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美人鱼”还会回来吗?
2022-05-30王兢
王兢
“美人鱼”是人类创造的一个不灭的美丽文化符号,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版本中,人鱼的体态特征都是上身为人、下身为鱼。
18世纪的美人鱼版画。
海妖塞壬是古希腊神话中最早的“美人鱼”,能用妖艳的声音魅惑来往的水手。
儒艮因胎生哺乳,喂奶时会用前肢拥抱幼崽,被人类看作是现实中美人鱼的“原型”。
今年,儒艮被宣布在中国“功能性灭绝”,引发一片惋惜之声。然而儒艮真的就是我们念兹在兹的“美人鱼”吗?套用语言学大师索绪尔的理论,“儒艮”只是“能指”,并不是“美人鱼”的“所指”。儒艮,只是美人鱼这种“幻兽”数千年来历经人们的想象、描述、书写与演绎之后,找到的一种现实中的“原型”。
存活在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
其实“美人鱼”并无定名,从古至今她就存在多种“能指”。她首先存在于神话与传说,也散见各种史籍与笔记。最早的“美人鱼”应属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siren)的一种,这是一个能发女声的海妖,用妖艳的声音魅惑来往的水手。塞壬长期盘踞在爱琴海海域,不知迷住了多少神魂颠倒的水手,差点让远航10年的奥德赛葬身鱼腹。塞壬,后来也成为英文里“警报器”的同义词。
美人鱼在西方古典神话里的成型生物是“涅瑞伊得”(Nereid),常常以多数现身,因为她们是海神涅柔斯(Nereus)与大洋之神俄刻阿诺斯(Oceanus)之女——海洋女神多丽丝(Doris)的50到100个女儿。《荷马史诗》里第一次记载了她们的行踪,其中知名的安菲特里忒(Amphitrite)嫁给了海神波塞冬。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也在《自然志》里一本正经地记述了这种美人鱼,说她们“全身长满了粗糙的鳞片,即便在上半身的人身也是如此,人们可以在特定的几个海岸见到她们”。海洋女神的女儿们又生出无数的美人鱼,她们每每濒临死亡的时候都会发出哀怨的哭声,甚至有罗马士兵号称在高卢海岸见过这些人鱼。
斯堪的纳维亚与凯尔特神话里也有人鱼的传说,丹麦人在18世纪描述过格陵兰岛的一种美人鱼“玛格雅”(Margya):“她中间以上的身体及面容都像一个女人,长着一张宽脸,留着一头黑发,还有一对乳房,但手掌与手臂之间连着蹼一样的皮肤,中间以下的身体是鱼尾与鱼鳍。”苏格兰盖尔语里的“麦丁·玛拉”(Maighdeann Mhara)意为“海之少女”,体貌特征与玛格雅类似,但要更为美貌,接近海中女神的形象。
中国史籍《博物志》里记载了一种“鲛人”,所谓“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司马迁也在《史记》里记载秦始皇陵用了“人鱼膏”做长明灯,也就是鲛人眼泪凝结成的珍珠。“鲛人”在中国史籍里的形象比较统一,“眼能泣珠”是各种版本的共同记述。李商隐也把鲛人写进了那首《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不过,中国古人缺少对鲛人外貌体态的描写,也没有多少描绘其形象的画作传世。
但无论“美人鱼”有多少种版本,世界各地各民族对其的指称依然高度统一:一种上身为人、下身为鱼的有尾雌性生物,综合了人与鱼的体态特征,除了几个“丑版本”以外,她们都容貌姣好,长发垂肩,体态婀娜,下半身呈鱼尾状,身上也会长出鳞片,长期在水中生活,但偶尔浮出水面与人类接触。美人鱼还有一些“亚种”,比如星巴克商标上的那个“双尾美人鱼”(melusine),还有出镜率并不高的“男人鱼”(merman)。如果算上各种版本的美人鱼,那么她或他亦神亦妖,或美或丑,并未成为统一的符号。
