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脚步
2022-05-30王奉安
王奉安
秋天是金黄色的,田野里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在秋阳的映射下闪着金灿灿的光;枫叶红了,枫树林给大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毯。秋风吹过的地方,给人带来凉爽和惬意;细细密密的秋雨跟随着风,飘零着,把大地洗得干干净净;深秋的黄叶挣脱枝头的束缚,随着风雨一片片落下,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秋天的风,秋天的雨,秋天的叶,所表达出的是一种整体的美,一种和谐的美。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精美的诗—秋。
那么,秋天究竟从何时开始?它离我们有多远呢?
立秋非秋 暑热难消
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35°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是最早建立的8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之一。它在天文上表示秋天的开始,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立秋给出的解释:“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意思是,从立秋开始,夏日的高温该“揪敛”(收敛)了,炎热天气的高峰期已经过去,早晚也变得凉爽,秋天来临了。实际上,立秋后,一时暑气难消。谚语“秋后一伏热死人”“三伏不尽秋到来”,既说明我国的历法是如何規定伏天的,又表明立秋节气过后还会有一段时间天气比较热。根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林之光研究员的统计,在立秋节气,秋风初起,气温虽然开始降低,但降得很少,黄河中下游地区此时的平均气温为26℃,仍属盛夏阶段。实际上,我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在立秋节气时仍在过夏天,即,虽是“立秋”,实际上秋仍未立。在这段时间,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
我国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在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我国民间还有“抢秋膘”的习俗,因为夏天太热、人的胃口不佳,消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很容易消瘦,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自立秋开始,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有所增加,身体也需要补充更多营养元素,于是,就“抢”着吃些高热量的“硬菜”,以补充夏季的身体消耗,尽快适应季节的变化。
不过,从气候学上讲,立秋名不副实。由于全国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民间习惯以公历3月至5月为春季,6月至8月为夏季,9月至11月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这种季节划分方法充分考虑了气温因素,不仅反映了冬季的寒冷、夏季的炎热和春秋两季的不冷不热,而且每季都是3个月,整齐划一,便于记忆。当然,这种划分方法也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过于考虑“整齐划一,便于记忆”,没有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物候景象。比如,按照这一标准,公历3月是春季,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3月确实可见春暖花开的初春景象;可在东北地区的北部,依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日景象;在海南岛,则已经非常炎热。因而,这种四季划分标准的科学性尚有不足。
四季划分 中外有别
在天文上,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为界限划分四季,依据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不过,东西方国家在划分时采用的临界时间点不同。我国划分天文四季是以“四立”日为四季的起始日,即:立春日到立夏日为春季,立夏日到立秋日为夏季,立秋日到立冬日为秋季,立冬日到翌年立春日为冬季。西方许多国家则习惯以“二分”和“二至”日为季节界限:春分日到夏至日为春季,夏至日到秋分日为夏季,秋分日到冬至日为秋季,冬至日到翌年春分日为冬季。
从实际气候特点看,夏至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两个气温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一两个月出现,因此,我国才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西方国家划分四季时更强调其气候意义,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起始日期,与实际气候的吻合性更好。
除了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我国著名气候学家张宝堃于1934年创建了根据物候现象划分四季的标准,即根据当地大自然面貌的改变和物候景象的变化划分自然季节。这种划分方法依据的关键指标是气温。按照该方法,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22℃以下时是秋季的开始。
秋天北来 从最北边起步
宋人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样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构思新巧,浓愁淡写,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词的上阕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强说愁;下阕写而今人到中年,生活历尽艰辛,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识尽愁滋味”。只是这些愁苦,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也说不尽,说之亦无可奈何,只能转移话题,说天凉了,秋天到了。这里的“天凉好个秋”,一语道破秋天的气候特点,或者说是秋天的气候“本质”,那就是“天凉”。
我国土地辽阔,幅员广大,地势复杂,气候各异。因此,各地的秋季长短不一致,秋季来得早晚也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秋天的脚步是从最北边开始的。秋天来的最早的地区是黑龙江和新疆北部,这些地区在立秋后的8月中旬开始入秋,8月底全境入秋;首都北京在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岭、淮河一带的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到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三亚时,新年的钟声已经快要敲响了,此时,东北的大兴安岭已入冬3个多月了。
