照不宣的,静悄悄的画面,没人想打破。一个人的江水,一个人的宇宙,一个人的明月。今晚你上岸投宿也罢,江水夜月陪伴泛舟也罢,谁也不想打搅你,谁也不想让你愁肠百结,因为你已经尽力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情生景而景含情,才思敏而景境生,境界“自然流出”,表现出自然天成、含蓄淡合、恬适有味、清丽典雅的艺术美。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起承转合中的写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起”句把黑云比作打翻四处奔涌的墨水,形象真实可感、动态极致。“承”句白描纷纷骤雨,笔法简练,一笔勾勒了无数雨柱倾斜而下,豆大的雨点洒落湖面溅起水花跳动,毫无顾忌地敲打着船身,船舱里昏头无脑地乱跳的景象。“跳珠”一词形象传神,描写雨点,有声而有动感。“未”虽有点突兀,抓住了天气变化无常和风雨交加之快,“跳”字写出了雨点的欢快和动态之美,“乱”字写出风雨之狂之大,更写出了暴雨之猛。第三“转”句夸风:让人猝不及防的狂风震撼天地,吹裂大地肌肤,翻江倒海,万物瑟瑟发抖。“忽”字贴切生动、自然轻巧,精准地突显白雨天气变化很快,体现狂风之猛烈。尾句是“合”,描写对象是天和水:白雨过后,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抒情主人公弃船上楼,倚栏远眺,湖面及地面都是水的世界,远处水天一色,近处天水互映,清丽脱俗,明净如洗,湛蓝无垠。之前的狂风、黑云倏尔消之殆尽,一切归于平静。诗人于船而望的视角和楼台望远,俯仰之间捕捉的景物有黑云翻墨、雨泻珠跳、风卷大地、雨过天晴,远近结合,动中有静,绘声绘色,景生情聚,令人感到一场暴风雨中,一个淡定、旷达、处事不惊的形象跃然纸上。

总之,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优美白雨景象。诗人善长捕捉富于地方特征的景物,激活灵动的物性,把爆发点集中在“翻”“遮”“跳”“乱”“卷”“忽”“望”字上。这些看似无序的形容词和动词,在诗人巧思的布局下,简练几笔便勾画出望湖楼白雨图和雨过天晴图。“望湖楼下水如天”生动有趣,描写天气从白雨到天朗气清转换之快,使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读者洞若观火、心知肚明,诗的境界豁然开朗。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写景抒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农村优美田园山水,词中恬淡之味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脱俗、幽静、和谐的生活之美。上阕,词人在山村的夏夜里,清风明月,稻花阵阵,清香扑鼻,蝉鸣蛙噪,野雀登枝,横山叠翠,溪水潺潺,小桥流水,这些山村独有生活气息和天籁之音,让人流连忘返,令人遐思无限。同时选择具有乡野情趣的意象:明月、野雀、清风、蝉声、稻花、蛙鸣、茅店、溪桥,勾画出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下阕以云动星暗,忽滴小雨,打乱了人们悠闲的夜游生活,人们沿着蜿蜒的田径小道,猫着腰穿过小树林,跌跌撞撞跨越石岩下的小溪。词人采用简练生动的白描手法,用七八个疏星、两三点细雨把山村夜晚下雨的景象描绘得清晰灵动,让人如临其境。将夜行山村的乐趣表现得脱俗,与上阕清幽的夜色、恬淡的气氛和质朴的泥土气息融为一体。整首诗流露出淳朴的农村生活和泥土的味道,浅层上体现了词人期盼丰收的喜悦和对农村闲居的渴望之情;深层上折射出“沙场秋点兵”的爱国情怀不减当年,只是改变表达的角度。辛弃疾被“放权”后赋闲于农村,他开始关注长期战乱之后的民生疾苦,对稻花香的敏锐,渴望農民的庄稼有一个好的收成,来缓解战乱后农民缺衣少食的惨淡时局。一个赤子的忧民爱国之心掩盖于闲适、愉悦之情中,但整首词都是良辰美景,词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表层是喜悦,而深层是忧民,词所用意象勾勒画面,几乎是滴水不漏,“稻花香”就是情感的穴位,诠释了爱国词人复杂的心理和多层次的情感。

辛弃疾是擅长运用典故的豪放派词人,在该词却显得“小心”,笔法委婉而细腻,一改激情飞扬、慷慨悲歌之词风。豪放派“刚”的一面转化为“柔”的一面,该词阅读“口感”是清纯安逸,雅丽轻松,令人对辛弃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文学大家辛弃疾词风格调高远,词风厚度、宽度、高度应用自如,刚柔并济,情感喜怒哀乐并存。词的最后两句手法娴熟而巧妙,寻找避雨之处而谈,先是“茅店”望梅止渴,后再写“忽见”,境外之人看透剧情,为避雨之人担心,局内之人当局者迷,就是找不到平时习以为常的“茅店”。这是编剧高手的点睛之笔。前六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看起来前后脱节,最后两句情景中人物登场,生活情趣盎然而有深度。全词描写的是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和感触,前后呼应而浑然天成。词人用笔无刻意的雕琢,结构层次全是自然化进程,平淡安详。看似平淡之笔,却有词人匠心独运及淳朴的情感色彩蕴含其中。

猜你喜欢

江水词人诗人
唱不尽心中的春江水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词人的职业
晒娃还要看诗人
那年的江水
我理解的好诗人
共饮一江水 亲如一家人
诗人猫
春江水暖图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