安徒生为人鱼符号注入人性
真正让美人鱼成为全球皆知的文化符号,让“美人鱼”(mermaid)成为“人鱼家族”统一符号的作品,还是要数安徒生的童话《美人鱼》(又名《海的女儿》)。安徒生描绘了一个曲折动人而又意味深刻的故事:小美人鱼是海王的女儿,15岁才能浮上海面观察人类。美人鱼第一次浮出海面就遇见了一见钟情的王子,还救了这名王子的命,但因为误会未能与王子结为眷属。人鱼的寿命本来是300岁,但人鱼并没有人一样的灵魂,死后会化为泡沫。选择喝下女巫藥水从人鱼变成人,美人鱼已经付出了变哑与疼痛的代价,但如果不能与王子结婚,她仍然会在王子与他人结婚后的第二天,像人鱼一样化为泡沫。最后小美人鱼放弃了“杀死王子,重新变为人鱼”的选择,甘愿化作海上的泡沫。
在不少中译本版本里,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好像砍掉了美人鱼的尾巴。但原文剩下的一段显示,安徒生绝不仅仅满足于写一个为了爱情献身的傻姑娘故事,他在描绘一个为了获得灵魂不朽而甘愿付出一切的女性形象,小美人鱼虽然没有得到王子的爱情,但却收获了不灭的灵魂。她并没有像世世代代的人鱼一样化为泡沫,而是成为了人类世界里的天使。小美人鱼从一开始就不甘心做一条虽然长寿但却没有灵魂的水生生物,而是渴望像真正的人一样获得灵魂与爱情。她没有得到爱情,却愿意不改初心争取灵魂。一开始她只能以嫁给王子的方法获得人的灵魂,最终她凭借勇敢与善良得到了这一切。
安徒生为美人鱼注入了真正的人性,她从此获得了有感情有思想、为了理想不惜獻身的人格形象。美人鱼不再只是不甚知名的古希腊诸神,也不是各路传说里干巴巴的奇闻轶事,而是从神话传说摇身一变成为童话经典,形象从亦神亦妖转变为真正的人,如童话所说“获得了与人一样不朽的灵魂”。安徒生童话出世以来的100多年,“美人鱼”这个人物角色在流行文化里井喷,在各类影视作品里大放异彩,各大文化圈里都有对美人鱼故事的改编与演绎。美人鱼还衍生出更多的文化符号,除了星巴克借用的双尾美人鱼之外,美人鱼还有一个“近亲”,那就是新加坡的国家标志——鱼尾狮(merlion)。今年,正好是鱼尾狮雕塑初次现身新加坡50周年。而在安徒生的祖国丹麦,小美人鱼早已是哥本哈根乃至丹麦的象征。
现实中锲而不舍地寻找
与文学世界中的“经典化”几乎同步的是,“美人鱼”在近代以来成了一个生物学课题。大航海与工业革命无限扩大了人类的认知半径,各路探险家都凭借新的科学工具搜寻他们想象中的“美人鱼”实体。与古典时代虚无缥缈的传闻不同,近代人鱼探寻者更希望留下准确、清晰的文字影像记录,甚至是“美人鱼”的实体。17世纪中叶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几乎不间歇地研究包括人鱼在内的各种奇怪生物,18世纪西方世界的聪明人物几乎都在航海探险的时候注意有没有人鱼的踪迹。美国国父兼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曾在1736年一本正经地发表文章说他在百慕大海域见到了一种酷似人鱼的“海怪”。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毕生致力于生物分类,他也对发现人鱼非常憧憬。启蒙时代的科学家试图以他们刚刚习得的理性精神与求知热忱,证实或者证伪古代神话传说里的各种奇迹。
儒艮就是人类好不容易找到的“真美人鱼”,是近代以来诸多“目击事件”的原型。儒艮是“海牛目”(order sirenia)的一种,海牛目的英文词根正是源于古希腊传说里的海妖塞壬,正好揭示了儒艮与“美人鱼”在辞源学上的联系。儒艮是海生哺乳动物,且是完全水生的动物。它身上带有体毛,用肺呼吸,有皮下脂肪,而且是胎生哺乳。在海岸、在大洋,游客与水手透过朦胧的雾气,可以看到若往若还的儒艮浮出水面,在光线与水气的折射配合下,看上去往往酷似真正的人身鱼尾生物。它们是从陆地走向海洋的人类远亲,还是安徒生笔下向往人类生活的海生生物?