当然,我国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秋天。按照我国独有的气候四季分类法,海南省的三沙市就没有秋天,当地平均气温总在22℃以上,属于长夏无冬、无春秋的特殊情况。
凉风北起 秋天南往
有人说,秋天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事实也的确如此。我国一个显著的气候特点就是秋季比较短暂。据林之光研究员的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秋长只有49~62天。例如,哈尔滨的秋天只有49天;北京的秋天为52天;长沙的秋天则有57天;武汉的秋天比长沙多一天,是58天;郑州的则是59天;上海的秋天更长一些,能达到62天;贵阳的秋天最长,有79天。通过前面列举出的城市不难发现,只有在“无冬区”的北部(华南)和“无夏区”的南部(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边远地区)以及云南高原中部地区,秋季和春季持续的天数才比较长,但也远不及冬季或夏季持续的天数长。有些极个别地区的秋季就更短了,例如新疆的吐鲁番大约从9月22日開始入秋,到10月23日差不多进入冬季,整个秋季仅有32天,较东部同纬度的吉林省四平市短了22天。在全国各省会城市中,乌鲁木齐的秋季最短,仅有30多天。
秋天不仅短暂,而且正有变得越来越短的趋势。一方面,自1991年至今,我国多地的入秋时间都在推迟;另一方面,秋季本身的时长也在缩短。中国天气网通过分析近30年的气象数据发现,我国许多大城市的秋季明显“缩水”,减少幅度较大的宁波,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秋季缩短了12天;银川、杭州、长沙的秋季也变少了7~9天。许多人感慨,还没来得及领略秋天的美,冬天就来了。秋季为什么变短了呢?气象专家认为,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密不可分。在该背景下,各地气温逐渐升高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已经影响到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气温升高,必然对以平均气温来衡量的气候季节产生影响。
既然季节是按照温度来确定的,那么温度升降的快慢则可以决定季节的长短。我国秋短的主要原因在于秋季降温速度过快。每年自7月最热时期过后,包括我国在内的北半球国家太阳辐射逐渐减弱,冷空气势力不断增强,气温迅速下降。以9月和10月这两个月的总降温幅度看,上海的总降温幅度是11.3℃,北京的总降温幅度为15.5℃,吐鲁番的总降温数值达到了22.1℃,东北的总降温幅度就更大了,例如加格达奇,在每年10月就开始供暖了。
秋季降温速度之所以如此之快,是由于北方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所致。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当日最低气温在5℃以下,则称此次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每到秋末,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常会达到寒潮标准。
秋高气爽 秋雨绵绵
多数情况下,秋天总是天高云淡、令人沉醉。因为当秋天到来之际,暖湿空气已经从大陆转移到太平洋上,北方的干冷空气不断南下。由于干冷空气很难成云致雨,天气就会变得异常晴朗、干燥。
另外,秋分之后,昼短夜长,加之没有云的遮蔽,入夜后,地面在白天吸收的热量可以尽情散发,并且地面在夜间散发的热量比在白天吸收的热量多,地面温度因而逐渐下降,人们也会感觉极为凉爽。
不过,在有的年份,秋季也会出现令人难耐的高温,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秋老虎”。“秋老虎”往往发生在8月至9月,此时,立秋节气已过。“秋老虎”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的副热带高压再度回归北抬,在短时间内形成连日晴朗少云、日射强烈的高温暑热天气。这种短期回热的天气就像老虎一样霸道,令人热得难受,所以,民间称其为“秋老虎”。
不同于北方的秋高气爽,在我国西南等地,渐浓的秋意总是伴随淅淅沥沥的秋雨缓缓而至,人们称其为华西秋雨。华西秋雨主要在9月至10月出现,集中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东部和南部、陕西关中及陕南、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尤以川西南山地及贵州的西部和北部最为常见,是影响上述地区的特殊天气现象,也是四川盆地的气象灾害之一。华西秋雨最显著的特征是雨水连绵、持续时间长,能一连数日下不停,或者淅淅沥沥时断时续,天气阴沉、日照少,湿乎乎地给人以郁闷不快之感。秋雨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雨日虽多,但雨量不算太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
华西秋雨在民间又被称为“秋绵雨”“秋淋”,它的形成是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秋季,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在西南气流的作用下,将丰沛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西地区;与此同时,来自高原北侧或我国东部的冷空气频繁南下,与滞留在华西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锋面活动剧烈,这种状态在秋季经常出现并且稳定维持,因而形成冷暖空气稳定对峙的状态,造成持续性降雨。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绵绵细雨往往阻挡了阳光,不仅使人们的活动受限、情绪低落,更对秋收作物成熟及秋收、秋种等农事活动产生巨大影响。此时节正值秋粮作物灌浆时期,光照持续不足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空气湿度大则不利于叶片水分蒸腾,影响茎秆向籽粒传输养分。两种因素叠加,会导致作物籽粒不饱满,产量下降;秋雨还可以造成棉花烂桃,裂铃吐絮不畅;秋雨多的年份,也会使已成熟的作物发芽、霉烂,以至减产甚至失收。因此,华西秋雨被人们称为农作物“温柔的天敌”。
此外,在秋季还会出现台风、秋吊(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公众要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纵观我国的秋天,虽然短暂,却丰富多彩:既有以哈尔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乌鲁木齐和拉萨这8个城市为代表的“秋高气爽区”,也有以四川、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秋雨绵绵区”,真可谓晴雨同季,气象万千!