但儒艮的照片已经不足以吊动公众的胃口。为了印证他们看到的“人鱼”,各路野心家从全球各地带回来了处心积虑“制作”的标本,这股浪潮在19世纪吹得最盛。欧洲殖民者全球布武的同时,世界各地的珍奇动植物乃至人类(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的“大脚人”)都成为人人争观的异域“藏品”。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鱼标本”要数“斐济人鱼”,还在19世纪上半叶轰动欧美一时。所谓的“斐济人鱼”据说是一群水手于1822年从加尔各答买来,送到了波士顿与纽约。美国人巴纳姆多年从事马戏团行业,又在纽约开设了专门展陈怪奇生物的“美国博物馆”,这件“斐济人鱼”就是1843年他推出的“明星藏品”,一时间唬住如山如海的人前来参观,巴纳姆也大赚一笔。但据后来的解密,这只“斐济人鱼”乃是“狒狒的头部加上猩猩的上半身,再加上一条大鱼的下半身拼接而成的”。
“珍妮·汉尼弗”是一种人造的“奇兽”工艺品。
曾在哈佛大学皮博迪考古与民族学博物馆展出的“斐济人鱼”标本。
新加坡的国家标志鱼尾狮。
这种类似的拼接物又被称为“珍妮·汉尼弗”(Jenny Haniver),指一种人造的“奇兽”工艺品。珍妮·汉尼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骗局一直要到科学昌明的19世纪下半叶才逐渐消散。尽管如此,珍妮·汉尼弗今天仍然以工艺品的形式继续存留下来,因为人类的想象不可能完全为科学所支配。
如果说19世纪以前的科学家还饶有兴致地探讨人鱼是否真实存在,那么当代科学家就大多以戏谑乃至恶作剧的态度“研究”人鱼了。1990年,华盛顿大学荣休教授、海洋学家卡尔·班塞堂而皇之地发表了一篇“论文”,讨论“人鱼”在海洋哺乳动物里的种属分类与习状特性,这当然是一出事先谋划的搞笑恶作剧,但文章既然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不少看重影响因子的好奇者就拿着这篇文章作为论据,谈论人鱼身上的“恒温性、进化不当、生育特点”。
其实就生物进化论而言,有学者认为“美人鱼”的传说也在隐约之间透露出古人的朴素进化论知识,也即人类或许是由其他动物进化而来的,只不过尚有进化未全的动物仍然生活在水中。就像率先将人与猴子划为同类的卡尔·林奈所说,美人鱼的发现与研究没准能揭秘人类的真正起源。尽管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史里,水生生物变成两栖动物的过程中并没有人鱼这一环,“下海”的哺乳动物里也并没有智人的近亲。
智人与其他动物的相同与相异、连续与断裂之处,早在进化论出现几千年前就已经成为全球各地人类好奇心与想象力的母题。为什么有些动物和人类如此之像?为什么有些又完全不像?这其中的神秘、巧合、古怪之处,从来就是人类文学、哲学、科学的一大灵感来源。为此人类想象出了许多不存在的生物,甚至动手“制作”了不少人类认为“应该存在”的生物。这些虚构生物组成了一个亦真亦幻、若隐若现的世界,至今对我们产生莫大的影响,型塑我们的认知,指导我们的行为。它们可能会让海洋变得瑰丽多姿,让天空变得绚烂夺目,给万物涂染上生命的色彩,注入生命的气息,慰藉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智人。
美人鱼究竟何时真正现身?或者说,美人鱼何时重现中国?借用沈从文的话说,“也许永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因为人类的想象王国是美人鱼永远的家。
(责编: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